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5

网络时代兴盛的杂体诗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8-26 14: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回文诗的兴旺
回文诗据说始於窦滔妻,其实萌芽于汉魏。作为古代的文字游戏,这种诗要求很高,没有奇思妙想,不经呕心沥血是很难写出来的。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种,你会发现这些语言都无法回文,虽然现在许多人也谈论外国的回文,但外国只有某些词语可回文,要诗回文,难。只有我们中国诗有这种特殊魅力,我们不但大量的词语可回文,更多的是单音节的字巧妙组合可形成回文句和回文诗词。
历史上杂体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回文诗和集句诗,回文诗的形式和方法之多则可与顶针类媲美,回文与顶针综合运用更是常见的情况,回文与图形结合也是最多的。古代回文诗兴隆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语言语序字序变化的魔力以及回文读法的变化多端。
网络时代,回文诗仍然保持盛势不衰,加上电脑作图的方便,回文诗在数量上于杂体中占有强大优势。不过有几点值得说明。唐宋前的回文是不论平仄的,唐宋后流传下来的回文则以格律为主体,他们是在格律的基础上利用回文这种技巧来斗文斗智的(“回文诗(或词)必须就律,方显手段。”)。
网络中格律回文诗已经旁落,不论平仄的回文诗成为主力军。
其次是不少回文诗语法有问题,或回文读起来生硬别扭。
还有的在回文小类上不按规定写作,作者读出来的与规定的读法矛盾,造成文体的混乱,这可能是有的人只仿了回文的形,没得回文的神吧。
另外,有的回文图形诗因为不用格律,造成读法各异或无法读出的情况,因此,我感到图形回文诗还是写成格律诗为好,读时才有标准可依。
在网络实践中,我相信回文诗慢慢会规范化的。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4: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联句诗的兴旺
联句共韵,乃《柏梁》馀制。联句的起源,一般认为肇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的柏梁台联句,《柏梁台诗》,全诗七言,26句,分别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相联而成,每句用韵,后人便称其为“柏梁体”。但据后人考订,此诗系伪托之作,并不可靠。到晋宋时已有不少人作诗用“联句”,今存陶渊明、鲍照等人诗作中均有此种形式。大抵为一人作四句,并有较完整的意思,所以有些学者曾以此为后来“五言绝句”所从出。在诸杂体中,联句的起源最为久远,至唐之韩、孟,以联句而享盛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宋人首作之者为苏舜元、舜钦兄弟。范仲淹、欧阳修等大家皆曾嗣响,宋以后人亦不乏继作。然因创作难度太大,不可能普及,虽绵延不绝,而终嫌畛域过小。(以上资料整理)
联句的形式很灵活,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篇;后来习惯于用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由于是两人或多人的合作,联句诗多为友人间宴饮时酬酢游戏之作,因时限性等限制,难有佳篇,也不是经常可进行的。
网络时代不必约会,不必见面,出个上句便有人接下句,与对对子一样方便,于是联句比古时兴盛多了。论坛结社,出题,联句是常见的节目,大家称之为接龙,对于聚集人气,活跃气氛,联络友谊,是个好办法。只是联句最好要定个主题,围绕主题来联。我看到许多联句无任何规定,脚踏西瓜皮,滑到那算那,倒有点像当年的柏梁台联句,虽然热闹,却难提高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4: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辘轳诗的兴旺
辘轳体也称轮回体,是主题相关的组诗。它与顶针格、鹤顶格诸体不同,更不同于回文诗。它的写法是:选定一个内涵较丰富的中心句子作题目,采用七律或七绝的形式来写。如果采用七律形式,则将选定的题目按第1、2、4、6、8句顺序,分别镶嵌于其中,象车轮转动一样,使其形成五首的一组诗。如果采用七绝形式,方法亦类似,不过镶嵌的分别是在第1、2、4句上,三首为一组。后来也有人利用仄声韵的律诗把它放到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的,这样可就全辘轳起来了,称之为八仙体。
    辘轳诗出现很晚,后来居上。有人说辘轳体主要形成于明、清期间,有点类似文字游戏。但遗憾得很,我们收集的辘轳诗极少有明清时代的。因此有人说此诗体或者只是近代新兴之趣诗类,据说大贪官和珅亦有所作,不过恐是牵强附会的。此诗体借用辘轳名大概是取辘轳回旋往复之意。故数首之中应主题一致,互为呼应。而其形式及内容颇能给人别样的感受,估计它将兴旺发达。
  原东坡赤壁诗社创始人之一叶钟华先生,为纪念苏轼贬谪黄州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九百周年时,领衔以《二赋悠悠九百年》为题,用辘轳体形式咏唱,一时唱和甚众,堪称雅事。所以,用辘轳体咏唱新事物应是可以的。文体只是形式,可以做文字游戏,也可以写出佳作。现在在网络上很适合用这种诗体,远隔千里遥相呼应,积聚人气,所以写的人越来越多了。
与顶针结合的辘轳体另有三种形式,即:
一、单首顶针式(脱卸回环,434式)。如——悠悠韵梦醉红楼,梦醉红楼又听秋。又听秋风吹牧笛,风吹牧笛乐悠悠。
二、两首以上末、首句循环式。如——悠悠韵梦醉红楼,梦醉红楼又听秋。又听秋风吹牧笛,风吹牧笛乐悠悠。
风吹牧笛乐悠悠,笛牧红楼又听秋。韵梦红楼秋又醉,悠悠韵梦醉红楼。
三、三首以上,每首于韵脚句重复式(顶针回环卷帘)。如——悠悠韵梦醉红楼,梦醉红楼又听秋。又听秋风吹牧笛,风吹牧笛乐悠悠。
梦醉红楼又听秋,悠悠韵梦醉红楼。风吹牧笛秋悠听,牧笛风吹听乐悠。
风吹牧笛乐悠悠,笛牧红楼醉听秋。韵梦红楼秋又醉,悠悠韵梦醉红楼。
辘轳还可与回文相结合(以后介绍回文时再具体介绍)。
辘轳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五、七律的首句不入韵,二、四句用一韵,六、八句则用前韵的邻韵,此体又称双入双出。二是五、七律首句入韵,如“何言抱负已秋风”为首句的,然后将此句依次用在第二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第四句、第四首的第六句、第五首的最后一句,共五首,如同车轱辘似的向下滚动。五首限用第一首韵脚五韵轮转者为最难。另外,作此体,有人提出第一首的出句是关键,此句如果选择好了,写起来会顺手些,否则在写第三、四首时因要求对仗会感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4: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8-26 14:24 编辑

