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9 0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19 01:06 编辑
赋比兴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就是明白的告诉了我们,诗是由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写成的风、雅、颂三种体裁的;
赋是铺陈的意思,是对事物的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以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的事物来比隐晦抽象的事理,提供给读者去理解和想象。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先写一个事物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引起发端,称为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称为托兴。
(一)赋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铺陈、直抒。赋,铺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也;举个诗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其中之一,开头的两句它就是采用直叙的笔法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的情景,这种手法就叫赋。
再举个客家山歌来作例:日日唱歌润歌喉,睡觉还靠歌垫头。三餐还靠歌送饭,烦闷还靠歌解愁。客家山歌中有许多是表达客家人对山歌喜爱与追求的,常常以山歌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心中的心声,这首的开头也是直抒胸臆,所以它是山歌中的赋体。
前面说过了,赋就是直接陈述,诗歌中尤重比兴,故,这里着重谈比兴;
(二)比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所谓取类曰比,就是以相同的两类事物进行类比,它“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郑玄在注《周礼·春官·大师》中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这是说,在诗的创作过程中,因为不方便直说,所以用比。这里讲的比,应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而不是就修辞手法而言的。比,作为表现手法时,是被运用到诗的整体,这时的作品,表面看似赋笔,其实是比体,如“咏物诗”、部分“闺怨诗”就是这样。比作为修辞手法时,是被运用到诗的局部,目的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浅近直观、简洁鲜明地说明一种事物,被称为比喻,具体还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扩喻、缩喻、互喻、曲喻、反喻等等。
举杜牧诗例: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是比喻,把少女比作豆蔻花。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直接以比喻起头的手法,我们仍以客家山歌为例:妹是好花满园栽,哥是蜜蜂千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这首开头就以花喻女子,以蜜蜂喻男子,可以说是神形俱具!
(三)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吟唱出主题。兴者,起也。
郑玄说“兴者托事于物”,意思是兴是通过物来寄托。郑玄在注《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兴是诗人看到美好的德行,为避免被人说其媚谀,将意寄托在事物之中颂扬。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谕”。“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是讲引起情思的是以物之某种特性;“比显而兴隐哉”,与比相较,兴这种比拟更加隐微;“兴则环譬以托谕”,兴在有的时候,为了引起某种情思,可能需要借用几个暗比来引起它。刘勰还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兴这种托谕,含蓄婉转,所取引起情思的“称名”(如“草木鸟兽”)可能很小,但取其意义(如“关睢”是“义取其贞”)却很大。朱熹在《诗经集传·关睢》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是由他物引起所要吟咏的内容,“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总之,兴是由一个事物引起某种思想感情,具有发端的作用,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借景寓情,因事起兴,所以称为起兴。
从要素上看,兴要有“他物”和“所咏之辞”两个方面。从关联看,起兴之物与所咏之辞之间,既有相关联的,也有关联不是紧密的;而有关联的之中,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起兴之物与所咏之辞之间,既有兴中含比,也有兴中不含比。从效果看,兴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从起兴之物看,既可以是自然物象,也可以是典故人事。从运用看,既有用在开头处(兴起),也有用在结尾处(兴结),还有开头结尾都用到的(兴起兴结)。随着兴的表现手法的发展,有光写引起之物,而不写所咏之辞的。由此可见,“兴”的表现手法要比“比”的表现手法更为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耐人寻味。
举李白诗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常常听人说,这首诗是大白话,其实大谬不然也,李白的这首诗,第一句是以明月起兴,第二句则是比喻,接下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才是李白所想要所咏之词,因了李白,那一轮千古明月便成了我们思念家乡的象征了。
接着继续举客家山歌来说明起兴手法的运用以直观明了,如:溪中鸳鸯一对对,花丛蝴蝶一双双。 阿妹心头恋阿哥,只等阿哥来成双。先咏溪中鸳鸯之欢喜成双,再咏花丛中翩翩起舞形影不离的蝴蝶,触景生情,这便是起兴。
比兴表现手法常常错综使用,兴中含比,比中起兴。比兴手法中,还有反比反兴之法,这些可通过谋篇之各法灵活运用;刘勰认为“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是以比拟方式的明暗来区分。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写草木鸟兽为了表达用意的,都属于兴,是以引起主旨与否来分辨。唐朝的诗僧释皎然在《诗式》则认为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用形象说明的是比,用意义说明的是兴,是以取物象义来区分。当今之叶嘉莹教授认为“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是按情志发端于心物来区分,我们不妨把上面三种观点综合起来理解并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