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3 01:36 编辑
携“境”入诗
——浅谈唐代“诗境”论的“法”与“破法”
作者简介:李 巍(1991-),男,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谈及诗境,不得不论“意境”,“意境”被当成中国独有的诗学概念,被推崇为异于西方文论术语的典型,甚至被扩大化为中国文论中最闪光之处。古人评诗使用“意境”一词,但对此理解众说纷纭,20世纪逐渐成为相对统一的理论。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说为起点,视“意境”为统一体,按照从“象”到“意象”再到“意境”的线索将历史上相关的论述串联,推其源于《易》之象,定其萌芽于六朝之“意象说”,视其发展在唐之“诗境”说,标其成熟于明清诗论,又归其集大成于晚清。将不同元素重组,设计出规整而严密的图谱。看似丰富,却掩盖了诸家论诗境的不同,更没有解释其不同之缘由。有些特定解释也有值得探讨之处。例如人们视唐代诗境说为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但解释并不透彻。
近年来学界也有对意境说的反思,例如罗钢就认为“意境说”是“学说的神话”,是现代学者特别是80年代以后沿着王国维提供的理论范式对中国古代诗学素材的重新建构[1]。蒋寅则提出意境是一个后起的概念,不能先验的将其看作中国美学和文论的核心范畴[2]。此类讨论为论“意”谈“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再执着“意境”和“意象”之区别,或者强调“意”与“境”之两分,回到“境”言“意境”才是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