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8-29 05:12 编辑
漫谈“词律”
唐尧先生问有无“词律通则”。据我所知“通则”目前只有“联律通则”,还真无“词律通则”。不过关于词律。王力等学者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必重复。只想就词的一般知识摘要总结一下,算是漫谈吧。 南宋词人张炎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那么词的“律”是什么? 1,词的分类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清谭献 《复堂词录序》说:“唐人乐府,多采七五言绝句。自李太白创词调,比至宋初,慢词尚少。”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令、慢是词的二大类别。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张炎(1248~1320).《词源》云:“美成(北宋词人周邦彦,字美成,1056—1121,宋徽宗在位1100—1126年)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可知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已盛行了。 最短的慢词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最长的是《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根据《汉语大词典》:长调:长词之称。词调体式之一。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馀》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一般多沿用其说。 2, 词谱 填词与写诗不同。写诗写某一种体裁,格式都是相同的。比如七律,都是七言八句五十六字。而填词所以不叫写词,是因词是按照词谱而填写的。词有很多词牌名,按清朝《钦定词谱》列有826词牌,2306体。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常用词谱书籍有《钦定词谱》 、《白香词谱》。《白香词谱》是清朝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词谱选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品共一百篇,凡一百调。这些调式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为便于初学者,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 钦定词谱一例: 忆秦娥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李 白 箫声咽(韵)秦娥梦断秦楼月(韵)秦楼月(叠)年年柳色(句)灞陵伤别(韵)
⊙⊙● ⊙○◎●○○● ○○● ⊙⊙◎◎ ◎⊙○● 乐游原上清秋节(韵)咸阳古道音尘绝(韵)音尘绝(叠)西风残照(句)汉家陵阙(韵)
◎○⊙●⊙○● ⊙○◎●○○● ○○● ⊙○⊙● ◎⊙○● 2,词句 为了与诗句区别,也为了解说的方便,这里将词里的句子叫“词句”。诗句包括古风句,律句,律句一般是指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而古风句字数不定,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也有多于七字的句子。但主要是五字句和七字句。而词句和诗句有很大不同,词句每句字数是不一定的,一字到十一字句均有,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诗中的句子可以分为律句和拗句,区分的根据是按平仄谱所列的标准律句格式。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声律)的叫标准律句,所有与这种标准律句格式不同的句子都可以叫拗句。而词不同。词句都是按照词谱的平仄和字数规定而写的,所以原则上无拗律之分。只要符合词谱的句子皆是合理的。所以词谱是词是否合乎声律的唯一标准。 但王力先生为了说明词句的声律规律,“得便陈说”,于是借用了诗律中律句的概念,来说明词句的声律。即:符合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标准的词句,或词句的一部分,也叫律句或说是“合律的”。比如李白的词《菩萨蛮》: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其中的五字句和七字句分别和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是相同的,所以就可以说这首词里的句子都是律句。 又如: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其中的四字句都可以看作是七言律句的前半部分,所以也可称为合律的。其中的六字句也是合乎平仄双数位交替的,所以也可称为合律的。但请注意,其中的七字句“便胜却人间无数””又岂在朝朝暮暮”情况就复杂得多,这两句句法都是三四结构,所以不是律句。但前三和后四都是律句的一部分,所以又都是由部分律句构成的。 可见称词句“律与非律”,只是借助诗律的概念,对词句的结构加深认识便于记忆罢了,评词时是不能以诗律为准来定律与非律的。
3, 词韵 词其实和近体诗产生的年代是差不多的,唐初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李白的菩萨蛮。甚至更早有隋炀帝的乐府纪辽东更像长短句的词: 纪辽东二首(杂言) 其一 隋•杨广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後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纪辽东二首(杂言) 其二 隋•杨广 秉旄伏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雒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敕勒歌》 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可以看作词的雏形。 由以上可以看出几点规律: 1, 与诗要求押韵一样。 2, 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在一首作品中可以换韵。换韵可以平仄转换还,也可以换不同韵部的韵。 3, 词诞生于民间的民歌,所以不像诗关于押韵的规定那样严格。所以也叫“诗余”。这就是清代总结的词韵《词林正韵》与《平水韵》不同的原因。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进行了邻韵合并或分解而成,反映了历史上语音的一些实际变化。 四,词格 1, 对偶和对仗。是用的较多的修辞方法。词谱中一般无对偶对仗之规定。但若上下连续的两句字数一样,是适用对偶或对仗的句子。 比如词牌“浣溪沙”下片开头之两句多为对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毛泽东沁《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偶句。宋词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领字)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望海潮(宋•柳永) ----等等,对偶句例不胜枚举。但所有对偶的词句处,也可以不对偶,也即不像律诗中二联必须对偶那样有明确规定。 2, 排比。 排比句在少数词牌中经常运用。 如《行香子》《八声甘州》《忆旧游》《忆少年》《喝火令》《水调歌头》等词,有时是有领字的排比句。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渐”字领起三个四字句,排比铺陈残秋凄凉景象,苏轼谓此三句“唐人佳处,不过如此”。周邦彦《忆旧游》开始三句:“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记”字领起的三个四字句是排比,也是鼎足对。 排比句只在少数词调中出现,其中有的既是排比句,也是鼎足对,有的因出现重字,平仄不合联律,或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不是鼎足对,只是严格的或较为宽松的排比而已。 排比的作用大致有两点: 一, 增强词的音乐性。不像律诗和绝句的齐言句式,大部分词为长短句,长短句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但在长短句中穿插齐言的排比,散中见整,类似复沓,使这些词更有节奏感,更富于音乐美。 二, 排比句的铺陈或递进,一气呵成,有增强感情和气势的作用。排比句的恰当运用,声情并茂,有利于表情达意,增强词的艺术感染力。不过,和词中对偶一样,在不同的词人那里,具体表现又不一样,有的是按惯例用排比,有的则不用排比,不像律诗那样是死规定。 3, 关于合掌。 如前所述,因为词起源于乐府歌行,不讲究字句的形式和篇幅的长短,所以类似于赋,而与诗渐行渐远。因而在律诗中严格禁止的合掌和不规则重字等禁忌,在词中是不讲究的。甚至在一些词牌中,故意使用义近的句子来铺排陈列,借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宣泄作者的感情。如
帝居壮丽,皇家熙盛,(透碧霄(宋•柳永) 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 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昔观光得意,狂游风景, 傍柳阴,寻花径 乐游雅戏,平康艳质,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忆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蛩响幽窗,鼠窥寒砚, 梦枕频惊,愁衾半拥,倾杯(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 楼锁轻烟,水横斜照, 片帆岸远,行客路杳, 雨意云情,酒心花态,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另外词中不避重字: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可见词中意近的对偶和排比句是常态,这和律诗以及对联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毛泽东“沁园春 雪”关于雪的形象重复是病的是错误的,毛词并没有违背“词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