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幻娇蝶 于 2017-8-19 22:49 编辑
五女山我来了
初识“五女山”,一是源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二是源于诗友笔下那“钢矛铁戟,马蹄声远烟渺…”的精彩描述;三是家居桓仁好友的力荐……于是,这个神秘多彩的世界就有了一种想亲近的感觉。2015年,一个暑假闲暇之日,我走近了她,她的表情生动而自然,我和她有了最亲近的“交谈”。——题记
汽车不知疲倦地在延绵无尽的公路上行驶,窗外的景幕不时地从我的眼前划过再划过……一会是蓝天上的白云,尽情地舒展着不同的身姿;一会是道路两旁的电线杆,像士兵一样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会是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鸡鸭赛舞犬助阵……一帧帧画面就像有位魔法大师使出了魔法在我眼前穿梭变换着,一缕暖阳肆无忌惮地亲吻着我的脸颊,我沉浸在无限的遐思期待中。
经过了近4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桓仁山景区。放眼望去,一个形似少女的山峰正静卧在葱茏的群山怀抱之中,有人说她像仰卧的列宁、还有人说她像坦克、像靴子,可我却固执地认为她更像神秘的少女。相传:“从前在山上住着五个仙女,她们常为人们造福。一天,一条恶龙到此搅人安宁。五位仙女就去斩妖除魔、制服恶龙,不幸与恶龙同归于尽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们,从此便把此山称为五女山。” 步入建造别致古朴典雅的“五女山博物馆”,五个展厅共收藏着高句丽、辽金等历史时期珍贵文物6000余件,在这里采用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复原、电子图书等表现形式,重现了高句丽初创时期的历史辉煌……细数时光年轮,朱蒙高瞻远瞩,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建筑都城,四十个春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完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的理想,创造了高句丽文化,为华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乘巴车至山城门口,山路有歧,一条是直通山顶的999级石阶路,一条则是“之”形的著名“十八盘”古道。为了讨个“九九归一新起点”的吉利,登“999级台阶”而行,一路行走在天然氧吧里,有绿树、藤萝、杂草、野花、青苔、小鸟、蝴蝶、蚂蚱的陪伴,虽然有点累,但却倍感惬意。走走停停,不时地拿起照相机,将这绝色美景摄入镜头……顺抵“天昌门”,这是一道大自然用鬼斧神工劈开的石门,两扇石门高耸的对峙,陡峭如刀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抚摸石门,感叹钦佩在此镇守开国建都的高句丽人聪明智慧,隐约能听到门枢木轴发出咿呀的音响……按指示路标左行,过怪石簇拥的姊妹桥及山崖边的观景亭后,便有“云海松涛”惊现在眼前,那虬枝铮铮的松树造型,看上去似乎有种凛然大气的味道……继续翻越峰头,终于来到峭壁孤耸的“飞来峰”前,只见它昂首挺胸、由苍松护卫,遥望千里之外峰海,大有欲飞天外之势。难得平心静气地欣赏属于这里的宁静和秀美,一时兴起,我将双手围成一个小喇叭,对着远处叠峦尽情高喊:“五女山,我来了!”,声音穿越森林峡谷,竟然飘荡着回音“我来了!”、“我来了!”…… 登方向相反的另一处山坡,行走在狭窄古老老的马道上,山风沙沙作响把远古的踏踏马蹄声送到耳畔……很快便经过1号遗址,这是一块近似块整齐的长方形草坪。从遗址的面积到柱基的排列形式和数量看,这里曾经是气势非凡的王宫建筑,阳光温和地和这位千年老朋友打着招呼……前行中又见“天池”,它呈长方形,由石头垒砌而成,旁边还有一处小井,据说是当年都城的一个蓄水池。如今周围的树干枝叶间挂满祈福的红布条,平添了几分生机……随后又经过了3号大型建筑遗址、居住房址等……一段林中游走,高耸崖头的“点将台”闯入眼眸,“旌旗飞扬、号角齐鸣……”当年朱蒙、薛仁贵点将的场景尤在!其实“点将台”又叫“瞭望台”,它是五女山城的制高点,站在这里俯瞰,前可见浑江与哈达河流似两条美丽的鱼儿依山缠绵,首尾相接,交汇环抱,构成一幅天然的阴阳八卦城。后可见桓龙湖似一条巨龙腾跃而下……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一线天”是下山的必经之路,它危岩嵯峨、狭长幽深的。在通向山下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架设在悬崖峭壁之上的铁木直爬梯,另一条路是悬挂于半空紧贴崖壁石板栈道。由于年龄的原因,我选择了后者,移动碎步、心有余悸地慢慢走下此栈道。又见枝繁叶茂的森林,一缕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鸟雀唧啾不时地唱着悦耳的山歌…… 蜿蜒的石阶路走着走着变得平展,忽见左前方出现了一大段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尽管有些石头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早已风化没了棱角,但千年泛绿万年繁荣的植被苔藓却鲜活着历史的记忆…… 时间悄逝、5个小时已经过去。我来到山城南门,太阳西沉、天边的云朵已被霞光渲染成橘红色…… 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我所见的五女山,她不仅有“突兀雄伟,巍峨壮观,雾海奇峰,古松幽壑、苍藤薜萝”的自然景观外表。更“五女除恶、陶瓷青铜、王都宫室、兵营粮仓、天池蓄水、漫水古墙”的历史文化内涵,她是无人雕刻的璞玉、是天然而成的画卷、是盛世撰写的诗篇…… 感叹之余,我不由得赋诗一首:“五女英名四海传,斩妖除怪扫狼烟。城墙古道今尤在,壮美风光入梦眠。”五女山我来过,走过你的山,亲过你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