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永明体讲四声八病,但并未形成格律,所以永明体诗人诗中并不能全部免除八病,沈约是提倡者,未必自己就条条践行,所以也不必拿沈约诗否认八病。况且沈约认为八病中只有上尾,鹤膝最忌,蜂腰,平头次之,其他四病可避可不避。上尾,鹤膝病为近体格律所继承,清代诗律书中把鹤膝误称作上尾,以为讲究诗律者须避,王力也有论述。平头病为近体换头律所代替,且作了修订,一六同平声不算病。至于蜂腰病,在唐代应试诗中或许是要避的,因唐末五代时日本省试诗阅卷文献中有关于避蜂腰的讨论,一联中上句必须避蜂腰,日本省试诗学自唐朝,格律应该也是来自唐朝。
关于二四分明的律句,齐梁时就形成了,梁大同时的刘滔论述很清楚: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律句形成于梁朝,这从诗句统计(二四平仄相异比例达百分之九十多)也可得出结论,唐代于近体诗律主要在提出粘对,如下 :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此论述不提每句字数,押韵,二四分明律句,是因这些早已是已知明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