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7|回复: 18

穿越梅岭时事诗的分析

[复制链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1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7-8-17 06: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当代诗人穿越梅岭时事诗的分析
作者/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张蓝月
摘要: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随着诗歌的内容与体裁逐渐扩大,诗人们开始尝试将时事入诗,品读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本身,还能感受到作者自身的态度观点、情感倾向或个性品质等,甚至可以窥见处于社会知识阶层的诗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着眼于当代诗人穿越梅岭的时事诗,分析其作品特点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当代诗词;穿越梅岭;时事诗
一、   时事入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最早的诗歌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仅有八字的二言诗《弹歌》。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形式与内容上一直得到长足的发展与突破。至于时事诗的创作,明代唐诗学家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意思是,以新闻事件写入诗歌,是从杜甫开始的。杜甫“善陈时事”,时事入诗,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因此而有 “诗史”之誉。但若说时事入诗即滥觞于杜甫,恐怕不够准确。时事诗具有强烈的纪实性,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早在《诗经》中便有此端倪。例如《氓》中句句实录,叙事完整,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新闻要素均有交代。到了建安时期,更有不少诗人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曹操《蒿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七哀诗》等,都有“叙汉末时事”的特点。到了杜甫,便继承发扬了纪实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更加仔细地深入地观察社会百态,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开辟了时事诗的新纪元。
可见,中国历来有“纪实以诗鸣”的传统,可惜的是,由于古代信息传递缓慢,时事诗中描写的事件往往有滞后性。当代诗人传承这种传统,并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赋予了当代时事诗“时效性”的特点,兼具艺术与社会价值。
二、   穿越梅岭时事诗分析
穿越梅岭,本名王建端,珠江月诗社副社长、高校大学生特邀指导老师,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曾担任过香港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香港诗词论坛副站长,《网刊精粹》执行主编。其为人正直率真,乐于扬善,敢于抨击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道出事实真相。因此常以时事入诗,有感而作。其作品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上至国家,忧时感世
诗人穿越梅岭心系家国,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系在一起,善于将具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题材纳入到诗歌创作当中,反映出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在此列举几例:
《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有感》
百战当年几胆肝,关河莽莽百艰难。
三千万白头颅骨,一大堆红故国丹。
垒废平时深蔓草,灰余劫后旧衣冠。
休惊铁甲遮望眼,海上帆风带雨寒。
诗用“逆挽”写法,以“百战当年几胆肝”句破空而入,“百战”写出了抗战之艰难,“几胆肝”可见当年抗战英雄之血性;自然地引出作者感叹国家多难,“关河莽莽”四字,令人想到杜甫《秦州杂诗》中“莽莽万重山”一句,如此奇雄广袤的国土,却要不断遭受战乱之灾。颔联触目惊心,“头颅骨”是何等的悲壮苍凉,“三千万”更是写了壮烈牺牲的战士数量之巨,可谓“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一大堆红故国丹”体现了千万战士不畏牺牲,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与气概。颈联“深蔓草”、“旧衣冠”写出了残酷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多年,似乎动荡不安的时代已经成为封尘的历史。但尾联话锋一转,警策人们国力虽然强盛起来,但仍要居安思危,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警觉和深远的思虑。
此外,诗人穿越梅岭不仅通过诗作抒发情感,还常借此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如这首关于南海仲裁事件的七律诗:
                      《闻南海仲裁后踊跃口号》
                   来忧海事暂披图,碧水泠泠认得无。
                   几捧肝肠观壁上,聊从战守作三呼。
                   吾之旅众将流断,蠢尔蛮邻不我虞。
                别有烟波等闲看,夕阳斜照入平芜。
从“蠢尔蛮邻”可以看出诗人对“南海仲裁事件”中那些无理取闹国家的不屑一顾。末句“别有烟波等闲看,夕阳斜照入平芜。”一番惬意的意境描写,说明作者根本不惧他国荒唐的要求,体现出作者悠闲从容的心态,更是展现了我国综合实力铸就的底气与作为正义方的自信。

