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2|回复: 43

评唐尧《中华格律诗的“不四不三平仄法则”》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20 14: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唐尧《中华格律诗的“不四不三平仄法则”》
    唐尧先生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他总结出来的“不四不三平仄法则” 主要有两条规定:
    一,是不准在诗句的头四个字里出现四连平、四连仄。
    二,是不准在诗句的尾三字三连平、三连仄。
    这两个规则合起来称作“不四不三平仄法则”。
    他说:
    在这个“不四不三平仄法则”的规定下,就发展和总结出了我们现在流行的十六种流行格式也称正格。(包括七言,七言是五言格式的加长版)。在“不四不三平仄法则的制约下,自然也就出现了其他的合乎“不四不三平仄法则”的平仄格式。如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等等格式。这些平仄格式都产生于“不四不三平则法则”,是一母同胞兄弟姐妹。

-----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唐先生这理论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诗词的声律理论不是根据你说的这理由诞生的:
    “有些诗人发现在古诗句里有五连平和五连仄的句子,吟唱起来很难听。”
    “后来诗人们发现四连平仄也很难听,就考虑到要限制四连平四连仄”。
     声律理论的诞生源于汉语读音四声的发现(规范),以及沈约“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的理论。到唐初四声二元化之后,才定型了近体诗的声律。绝非如你说的这么表面化的武断。按照你的这一理论,则下列句型都是合格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出律的,都不是律句。因此证明你这理论原则上是错误的。
按照“(前)不四(后)不三”理论列出的非律句:
   五言                 七言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
平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
仄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仄平

-----因为他们虽然符合了唐尧的“(前)不四(后)不三”法则,但却违背了平仄两两交替的声律基本法则。所以建议唐尧还是要回到诗词格律的基本常识上来,在提出一个新理论时,要通过实际的验证。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4: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原作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19 18:15 编辑


中华格律诗的“不四不三平仄法则” 唐尧
“不四不三平仄法则”是根据格律格式的起源和演化总结出来的。在没有格律之前,诗通称古诗。有些诗人发现在古诗句里有五连平和五连仄的句子,吟唱起来很难听。如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就考虑到在诗句里限制五连平、五连仄的诗句出现。如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但后来诗人们发现四连平仄也很难听,就考虑到要限制四连平四连仄,如是就出现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种平仄格式,产生于“不四平仄”规则。也就是不准在诗句的头四个字里出现四连平、四连仄。在“不四平仄”的基础上,诗人们又提出不准在诗句的尾三字三连平、三连仄。以限制在“不四平仄规定上出现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在不准尾三平仄的规定下就产生了“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诗句格式。这个就是“不三平仄”规则。两个规则合起来称作“不四不三平仄法则”。在这个“不四不三平仄法则”的规定下,就发展和总结出了我们现在流行的十六种流行格式也称正格。(包括七言,七言是五言格式的加长版)。在“不四不三平仄法则的制约下,自然也就出现了其他的合乎“不四不三平仄法则”的平仄格式。如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等等格式。这些平仄格式都产生于“不四不三平则法则”,是一母同胞兄弟姐妹。而某些格律专家认为这些格式不是绝句格式。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在格律诗词的早期这种格式的诗句是很多的。后来在“正宗”十六格式的排斥下越来越少。但还是会有这种句子出现。而一些好事的格律专家就想出了“拗救”的招法来解释。本来就是绝句家族的成员,拗救什么?鉴于此,我把在“不四不三平仄法则”制约下出现的各种平仄格式分成四类:正绝,排除变通,平即平、仄即仄。律绝,可以变通,一三可平可仄。古绝,正绝,律绝之外的任何格式均列入古绝,(包括出韵)。句绝,在句绝的诗篇里,会出现四连平仄的诗句。但诗的句数和字数形式一样。这种诗句同古诗有相通相同之处,但这些句绝诗是最早从古诗诞生的,是绝句家族中的老大。句绝老大,古绝老二。律绝老三。正绝老四。而现在是老三律绝坐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7: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8-20 18:29 编辑

