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8-17 15:31 编辑
二, 古绝类诗,不足为证:特别是五绝,是一种很古老的体裁,不是近体诗。所以孤平与否不足为凭。如: 刚刚点评 “特别是五绝,是一种很古老的体裁,不是近体诗”。-----这句话莫名其妙,五绝不是近体诗?奇谈怪论。古绝与绝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诗,题为“古绝句”。“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古绝句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鲍照、谢朓、庾信是古绝句创作的大家。它又称古绝,主要指以唐以前的绝句诗,古绝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不受律诗格律束缚。古绝分为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古绝与律绝相对论。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⑴用仄韵(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到了唐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了,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有人称之为“变体诗”。因此古绝开始两极分化,一种是刻意的古绝,不用格律句;一种是让格律句进入古风。 于是王力总结旧体诗有四种诗体:纯粹的古风,入律的古风,古风式律诗和纯粹的律诗。所谓“宽律”,乃是纯粹的古风、入律的古风和古风式律诗的格律,范围宽阔,运用灵活;而“严律”则是纯粹的律诗(即正体律诗)的“三定”格律。 王力老先生主持的《古代汉语》中,入律古风是放在格律部分研究的。王力说:“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这种情况,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例如王勃《滕王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注意,这里用了“主要在于”,也就是说还有一些特点没归纳进去。 王力在《诗词格律》里又提出“古风式的律诗”,摘要如下: 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不完全工整。他举了几首诗做例子。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依照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平,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第五六两句是“失对”,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和一般的平仄规则。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首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草,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第二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五句第四字应仄而用平,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六句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八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的,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跟“要穿费”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作者又有意识地失对和失粘,第二句失对,第五句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 从 《黄鹤楼》与王勃《滕王阁》来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后四句是标准的折腰体,格律没问题。前四句中有两句为大拗,因此句式特点与《黄鹤楼》没什么差别。 古风式格律诗与入律古风句式特点没有什么区别,大概入律古风与古风式格律是在不同书中不同的叫法吧。而且王力的分析比较肤浅不到位,有的也不准确,这种古风式格律诗特征显得不明确。 我把两种诗合并,下面我来分析,看看能到位么。 这种诗先从古风方面说起,(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4)古风句中24同平仄的句子,进入格律中叫大拗句。 再分析格律诗方面。律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第二是对仗合律,中两联必须讲对仗;第三是平仄合律,每句的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且讲究粘对。如果三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律诗;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如果已具备前两个要素,第三条的灵活处理就显得很重要,第三条就是相粘相对相间。相粘是格律与古风的重要区别,虽然王力把“故意失粘”归入古风式的律诗,我以为除了大家已公认的折腰体外,都属于古风。第二是相间,格律句当然是相间,大拗句肯定不相间。第三是相对,格律句一定要相对,非相对的便是古风。 因此格律方面可归纳出:1. 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2. 对仗合律,中两联必须讲对仗;3.格律句组合时,要符合相粘相对相间的要求。4.小拗算格律句,本句救不救不在乎;5.有大拗句的,如何处理是关键。大拗句不在乎多少,而在乎它要尽量遵守纪律。由于它自身的局限,所以它只能做到半遵守。这个“半”表现在第一个节奏点上,要遵守相粘相对。它与格律句为邻是半相粘,它与格律句为联是半相对,但它与大拗句为邻则相粘,与大拗句为联是则相对。比如《崔氏东山草堂》,王力说它“简直就是一首古风”,我说它就是古风,不在于他的大拗句多,而是大拗加失对。《寿星院寒碧轩》则大拗、失对加失粘。因此何为古风,何为格律,因为标准不严,王力说不清楚。当然我不反对从宽,但从宽也得定出几个标准才行,否则只会争论不休。 古风式的律诗,或说入律古风,到底是律诗,还是古风?这种诗是两性诗,你说是古风,我说是格律诗,没有任何权威下过结论,因此属于两可,说格律说古风都行。要科学些,则可另分为一类,属于二合一之类,即两种诗体结合的诗,叫法多样:古风式的律诗、入律古风、变式格律诗、变格格律诗、拗律诗、别体格律诗等,这些叫法都有“律”(指格律),说明与格律有关,因此,照样可检查有无孤平句。 至于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按王力的分析是古风句。但在唐朝,古风格律都喜欢用这种句式,它们符合“135不论,246分明”,因此只是小拗句而已。因此唐朝的格律诗中三平尾三仄尾孤平都是一般的小拗,不必考虑他们出律。我认为在宋后的格律诗中把三平尾三仄尾定为忌,可以考虑。宋后出于尾三字的节奏考虑,也就是深层次的考虑,才会把它们列入忌。 3.
卷201_29 【寄韩樽】岑参
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
评:古绝。寄韩樽(岑参)
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北庭苦寒地,体内今何如。
----四句中有三句古风句,显然这是一首古绝。另外这里的出句“夫子素多疾(平仄仄平仄)”也不存在“孤仄”,所以文不对题。 刚刚点评 大多符合相粘。第三句大拗,做到半相粘半相对。第四句三平尾,按我说是正常句子。因此此诗是古风式格律诗。第二句孤平存在,第一句非孤仄。
6.,
卷864_5 【赠人】滕传胤
平生才不足,立身信有馀。
评:赠人 滕传胤
平生才不足,立身信有余。自叹无大故,君子莫相疏。
这也是一首古绝,不合近体格律,失粘失对。 刚刚点评 第一第二句失对,第二第三句失粘,第三第四句失对。是古风。针叶林这条对。
5.
卷800_8 【子夜歌十八首】晁采(13)
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赠郎。
评:【子夜歌十八首】晁采,也是歌行类古风。这从所引古风句“花池多芳水(平平平平仄)”。即可看出。 刚刚点评 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赠郎。避人藏袖里,湿却素罗裳。这首诗古风。但不是“这从所引古风句‘花池多芳水(平平平平仄)。即可看出。’”因为如果是古风式格律诗,则“花池多芳水”便是大拗句。有三句格律句,但一二句失对二三句失粘,加上“花池多芳水”的失间,所以为古风。 28.
卷806_1 【诗三百三首】寒山(44、52、167)
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
詩三百三首 其四十五(唐•寒山)
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用之若失所,一缺復一虧。
圓鑿而方枘,悲哉空爾爲。驊騮將捕鼠,不及跛猫兒。
出句夫物有所用(平仄仄仄仄)非“孤仄”句。古风诗。 刚刚点评 夫物有所用,一缺復一虧,皆为大拗句。大拗句做到半相粘半相对,其他都做到了相对相粘相间,是古风式格律诗。但不是孤平救孤仄。 这些例子确实不存在孤平救孤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