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8-20
威望65
金钱335
贡献266
高级会员

威望- 65 点
贡献- 266 次
金钱- 335 枚

|
本帖最后由 水溪顽石 于 2017-9-1 02:03 编辑
受人之托,寻答:
邀请如观师父 及其他老师能否解答:
音乐是佛教宣传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之一,佛经宣导主要以梵叹赞颂使信众产生音乐审美快感,进而收到感化人心的宗教效果。在敦煌石窟里发现的曲子词以及曲谱资料中,填补了词起源以及其他学术研究资料的空白。
从现存的经卷中发现了很多重要信息。比如《别仙子》《酒泉子》还有《破阵子》从任二北《 敦煌曲校录所收的以《归去来 》词调的《 出家乐赞 》《 归西方赞 》,均疑为僧法所作。由于佛教音乐是依附于佛教而存在,不仅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且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所以它的某些形式变化发展是缓慢的,这就使得现在我们听到的佛教音乐中仍保留有许多古老成分的可能。
尤其在五台山庙宇,因其特殊的地里环境 及其流传时间之广,对于曲子保守性极强,师承关系谨遵以业师底本为神圣、以口传心授的艺术实践为生命线。在传播过程中遵循其原创性、不能随意改动的宗旨。基于黄翔鹏先生从五台山佛教音乐中考证出《望江南》为唐代的曲子,并具一定说服力。由此推断,五台山佛乐曲谱中应该不止《望江海》一首为唐代乐曲,应该还有其它的唐曲,有待进一步的发现。现在僧人们所演奏的乐曲都是依照曲谱而来的,尤其是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曲谱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
80年代由几位僧人提供了四个曲谱不同版本,从中发现了我们最熟悉的《虞美人》 《望江南》《月儿高》《朝天子》等,还有现场僧人演奏,只是不能 完全作为依据。但是可以证明在所有曲目中有十首与《教坊记》相同。但是中国传统音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 口口相传”“ 口传心授”,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有“变异”;再次,在演奏过程中,难免要遗漏掉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僧人们在演奏乐谱中有无法识别的标记时,就会不予演奏,而是跳过。因此,对于唐曲子的考证研究并不能以此为依据,仅仅只可以作为参考。这就是说到了“曲调考证”,它即是一种根据音乐史中各时代的乐学理论、律学理论、词调关系、音乐文化特征等因素来鉴定一首存活于今乐之中的古传乐曲的考证方法。从教坊记以及其他文献里 可以看到原始的 这些曲目所具有的宫调属性。比如:《虞美人》
虞美人
⑴唐代文献:
①《教坊记》中有此曲名,写在第九十首,无调名。
②南唐《张泊贯氏谈録》中道:“堡斜谷中,有虞美人草,行人或唱此曲,则叶动,颇应节,语虽不轻,足证其曲在民间颇流行。”
③五代词选集《尊前集》、《花间集》中有此曲名,虞美人中吕调。
④《全唐五代词》中有虞美人二首。
⑵宋元文献:
①《乐府诗集》第五十八卷记有: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于此,应为清乐;
②《全宋词》中有此曲名虞美人,记载:《转声虞美人》入林钟羽;张先词入夹钟羽、周邦彦词入黄钟宫
③《碧鸡漫志》卷四引《脞说》中记载: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
④《益部方物图》中称赞: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莲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梦溪笔谈》中记载:高邮桑景舒性知音,虞美人草遇人唱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声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曰《虞美人操》。
⑤《全金元词》、《中原音韵》中有此曲牌名;
考该曲的历代有关文献的调名记载,五代词《尊前集》载虞美人中吕调;《全宋词》中虞美人张先词入夹钟羽,《转声虞美人》入林钟羽,周邦彦词入黄钟宫;《碧鸡漫志》云虞美人黄钟宫;《南九宫》中记载虞美人为南吕引子。据以上文献,首先要讨论曲调的首音,五台山佛乐《虞美人》的首音为e'。《全宋词》中虞美人周邦彦词入黄钟宫,《碧鸡漫志》中也记载为黄钟宫,查唐俗乐二十八调表,黄钟宫曲调首音为#f';而张先词入夹钟羽,观察唐雅乐律,夹钟羽调首音高度同样是"f。再看《尊前集》中载虞美人为中吕调,查唐俗乐二十八调表,中吕调的调首音为"V,若按唐宴乐律计,中吕律为a',与唐雅乐律的中吕律bi相差大二度,所以,《尊前集》中的中吕调首音Y降低二度也就是#广。由此,以上各文献记录并无矛盾。在此,我们依《全宋词》之说《虞美人》为黄钟宫调,与《民国本》虞美人做音阶比较:
五台山《虞美人》音阶:
5 6 b7 1 2 3 4 5 (乙奏下乙,凡奏低凡)
(上字调)徵羽闰宫商角和徵黄钟宫音阶:
按四宫七调读谱 6 b7 1 2 3 4 5 (清商音阶徵调式)
按七宫四调读谱:1 2 3 #4 5 6 7 i (雅乐音阶宫调式)
从以上排列的调式音阶可以看出,运用四宫七调的读法排列的黄钟宫音阶与五台山译谱的音阶相一致。
浪淘沙
⑴唐代文献:
①《教坊记》著录唐代曲名《浪淘沙》,列在第四十二首,无调名;
②敦煌卷子内有此曲,无辞;
③《全唐五代词》中有刘禹锡词《浪淘沙》;?
④五代词选集《尊前集》、《花间集》中有此曲名,记载曰:“按此调名,淘或作涛,又名过龙门,属林钟商,俗呼“歇指调”,始见教坊记,有二十八字,五十四字 .
(双调)诸体,另有浪淘沙令及浪淘沙慢二调,与此有别。”
⑵宋元代文献:
①《全宋词》中有此曲牌名,柳永词入林钟商;周邦彦,吴文英词入夷则商。
②《碧鸡漫志》中有此曲名记载。
③《南九宫谱》中有羽调近词:浪淘沙;越调:浪淘沙。《乐章集》中有此曲名记载,注歇指调;
⑶明清文献:
①《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有南曲浪淘沙,列入调名越调引;北曲浪淘沙,列入调名双角调。
②《碎金词谱》中有越调浪淘沙。
③《南词定律》卷十三中有此曲名记载:
(技术原因,我不会上传 工尺谱版的《虞美人》《浪淘沙》,和翻译成简谱的《虞美人》《浪淘沙》)
“佛事散曲”是由中国古曲、民间器乐曲和民歌组成的曲牌。请问 如观师父:我想知道是你们现在在做一系列的活动时是否也在使用早年间的佛曲子。如果没有以下问题就免了。
1)能演绎或者讲解 你现在熟悉的一些同名词牌的曲子吗。希望能听到 真正的有声部分同名曲。
2)歌词是如何配颂的,对于句子中的平仄规范方面因使用特定场合还有那些要求。
3)对于 板 眼 的位置中 组成这种辞章中个体字的要求是如何规范的。标准是什么。
4)对于 音韵范围,或说 五音的变化要求在使用中还可以加注那些变化。加注的要求或习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
5)音乐发展是依据需要变化的,现时代,世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你们在演绎的时候 如何顺应当代需要而进行了那些曲目中的 变化(曲谱,词谱,)
6)奢望您熟悉佛曲子《望江南》《浪淘沙》《虞美人》吗,能演绎一下吗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