四.神智体的脱颖而出
苏东坡创造了神智体诗歌,却一直没人发扬光大,直到清朝,才不断有人写作神智体。清朝灭亡后,这种体又沉寂了。进入网络时代,这种神智体开始焕发青春。
有了网络,有了电脑,解决了作图和传递交流问题,讨论修改也加快了速度,于是网络中时不时的出现新作品。
这种体获得了新生,要归功于电脑作图和我的这些怪友们(喜好杂体诗的网友互称怪友,这些怪友后成立一个诗词流派——奇诗派)。
首先,神智体得怪友的搜集而广泛传播。神智体传世零零散散,人们很难看到这种诗体。有怪友对对者首先进行了搜集工作,网络上前几年流传的神智体图片大多出自对对之手,刚刚承其后,发掘了小说笔记中的一些资料以及一些网站网友的作品,两人搜集所得,便是《杂体诗大全》中的哪些神智作品了。就在他们感到收集得差不多的时候,怪友吟龙天骄又“龙吟”了,他购得大量古书,使神智体的资料成倍的增加,为研究神智体作出了巨大贡献。
整理、制图、制作电子书。怪友们对搜集来的资料不断进行鉴别,纠错,补漏,试读,对没有图形的进行补充图片,对不清的图片进行重作,对图片有错的重画,最后编为《杂体诗大全》神智体一章,对对又把它们编成好几种电子书,从此神智体风靡天下,网络朋友多知道有神智体了。
宣传和理论研究,他们在汉语在线、奇诗怪词论坛、忆石文学论坛、中辞网、珊瑚岛等设立奇诗怪词专栏,神智体图片在这些专栏上向大家展示它们的魅力。刚刚在理论上借鉴谜语知识把神智诗的语言分为字根和关系字,指出图片就是显示字根的变化,关系字不宜出现在图片中。又指出神智体诗是要读者读出来的,要有可读性和标准,因此应该写格律诗,非格律因缺乏约束,各人读各人的,难与作者共鸣。曾发现有人拿刚刚写的神智诗放在论坛请大家读,结果只一个关系字与刚刚自己写的不同,而这个关系字也还是同义的,这说明格律在神智诗中是很重要的。由于颜色神智体的出现,刚刚又指出非颜色神智体的文字不宜色彩缤纷,避免误做颜色神智读。这些理论工作纠正了网络中只仿其形,不知其神的错误,使神智更健康的发展下去。
创作是对神智体最大的宣传。网络上的神智体创作,可以说百分之九十是怪友们创作的,很多怪友都有神智体作品,刚刚作品最多,一人创作的相当于前期收集的总和(注 刚刚出版了个人专辑《神智诗词》)。
在创作中丰富神智体。有人利用网络制作写出了颜色神智体,怪友们感到这是一种创新,纷纷写作颜色神智体,使这种形式的神智体在网络上习见习闻。怪友们还探索神智与其他诗体相结合,于是出现回文神智体,文字图形诗神智体,玻璃字神智体,诗词合璧神智体。又把神智体推广到对联和曲,现在神智对联已有近百副了,曲也从零发展出几十首了。
神智体在怪友手中真的玩活了。