琵琶行 中的 前四  或  后三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
举酒欲饮无管弦。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声停欲语迟。
东船西舫悄无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谈不上“难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0 22: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0 22:06 编辑

首先初唐的诗人们是自发 的自觉 的 感到五连四连平仄不好听,並不是在不四不三法则指导下去做的。我说的诗人们包括沈约、宋之问等等诗人。 从古诗到格律诗的演化不可能靠一二个诗人完成? 你讲的出律是站在十六正格的立场上,这个立场是错误的立场。而“四三法则”是,诗篇里即使出现了四连平仄的诗句,但在形式上还是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的话,还算绝句范畴,属句绝。你列出的格式属古绝范畴,也是绝句。“四三法则”有绝句四大家族。律诗四大家族。“四三法则”平仄理论不存在出律、拗救、出韵、孤平、孤仄等等问题,如有这些情况,这些诗就归属句、古、律、正四类绝句和句、古、律、正四类律诗某一类。 一切问题都 烟消云散了。你 说两两 交替不是 一步到位的,也不是一二 个 诗人发明发现的,两两是 逐步演化发展 的结果 。两两不是法则, 它是定型的诗的音䪨 的一套格式。






点评

首先初唐的诗人们是自发 的自觉 的 感到五连四连平仄不好听 -----这是你立论错误。不讲平仄声律的古风歌行类诗,从来就无人说“不好听”。所以近体诗产生后的诗人们,如杜甫及后来者的作品古风和律诗皆有。律诗只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1 0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0 2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0 17:31
琵琶行 中的 前四  或  后三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
举酒欲饮无管弦。

你举出这些白居易的诗句,证明了 “不四  不三平仄法则 ”正确 性。也证明了白居易在写这长篇古诗里自觉地 注意到不写五连平仄的诗句。即使五连平仄一般人听起来差别也不会太大的。但声韵专家听起来就差别很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02: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0 22:05
首先初唐的诗人们是自发 的自觉 的 感到五连四连平仄不好听,並不是在不四不三法则指导下去做的。我说的诗 ...

首先初唐的诗人们是自发 的自觉 的 感到五连四连平仄不好听
-----这是你立论错误。不讲平仄声律的古风歌行类诗,从来就无人说“不好听”。所以近体诗产生后的诗人们,如杜甫及后来者的作品古风和律诗皆有。律诗只是古诗的一个体裁,与古风并无高下之分,自然也无好听不好听之分。举些“四三”例句: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
京师皆骑汗血马,
群胡归来血洗箭
黄头奚儿日向西,
幕下复用张子房。
布谷处处催春种。
骨肉不待同驰驱。
但道困苦乞为奴
慎勿出口他人狙。
日夜更望官军至。
一箭正坠双飞翼。
祗残邺城不日得,
中兴诸将收山东,
回纥喂肉葡萄宫。
李贺
青云无光宫水咽。
呼龙耕烟种瑶草。
南风吹山作平地
桐风惊心壮士苦,
湘神弹琴迎帝子。
金槽琵琶夜枨枨。
金鹅屏风蜀山梦,
孤鸾惊啼商丝发。
紫皇宫殿重重开,
夫人飞入琼瑶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1 19: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1 02:31
首先初唐的诗人们是自发 的自觉 的 感到五连四连平仄不好听
-----这是你立论错误。不讲平仄声律的古风歌 ...

