《诗词的节奏》作者:王力 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里来讲。(点评 诗和词的节奏是不一致的,分开来讲可以,若合在一起讲,必定一锅糊。)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点评 分章专讲律句,这是对的。)律句的节奏, 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 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是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分明。(点评 这是从自然音步来谈的,即王力说的节奏单位,所以能肯定125不论、246分明的正确性。) 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点评 “常常”,说明有意外。此文糟糕处就在于用两个标准谈节奏,前面是自然音步,即此句中的声律单位,后面的节奏单位,下面谈的是非自然音步,即本句的意义单位,因此把诗的节奏龙的乱七八糟。)。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点评 “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概率多少呢,情况真的如此吗?)。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点评 律句怎能与词句混在一谈?词的节奏宽松,还有领字等,与诗大不一样。混在一起生出混血儿可不是好事。) 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点评 诗的自然音步是不可移动的,用语法结构去分析,便可以动了,于是矛盾产生了)。移动以后,就成为下面的另一种情况: 三字句: 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试看,另一种诗句则是和上述这种节奏相适应的: 须--晴日。(毛泽东) 起--宏图. (毛泽东) 雨后--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点评 前四为词,后二为诗。按自然音步: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这样出现两种不一样的读法,“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恐怕很成问题。) 实际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点评 恐怕是把古风与近体混为一谈吧。)。但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例如有所谓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三一三。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分为两半,那就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点评 按这样去读格律诗,估计大家会打架了。)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个七字句如果要采用两分法,就只能分成二五("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不能分成四三(点评 又是词。);又如毛主席的 《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七字句也只能分成二五("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点评 格律诗有五个字一节拍的?那成了鸭子吃螺蛳啦。)。还有更特殊的情况。例如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临青塞"、"临万户"、"随平野"、 "向白云"、"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于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合于语法结构的。又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名--岂文章着, 官--应老病休"),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点评 格律诗诗221还是23,老先生怎么来个“或”调稀泥?)。 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王维《山居》"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四一("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种结构是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情况的(点评 既然“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那么矛盾如何解决呢?看看后面的解决方案吧)。 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事实上,诗人们也是这样解决了矛盾的。 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点评 既然还是按自然音步来读,那何必多此一举呢?而那些读书人把先生前面的中心部分语法分析认真看了,这几句话就不大留意了,于是出现节奏纷争)。 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区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点评 问题是变例太多了,问题不是看清楚了而是稀里糊涂了)。 (点评 这一节属于多此一举,徒乱人心的文章。其实只要一句话就够了:诗的节奏按自然音步进行,不能按语法结构去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