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你读过禽言诗吗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28 19: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8-28 19:53 编辑

禽言诗
以禽鸣之谐音,假定为人语,表诗中之意。禽言的含义有二:一是模拟禽声,双关附会人类语言;二是借禽鸟语气,代为立言。第一种禽言近于谐音,第二种近于寓言。
鸟类的鸣叫,一向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文学中描写的鸟鸣,有四种情形:
一,是单纯的鸟鸣,把它写入文学作品中,用于描写其悦耳的声音。如“关关雎鸠”、“两个黄鹂鸣翠柳”。
二,是因为某些鸟类能够仿效人言。如“鹦鹉学舌”、“八哥学语”。
三,是指鸟类的语言,传说有人能够听懂鸟语。如相传孔子的学生公冶长“解鸟语”。
四,是根据鸟的叫声,想像它是在说人类的语言。如古代诗歌中的“禽言诗”。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鸟鸣的仿真既十分丰富,又十分精细。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它们的叫声也千差万别。不同的鸟鸣,作品中常用不同的拟声词来描写。雀叫“啾啾”、“唧唧”,如“啾啾雀隐树”(何逊),“唧唧复若何”(王维);鹊鸣“啧啧”、“楂楂”,如“啧啧护儿鹊”(白居易),“鹊鸣声植楂”(韩愈);莺歌“间关”、“绵蛮”,如“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绵绵蛮蛮如有情”(韦应物);燕语“呢喃”、“劳劳”,如“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劳劳胡燕怨春酣”(李贺)。
对鸟鸣描写的精细还表现在,鸟类表达不同“情感”的叫声作品中常用不同的拟声词。例如,“孤雏惊号鸣呴呴”(王逸),“呴呴”是幼鸟的惊叫声;“一夕皆不归,哓哓遗众雏”(贾岛),“哓哓”是小燕子的哀鸣声;“嗷嗷黄口诉朝饥”(陈陶),“嗷嗷”是幼雀待哺的呼声。听着“呴呴”、“哓哓”、“嗷嗷”的叫声,人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些幼小生命或惊慌,或焦急,或哀切的神态,真是惟妙惟肖。
对于鸟鸣,古人不仅有精细的模拟和描写,而且有许许多多美妙的联想。
相传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听得懂鸟的话,他曾精彩地“翻译”过一段“鸟语”:“唶唶啧啧。白莲水边,有车覆粟。车脚沦泥,犊牛折角。收之不尽,相呼共啄。”(《焦氏笔乘》引《论语疏》)传说尽管是传说,但这段韵文确实把觅食的鸟雀们发现大量食物以后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至。
关于“禽言”,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周紫芝》的注中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禽言’跟‘鸟言’有点分别。‘鸟言’这个名词见于《周礼》的《秋官司寇》上篇,想像鸟儿叫声就是在说它们鸟类的方言土话。像《诗经》里《豳风》的《鸱鸮》,和皇侃《伦语集解义疏》卷三所引《论释》里的‘雀鸣啧啧唶唶’,不论是别有寄托,或者全出附会,都是翻译‘鸟言’而成的诗歌。‘禽言’是宋之问《陆浑山庄》和《谒禹庙》两首诗里所谓:‘山鸟自呼名’,‘禽言常自呼’,也是梅尧臣《和欧阳永叔〈啼鸟〉》诗所谓:‘满壑呼啸谁识名,但依音响得其字’,想像鸟儿叫声是在说我们人类的方言土语。同样的鸟叫,各地方的人因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不同而听成各种不同的说话,有的是‘击谷’,有的是‘布谷’,有的是‘脱却破裤’,有的是‘一百八个’,有的是‘催王做活’等等(参看杨雄《方言》卷八,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七《布谷吟》,姚椿《通艺阁诗续录》卷五《采茶播谷谣》)。”
鸟没有语言,但人们可以想象,给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鸟鸣声赋予某种意义。