那么我问你,是什么原因从古诗里产生出了格律诗?我的“不好听”包括不谐和、单音节奏太长拖沓、不很协调等。我 的观点中华传统诗到目前为止只有二种,一古诗、二格律诗。 我的 “不四 不三平仄法则”是解释格律诗起源产生发展的一条路,同现代流行的起源观点是不同的,究竟那条路是正源?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出结论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四三法则”理论能解决当代格律诗出现的问题 ,如出律、出韵、一三不论、拗救,合掌等。


点评

是什么原因从古诗里产生出了格律诗? ------这要从汉字一字一音说起。每个汉字有固定的发音,这就是声调。人的语言就是这种语音和声调的组合。只要能达意,就是好听,不存在达意但组合不好听的。到沈约时代,他们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1 20:35
四三法则”理论能解决当代格律诗出现的问题 ,如出律、出韵、一三不论、拗救,合掌等。 -----是吗?愿听其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1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9: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1 19:27
那么我问你,是什么原因从古诗里产生出了格律诗?我的“不好听”包括不谐和、单音节奏太长拖沓、不很协调 ...

四三法则”理论能解决当代格律诗出现的问题 ,如出律、出韵、一三不论、拗救,合掌等。

-----是吗?愿听其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1 20: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1 19:32
四三法则”理论能解决当代格律诗出现的问题 ,如出律、出韵、一三不论、拗救,合掌等。

-----是吗?愿听 ...

根据“不四不三平仄法则”当代在争论的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把这些 所谓的大部分“问题诗”归入古绝和古律里就解决了。诗词本无事,诗人自扰之。问题的起源在老三律绝坐上皇位后,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古诗独生子继承者正宗,並要消灭同胞大哥 句绝,二哥古绝,四弟正绝。一时杀声无起,昏天黑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0: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好奇你怎么会想出不四不三法则。我相信你这是一种错觉,以为前不四连后不三连就OK了。这只是一种表象,不是理论。如前所述,不连法有多种,其中很多种是律句不允许的。也就是说你的概括太宽泛了,宽泛到没有指导意义。
由此又想到了三羊的二五大唐律,同样是太宽泛了,也宽泛到没有实际意义。他的二五律只限制了仄声落脚句二五字不同仄声,最多只对1/12的诗句有限制作用。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无用。这就是他认为唐代很多古风也“合律”的原因。
至于你说你的法则可以解决“出律”等问题,就看你怎么解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0: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1 19:27
那么我问你,是什么原因从古诗里产生出了格律诗?我的“不好听”包括不谐和、单音节奏太长拖沓、不很协调 ...

是什么原因从古诗里产生出了格律诗?
------这要从汉字一字一音说起。每个汉字有固定的发音,这就是声调。人的语言就是这种语音和声调的组合。只要能达意,就是好听,不存在达意但组合不好听的。到沈约时代,他们确定了官话的四声。而且提出在五言诗句中前后声调要有变化的理论。包括“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五言句上二下三”等说法,这就是声律。到唐代沈佺期等将四声分平仄二声,并规定了平仄交换的粘对律,这就诞生了律诗的平仄谱。
格律诗的诞生,并不代表非格律诗就“不好听”。格律诗只是比古诗的音调更有规律性,更适合于在有限的篇章内表达抑扬顿挫的节奏。但也有比不上古风汪洋恣肆的缺点。
不要和金筑子一样轻易说“律诗的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样说解释不了诗人们为什么除了律诗之外同时也愿意写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先生你不是也写过很长的一首古风吗?请看你的四三句,不好听你怎么还写?

长城怀古组诗 七言古诗 普通话声韵 唐尧
长城两千年
君不见,
秦始长城明末关,  代代征人不见还。注(1)  
琵琶泣诉昭君怨,  汉武雄兵过阴山。  (2)
五胡乱华南北分,  大唐范阳反史安。  (3)
徽钦囚车去黄龙,  金元铁骑踏江南。  (4)
明末自开山海关,  清兵屠城动地哀。
凶残日寇东洋来,  螳臂妄将华厦推。
中华儿女共敌忾,  杀灭鬼魅永不翻。
呜呼!
秦关不用新未立,  民族危亡三百年。  (5)
三百年!乾坤转,  神州日月换新天。
巍巍故垒成奇观,  新的长城不可摧。
今逢盛世建军日,  长城来!干千杯
注:
①从秦始皇建万里长城起至明朝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时期内,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②王昭君出塞是对敌妥协求和的典型例子。汉朝有多次反击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战争。汉军远征达阴山、大漠以北地区。
③指北方的五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北朝。史称“五胡乱华”。“范阳郡”在今京、津地区。安史叛唐在该地区起兵。
④“黄龙府”,宋时金国的地名,在今吉林农安。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6)金兵攻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太上皇)和宋钦宗二位皇帝掳去黄龙府。
⑤“秦关”指万里长城。长城至清朝开始在军事国防上已不起作用。从1644年清兵入关至1945年日寇投降计三百年。

