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2 01:44 编辑
所谓“无理而妙”,就是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无论纯粹表现思想的“言志”诗,或者纯粹表现情感的“缘情”诗,多多少少也包含着一定的“理”,更不要说那些明显富有哲理的诗歌了。而“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思想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它不但表现出诗歌的意义之美,也是诗歌表现方法之美,技巧之美,思维之美。因此,一些诗歌或者诗句中,看似“无理”而却有“趣”,突出了一个诗人写作中的“妙”。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语词上的“无理而妙”就是指用词上和用语上所体现出来的独到的审美意义。对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选词上的“无理而妙” 语词上的“无理而妙”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具有一种反常规的词语搭配,或者反常规的句法结构,但表达出来的却是富有极为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
如,张先《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何能“弄”影?事实上,应为 “花动而影随”。而词人却用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作一‘弄’字,境界全出。”因为,“词以境界为上”,所以,一个“弄”字,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效果。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杨柳是不能“堆”烟的。词人借“堆”字,表现了杨柳茂密,攒聚一起,似烟雾堆积。这恰恰流露出闺阁女子化不开、理还乱的愁绪。雨是不能“横”下的。除非狂风暴雨时,也许雨急而斜飘,看似“横”飞之状。可以说,词人借助这样的环境,不但暗示了思妇的处境,也表现了“无计留春住”的无奈之感。
2、句法上的“无理而妙”
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诗人往往会改变诗句中词语排列的位置,使诗句不合语法规范,这样不但造成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而且引人思考,突出要表达的内容。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联中就是颠倒了词序,造成主语倒置了。如果,按照语言排列顺序,这一联两句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而诗人这样改变,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这样,不但突出了“浣女”和“渔舟”,而且在环境描写中,引入了人的的活动,提高了诗歌的人文性,为最后一联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其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联中两句,诗人把主语倒置,造成陌生化效果。也就是说,照字面看,却是不好解释,如果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在表意上就清楚了。联系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这首诗就是杜甫是回忆长安景物,强调长安京城景物的美好。因此,诗人就把“稻”和“鹦鹉”前置。虽说不好理解,但在把叙述句改为描写句后,诗句的形象感更强,不但引人思索,而且在思索的过程中使读者真正获得诗人所要表现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