乡野星夜,白腹秧鸡所发出的「苦啊!苦啊!」常让人想起自认怨妇的女性。高跷的呦呦鸣声,私衷以为倒像少妇的呢喃,有点娇羞。
其中,对杜鹃鸟啼鸣声的联想应该说是最丰富的了。每当春夏之交,杜鹃的叫声好象在召唤人们:“布谷!布谷!”它们便自古相传为劝耕之鸟,并因此有了布谷这个别称。有一些地区,人们把杜鹃的叫声想象为“护谷”。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说:“有鸟名护谷,其名自呼。”该书注云:“布谷,江东呼护谷。”还有把杜鹃的叫声想象为“郭公郭马”、“看蚕看火”的。如清代厉荃所辑《事物异名录》记载:“布谷多当四五月插秧时自呼其名,如云‘郭公郭马’,又如云‘看蚕看火’。今人遂称为看蚕看火,亦称为郭公鸟。”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人们很自然地把鸟类的啼鸣与季节和农事活动联系起来,与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联系起来。对杜鹃啼鸣声的许多联想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还有这么一种鸟,栖息在浙江顾渚山区,形如鸲鹆,色苍,每当正二月就呼唤“春起也”,到了三四月则啼叫“春去也”。采茶的人称之为报春鸟或唤春鸟。(事见《复斋漫录》引《顾渚山茶记》)更为奇妙的是,有一种惜春鸟,“大不愈燕,其声曰‘莫摘花果’,人谓之护山鸡”。(宋叶廷珪《海录碎事》)请看,鸟类会向人们报导春天的来临,会催促人们抓紧播种,还会劝戒人们爱惜花果,是多么通达人情啊!
在对鸟鸣声丰富联想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杜鹃的故事,秦吉了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
杜鹃的啼鸣声,除“布谷”、“护谷”等想象外,古代还有“不如归去”的联想。据说杜鹃是古代蜀国帝王望帝的化身。据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蜀望帝禅位后亡去,此时恰闻鹃鸣,其鸣如曰“不如归去”,“故蜀人见杜鹃而悲望帝”。杜鹃于是又有了“子规”的别号。《十三州志》也记载,望帝禅位元与鳖灵,“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因望帝名杜宇,后人因此也把这种鸟称作“杜宇”。望帝化鹃的传说,每每被诗人们融入诗篇。请看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杜甫《杜鹃行》)“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甫《杜鹃》)
秦吉了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鸟,又称了哥、吉了。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岭南有鸟,似鸲鹆而稍大,乍视之,不相分辨。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秦吉了的叫声,经过人们的联想,敷衍成一段爱情故事:“昔有丈夫与女子相爱,书札相通,皆凭一鸟往来。此鸟殊解人意,忽对女子曰:‘情急了’。因名此鸟为情急了。”(元伊世珍《琅嬛记》引《谢氏诗源》)秦吉了就是“情急了”的谐音。李白《自代内赠》诗云:“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借用秦吉了为人传情的传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随着人们对鸟鸣想象的日益丰富和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宋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禽言诗”。禽言者,鸟语也。禽言诗已不是在诗歌中一般地描写鸟鸣,而是用拟人化的笔法,把鸟鸣当作人语,立意造型融为一体,具有诙谐含蓄、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禽言诗一般认为是北宋梅尧臣所首创。他写的《四禽言》分别模仿杜鹃、提壶、婆饼焦、竹鸡四种鸟的叫声,化入作者所要叙述的事和所要抒发的情:
不如归去,春山云暮。万木兮参云,蜀天兮何处?人言有翼可归飞,安用空啼向高树?
