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削足翁翁 于 2017-8-24 10:02 编辑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简洁明快,朗朗上口,雅俗共赏,而又寓意深刻,这是唐人绝句中难得的上品,应是无疑的,可比之于李白之《赠汪伦》,而哲理胜之。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是简洁明快者,但不如王诗之雅俗共赏。但王李诗都浅显易懂,但王诗各句却不如李诗平白如话,以至于历来对于王诗的解读有些偏差者。 王诗首句“白日依山尽”,白日自然是不会“依山而下”的,这显然是虚拟的,依字或可作“从……那边”解,而“依山尽”自然跟属于诗的语言,更富于诗意。既非夸张,也非实写;既是夸张,又是实写。第二句之“黄河入海流”,可以理解为“黄河流入海”,“入”可解释为“向”,也未始不可。重要的,也是争议最多的,在于三四句,我的理解是“目欲穷千里,楼更上一层”,其他诸如“穷目”之类的解释都有些牵强,也还“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诗的句法问题。此问题既关乎平常习见语言修辞,更关乎古典诗词的特别表达需要,倒装之说固然不错,但也未必尽然。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即便是现代诗人也还是需要一点特别的句法技巧的,聂绀弩先生有“苏武牧羊牛我放”,却不能写成“苏武牧羊我放牛”,原因在于哪里呢?跟王之涣、杜甫的一样,除了诗的格律要求之必须,因为平仄“律例”的要求,必须这么写,还有就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娴熟、诗人的语言智慧,其娴熟之程度、其智慧之高明,那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因为格律的要求,王之涣必须写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聂绀弩也是必须写成“苏武牧羊牛我放”,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也是如此,可以说是不这样不行。当然,像王维的《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则是诗人匠心独具。 附带的,稍微往前一点,隋朝时候,格律诗的格律法则还没有很好地定型——律诗格律很好定型诗唐朝的事了——隋炀帝有很有名的诗句“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这就是诗意盎然的“诗句”了,若是写成“白鹭飞林外,红莲开水上”或者“白鹭林外飞,红莲水上开”,自然未必索然寡味,但诗意减去不少,自非诗人所愿矣。此外,隋炀帝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也都是诗意盎然者。 诚然,诗之句法也要根据诗的表达的自然需求而定,不能为了句法而句法,也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那是“舍本逐末”,万万要不得的。比如李白上述的两首绝句,语句都是自然得体,晓畅明白的,并没有特殊的技巧。剧情不够颜值凑,用一次可以,用多了,观众人家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