(后记  台湾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学教授用神智体作大型讲座,又有大学教授的论文中专门论及大陆的神智体研究,归纳了刚刚、对对、小草儿的研究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4: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种正在赶超辘轳体的诗体——卷帘体  
  卷帘体的写作方法是第二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三句,第四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四句。这种卷帘体诗,一般绝句是四首为一组,当然可以是律诗,那就要八首为一组(不过律诗还没见过)。这些诗,必须相互应和,互有关联,融成一体。
  这种体的出现也许在辘轳体之后(待考)。刚刚偶尔看过这种体,便在2006年底在一个论坛组织了一次创作活动,此后网络上便时时有人进行这种创作活动,2009年这种诗体奇峰突起,尤其是“碧波的家”组织的《春情》(卷帘体)诗会,参加的人非常多,今后这种诗体将与辘轳体并驾齐驱。
暖冬   刚刚
冬风不肯下尘凡,难见严霜吻野山。
白雪谁知何处躲,菊花昂首笑青天。

难见严霜吻野山,常闻麻雀闹屋檐。
何时酷雪纷纷下,看你嘴巴还敢馋?

白雪谁知何处躲,何如春季套单衫。
冬风不理人间事,尚是初秋赏碧山。

菊花昂首笑青天,皮袄悄悄骂老天。
现在不穿难卖掉,唤齐老板告黄天。   这首为独木桥  06年底

湖畔仿真草屋〈卷帘体〉湖上渔鹰

茅舍房厅设置奢,屋前屋后尽公车。
豪筵吃罢游湖上,待客妞儿赛藕花。

屋前屋后尽公车,小二殷勤车子擦。
送往迎来陪笑脸,常常醉汉吐身渣。

豪筵吃罢游湖上,伸手拈来水上花。
各摘莲篷三二袋,司机你送小姨家。

待客妞儿赛藕花,盈盈笑语妙年华。
敞胸露肚伴君舞,陪打麻将待日斜。    2007年7月

茫茫人海中〈卷帘体〉湖上渔鹰

茫茫人海中,风雨有谁同。
万里知音觅,诗题一叶枫。

风雨有谁同,相思梦几重。
挑灯书案上,泪洒粉笺红。

万里知音觅,寒天展玉容。
梅兰竹菊会,莫待月朦胧。

诗题一叶枫,投与水流东。
花信河边守,春来陌上逢。

竹枝词四首〈卷帘体〉湖上渔鹰

小暑南洋风十八,春收仓满稻飞花。
垅头女子斜晖下,赛过天边一片霞。

春收仓满稻飞花,鸟唱蝉鸣岭上霞。
牛背一条娃俩个,老翁牵着赶回家。

垅头女子斜晖下,一曲情歌一束花。
邀得帅哥相对唱,秋来换帖到侬家。

赛过天边一片霞,攀崖翻岭背回家。
大红喜字高高挂,堂上双亲请用茶。
这种诗在07年时除了我的一首,当时就只收到湖上渔鹰的一首,我正愁例不三不立,无法做一章节,谁知这次修改《大全》时竟达上百页。2009年和2010年数量猛增,估计2010年这种诗体会大流行。
后记  湖上渔鹰,真名不知,来帖告知,此体是他创立的,并补充了几首06年前的创作,于是首创者终于搞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4: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网络最火暴的一种诗体----辘轳体   刚刚
辘轳体,杂体诗名。律体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它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使其形成五首的一组诗,故名。后来也有把这句放在3、5、7句,写出三首仄韵的律诗,这样共写出八首,称为八仙体。也可写绝体四句三韵三首,将这句分别置于其它两首押韵的两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
辘轳体也称轮回体,是主题相关的组诗。她与顶针格、鹤顶格诸体不同,更不同于回文诗。它要选定一个内涵较丰富的中心句子作题目,采用律或绝的形式来写。如果五首各写一个内容,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不行的。这五首也可各定一个题目,但一定要有内在联系。