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泥滑滑,苦竹岗。雨萧萧,马上郎。马啼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
第一首借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寄托归思。第二首借提壶鸟的叫声劝酒祝寿。第三首则通过婆饼焦的鸣叫述说一个传说故事。第四首通过竹鸡“泥滑滑”的叫声描述雨中行路的艰难。这些诗中既有鸟语,又有人言,人言鸟语浑然而成一体,诗句明白流畅,朴实无华,而意境却幽远、深邃。这四首诗中以《婆饼焦》一首最为生动、婉曲。这大约是因为婆饼焦的叫声异常婉转,富于变化,使人听起来不禁浮想联翩。
梅尧臣是北宋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禽言诗,同他的其它诗作一样,风格力求平淡,这对于纠正晚唐五代以来诗坛上的靡丽之习,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仅就他的禽言诗而论,尚缺少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同梅尧臣相比,苏、陆的禽言诗内容更充实,生活气息更浓厚,有些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其实,禽言诗在诗经中已经出现。
诗经的模拟鸟鸣,本为“逐声”而无因声会义的因素,大概能是基于“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的说法,拟禽鸣自《诗经》至魏晋,都停留在以鸟鸣起兴的范围。这不是后代禽言诗的构思。
《幽风》中的《鸱鸮》,就应算是禽言诗的鼻祖了。“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哓”中的“谯谯”、“翛翛”、“翘翘”、“哓哓”,不但像鸟的叫声,而且都有含义。余冠英先生对这几句诗的译文为:“我的羽毛稀稀少少,我的尾巴像把干草,我的窠儿晃晃摇摇,雨还要淋风也要扫,直吓得我喳喳乱叫。”
附              豳风·鸱枭
鸱枭鸱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畜租,
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注释】:
鸱枭:音吃消,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恶鸟。
鬻:音玉,养育。闵:音敏,同悯
迨:趁着
牖:窗,
瘏:音涂,病苦
未有室家:指鸟巢还没修好。
谯谯:形容羽毛焦枯。
翛翛:音消,干枯无光泽。
翘翘:高而危险,摇摇晃晃。
哓:音消,凄苦的叫声
【赏析】:
《鸱枭》描写一只被鸱枭吞食了小鸟,毁坏了鸟巢的母鸟的诉说,表现了自己家破子亡的痛苦,控诉了恶鸟的残暴。诗其实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借鸟的诉说,作为人的控诉,更重要还在全篇采用鸟的倾诉,是面对着鸱枭,也就是鸟与鸟的对话,鸟与鸟的倾诉,因而使这首诗成了一首典型的寓言诗和禽言诗了。这类禽言诗,其实是以物喻人,或借禽鸟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唐人元稹的《思归乐》也是一首咏杜鹃的禽言诗,因为杜鹃的叫声好像“不如归去”。元稹诗云:“我作思归乐,君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抒发了思乡的感情。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
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
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
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
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
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
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
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
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陨星。
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
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
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
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
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
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
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
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
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
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韦庄的《鹧鸪》也是一首禽言诗,诗云:“‘懊恼泽家’知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自注道:“‘懊恼泽家’,鹧鸪之音也。”
南禽无侣似相依,锦翅双双傍马飞。
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
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
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
到宋时正式出现禽言诗的名称,宋人作禽言诗的最多,禽言诗的数量也最多,周紫芝、梅尧臣、黄庭坚、刘克庄、范成大、苏轼、梁栋、戴昺、刘宰、陆游等均写过禽言诗。宋后对禽言诗感兴趣的也大有人在,历代禽言诗都不少。最有名的当推明代邱浚的《三禽言》。邱浚熟谙历史掌故,他的禽言诗均取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因而有较充实的思想内容,对后人多有启示和教益。如果说宋代诗人的禽言诗多是一幅幅色调柔美的耕织图和乡俗画,那么,明代邱浚的禽言诗则是一篇篇明快的政治小品。清人乐钧多达三十八首(见《青芝山馆诗集》卷一),在禽言诗作者中,也许没有超过他的了。刘献廷的《禽言·行不得也哥哥》长达三十九句,在历代禽言诗作品中,大约也算是最长的。
禽言诗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揭露官府繁重的租赋、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二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是反映民族矛盾及其带给人民的苦难;四是反映游子思亲、孝亲的情思,批判不顾亲子之情、不孝父母的行为;五是描写家庭关系中的恩怨,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不正常的伦理关系;六是感叹旧社会世道艰难,苛政猛于虎,官场多险恶;七是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批判假冒伪劣产品,警告权钱交易、偷漏税收。
正由于禽言诗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意义很强烈,又加上它的表现手法符合诗经的赋比兴,生动形象感人,所以禽言诗与药名诗一样成为杂体诗中最兴旺最有特色的诗体。因此,不能简单的把禽言诗当文字游戏对待。


(此文写于若干年前,网上可查,这次略加了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