秦始皇
七雄逐鹿秦出皇, 剑锋指处六王慌。
远交近攻次第来, 诸侯不降皆灭亡。
号令杀伐镇咸阳, 靖国御驾巡四方。
收兵铸乐图久安, 力造长城强北疆。
焚书坑儒非愚民, 直道同文真辉煌
血火帝业二世绝, 统一功绩万年长!
注:(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廷中”。(钟鐻为古乐器),秦始皇是第一个“铸剑为犁”的帝王。(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建“驰道,直道”,实行“车同轨”。秦直道为古代世界上唯一的高速公路。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了全国文字的使用和书写规范。

沙尘暴吟
1992年去北京 登长城 遥望北天 风沙弥漫 黄尘蔽日 乃有此篇  
君不见
尘暴滚滚西北来,势如天倾向东南。
飞沙走石作儿戏,晴空不雨闻隐雷。
直上苍穹塞云天,日月星辰皆昏暗。
盖山填川无阻拦,横行北国亿万年!
呜呼!
沙尘暴自远古开,于今为烈顶天灾!
安得夸父邓林到日边,赢来大漠可耕可种田。
何时春风送绿到塞外,吾再放歌青山长城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反对写古风。如果所有诗只有七言八句,就太单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1 21: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1 21:3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1 20:19
我很好奇你怎么会想出不四不三法则。我相信你这是一种错觉,以为前不四连后不三连就OK了。这只是一种表象, ...

不四不三法则怎么会不是理论呢?对立统一是不是理论?合二为一是不是理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不是理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是理论?真正的理论,就是用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概括事物深层的内涵和本质。

点评

(你的理论)简洁是简洁,但不精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1 2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1: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1 21:29
怎么会不是理论呢?对立统一是不是理论?合二为一是不是理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不是理论?真正的理论 ...

(你的理论)简洁是简洁,但不精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1 2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1 21:30
(你的理论)简洁是简洁,但不精准。

所有的已经产生的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四句七言八句绝句律诗都可用“四三法则”去套。如果套不牢则是古诗。就这么简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争论。把这些精力用在创作诗词上吧。

点评

把这些精力用在创作诗词上吧。 -----赞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1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2: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1 21:44
所有的已经产生的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四句七言八句绝句律诗都可用“四三法则”去套。如果套不牢则是古 ...

把这些精力用在创作诗词上吧。
-----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1 2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1 21:09
唐尧先生你不是也写过很长的一首古风吗?请看你的四三句,不好听你怎么还写?

长城怀古组诗 七言古诗 普通 ...

古诗同格律无关。

点评

这里是驳你说发明四三原则的根据是“古诗中连仄连平不好听”的问题。没看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1 2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2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1 22:01
古诗同格律无关。

这里是驳你说发明四三原则的根据是“古诗中连仄连平不好听”的问题。没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2 08: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2 08:1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1 22:04
这里是驳你说发明四三原则的根据是“古诗中连仄连平不好听”的问题。没看懂? ...

“不好听”包括很多内容,可以 说包含所有的导致格律诗产生的原因。因为诗的目的 之一是自己读听,给别人读听。这也是普通话声韵要取代其它古韵今韵的原因。因为古韵创作的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不好听,人们会遗忘抛弃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原来觉得不好听的是今人。所以你的法则是现代发明,和格律的诞生相差一千多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2 15: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2 21:2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2 08:32
明白了。原来觉得不好听的是今人。所以你的法则是现代发明,和格律的诞生相差一千多年啊~ ...