辘轳体主要形成于明、清期间,有些文字游戏味道。由于出现的时间晚,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网络上写作者不断,而且有野火燎原之势。
原东坡赤壁诗社创始人之一叶钟华先生,为纪念苏轼贬谪黄州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九百周年时,领衔以《二赋悠悠九百年》为题,用辘轳体形式咏唱,一时唱和甚众,堪称雅事,叶钟华把它们编成《二赋悠悠九百年唱和集》,由东坡赤壁诗社正式出版。( 叶钟华,字育斋,号大别山人。生于1932年。卒于2002年7月7日,享年七十一。湖北省英山人。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长。《东坡赤壁诗词》副主编。)林吉祥的悼念叶钟华社长诗中特意指出这一点:
二赋悠悠九百年,辘轳唱和赖君先。
黄州结社沾诗教,赤壁交游壮史篇。
处世常鸣道义铎,感时狠挞恶贪鞭。
雄鹰奋翅云天杳,不息精神万古传。
附录:叶钟华先生于今年五月住医院时作诗一首自遣。
看来用辘轳体咏唱新事物也是可以的。文体只是形式,可以做文字游戏,也可以写出佳作。从“二赋悠悠九百年”大联唱以来网络辘轳体诗歌方兴未艾。下面以我收集到的为例,按放在第一句的作为一组计算篇目,一组可以是一人完成,也可能是多人组合。这次第19届红楼诗会以《悠悠韵梦醉红楼》为题,采用辘轳体形式来写“悠悠韵梦醉红楼”,参加者甚众,我共收到18组,是大陆网络辘轳体接龙数量最多的。今年,网络辘轳诗发展更快,我半年没搜索辘轳诗,这次打开一看,大吃一惊,竟有70多页。最近的“长空又送雁飞南”辘轳接龙,还限定了三男惭南酣这五个韵字,写作难度大增,目前我就已收集到15组。其他如“一声渔唱洞庭秋”13组,“月到中秋分外明”12组,“谁道山须仰面看” 12组,“一线春从柳上还” 10组,无论参与的人数和写作的篇数都是在其他接龙活动中少见的。从主题上看,我收集到200多题,篇数则超过1000首,数量之多,网络中除了回文诗就数它了(网络中杂体诗数量最多的有回文诗、辘轳体、集句诗、藏头诗、顶针诗、宝塔诗、数字诗)。
尤其值得一谈的是港台网站的辘轳体写作,火爆劲远超大陆。以其中一个网站为例,他们有三次较大的辘轳写作活动,“一抹春痕梦里收”8组,“微凉又觉中秋近”16组,“檐头挂雨结秋声”23组,呈现一次比一次热闹,一次比一次时间久的趋势。更可贵的是他们的认真精神,每一个帖子都有300以上的点击数,每个帖子都有二三十个回帖,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平仄每一个对偶,大家都认真的分析,楼主一边回帖一边修改,有个天之骄女女士,一首诗改了十多次才满意了。大家这么认真却又不失和气,每个人都非常谦虚又诚恳,做学问的氛围真使人羡慕。
辘轳诗在网络上将会兴旺发达,大家对它要刮目以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以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它的娱乐性。它带有文字游戏的味道,很适宜网络社会,我们知道无论大陆或台湾,人们对政治越来越淡薄,网络生活越来越追求娱乐性趣味性,适者生存,辘轳诗获得肥沃的土壤,就能生根发芽生长。
二是它的文学性。它的基础是格律诗,一写就是五首,这五首正好把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全包罗了,因此在一个主题下,练习了各种平仄格式,真是学写格律的好方式。
三是辘轳方式容易组织网友,适宜接龙活动,较易积聚人气。
它的要求可松可紧,写作首数可多可少,可一人写五首或八首,也可一人写一首或两首,远隔千里遥相呼应,所以写的人越来越多了。凡是组织这种活动的论坛没有不成功的。我曾组织过一次,大家写了一遍后,还把标本诗的第二句第四句也辘轳了一遍,于是辘轳与拆诗结合起来了,使辘轳更加丰富多彩了。
比较清淡的论坛,你们可以试试,把你们的人气聚集起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