我是理论上把格律诗 怎样从古诗里演化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古代诗人是从创作实践中进行 了不断的努力。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平平平平仄平”句。按“四三法则”属于“句绝”也是绝句。王昌龄的“万里长 征人未还”句,是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四 三法则”属于古绝。在唐代早期,句绝和古绝是很多的。 大家可用“四三法则”来套,那些属于“四类”绝句。那些属于古诗。 不要 讲唐代诗人这个出律,那篇出格。这是用“老三律绝”为唯一格式去套造成的。以上举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並不是“四三法则”创造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2 2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2 21:21 编辑

我是理论上把格律诗 怎样从古诗里演化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古代诗人是从创作实践中进行 了不断的努力。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平平平平仄平”句。按“四三法则”属于“句绝”也是绝句。王昌龄的“万里长 征人未还”句,是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四 三法则”属于古绝。在唐代早期句绝和古绝是很多的。 大家可用“四三法则”来套,那些属于“四类”绝句。那些属于古诗。 不要 讲唐代诗人这个出律,那篇出格。这是用“老三律绝”为唯一格式去套造成的。以上举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並不是“四三法则”创造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22: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词格律,诗词界早就已有共识,一般诗友只要学习或对不明之处讨论即可,最好不要再提什么什么新法则。比如三羊的二五大唐律,徒添笑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3 13: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3 13:0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2 22:17
关于诗词格律,诗词界早就已有共识,一般诗友只要学习或对不明之处讨论即可,最好不要再提什么什么新法则。 ...

既然已有共识,那么我问你。李白 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此诗是绝句吗?如果是绝句,此句四连平仄平合律吗?按照你们共识的绝句格律,此句应该是中仄平平仄仄平,而第二个字是仄声不可动摇,用平声是绝不容许的。是不是人字在唐代或平水韵里读仄声?如果不是绝句?那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书藉里都把此诗归入绝句。太多了,其它我就不举例了。请回答此诗是绝句,不是绝句。
  

点评

你一定是将“律句”误写作“绝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在近体诗格律中叫作“大拗句”,也可以叫作“出律句”,正因它违背了平仄交换律。但它可以出现在律诗(律绝)中,是有条件的:它是该诗的第一句。而律诗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3 13: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3: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7-8-23 13:05
既然已有共识,那么我问你。李白 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此诗是绝句吗?如果是绝句,此句四连平仄平合律吗 ...

你一定是将“律句”误写作“绝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在近体诗格律中叫作“大拗句”,也可以叫作“出律句”,正因它违背了平仄交换律。但它可以出现在律诗(律绝)中,是有条件的:它是该诗的第一句。而律诗的第一句格律是可以通融的(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3 15: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7-8-23 15:3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23 13:12
你一定是将“律句”误写作“绝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在近体诗格律中叫作“大拗句”,也可以叫作“ ...

李白这样写可以通融?我和其它诗友第一句这样写可以通融吗?第三句能通融吗?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中仄中仄仄仄仄”。按照你的说法是启功开始形成共识的?还是从唐就开始共识了?李白的诗居然可以通融?这还能叫规则?足球规则规定不能用手射门。球王可以用手射门吗?可以用大拗球来通融一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8

主题

475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3
贡献
4436
金钱
8057
发表于 2017-8-23 17: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三不四是个贬义词,还是要用个褒义词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8-24 1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8-23 17:41
不三不四是个贬义词,还是要用个褒义词为好

谢谢学堂版主提出宝贵意见。应该是不四不三,多年前首次提出此论,就有人(可能是针叶林)改为不三不四进行讽刺和打压。因为 是先有不四,再有不三,得名为不四不三。现在简称为“四三平仄法 则”再 简为“四三法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