2.       下至民生,贴近生活
另一方面,诗人同样心系百姓,关注生活报道与民生事件。面对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敢于为百姓发声;对于社会的积极现象,诗人给予高度赞扬,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如:
(题记:2015年1月2日,哈尔滨发生大火,因指挥失误,致使五名年轻的战士光荣殉职。新闻报道中连篇累牍的罗列到场官员职务及姓名,五位烈士仅在末尾提了一句——令人愤愤!)
《步人韵哈市火灾有感》
一夜寒风入梦哀,菊花空照望乡台。
忍看火帝向人笑,谁惜男儿七尺骸。
去矣青春成烈士,痛乎公仆说天灾。
凌烟阁上题名处,知否英雄在哪排。
诗人在题记中交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全诗流露出为殉职英雄鸣不平的忿忿之情,同时鞭挞了那些推诿责任的公仆们,将他们的丑陋形象公之于众。舍己救人多么伟大的壮举,却在报道中寥寥带过。末句“凌烟阁”是唐朝纪念功臣的楼阁,“知否英雄在哪排”,道出了原本应该被世人歌颂的精神,却被媒体无情地漠视,道德的缺失让人心痛不已。
诗人在二零一五创作的一组绝句也极具讽喻性,抓取了发生在社会中的一些具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和案例作为写作的载体,对事件中的人物和现象作了无情的嘲讽,对不良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抨击,这里略举几首:
《2015年绝句之四》
(扬州卫计委主任杨x北京嫖娼被捉,此前已经有多名外地官员在京嫖娼被处理,媒体称此现象为京嫖)
京城鸟事上头条,我用灵魂去逛窑。不把前途拼一醉,人生那会有高潮。
这是对官员嫖娼的无情讽刺,用语尖辛而略带幽默,将那些失去信仰灵魂而生活腐败的官员形象刻画无遗。
《2015年绝句之五》
(5月25日20时左右,河南省鲁山县一养老院火灾,已致38名老人死亡,该养老院房屋多为铁皮泡沫建筑)
鲁山一炬失张皇,三十八人梦好香。此去泉台应不恨,那边没有铁皮房。
这首在对因火灾逝去的老人表达深切怜悯的同时,对地方职能部门忽视养老保障的渎职行为作了谴责。
《2015绝句之11(留守儿童自杀事)》
生有何欢死去欢,一生一死两为难。大山之外人归未?化作春风梦里看。
此诗写于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事件发生后。以及其沉痛的笔调对逝去的幼小生命表达了惋惜之情。
《2015年绝句之24(国人继疯抢日本马桶后又疯抢日本书包有感)》
书包马桶一囊收,正是时人任性秋。不见当年东海上,遗民痛哭说琉球。
这首诗,是针对国人蜂拥到日本去抢购日货而引发的对国人遗忘历史的感叹。意在告诫人们,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牢记历史,才能创造历史。
诗人的笔始终紧跟时代,其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看下面的这首《余姚鞋哥》:
《余姚鞋哥(馀姚镇干部视察时怕弄湿高档鞋要村支书背 )》
山呼领导进村来,未恤灾情先恤鞋。今日与民同一体,心心相印好和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2013年浙江余姚发生水灾,余姚的一个镇干部下到受灾严重的村子去检查灾情,村子里不但组织人来欢迎,更由于镇干部脚上穿着高档鞋,村干部便将其背进了村子。此事一经媒体曝光,网上网下一片哗然,称其为“鞋哥”。诗人以敏锐的视角和轻松诙谐的笔调,对那些喜欢摆花架子,对人们群众没有丝毫感情的父母官作了无情的嘲讽。
新闻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时事诗的总要求是既要遵循新闻的客观严肃,又要符合诗歌的韵律与意境,诗人穿越梅岭就很好地将两者有机融合。在内容上,诗人真实反映时事本身,不捏造、不歪曲,做到“如实纪叙”。但对于事件的记述也是有选择性的,必要时会对新闻材料进行取舍增减等筛选处理,使其更加简洁精炼。另一方面,诗人并不会“顾此失彼”,让作品有了“新闻性”便丢了“艺术性”,诗人的作品仍具有诗的内蕴——即诗情、诗思、诗艺。并且,诗人善于运用适当的诗歌技巧与手法,或暗喻、或讽刺、或对比,大大地增强了的诗歌的艺术效果。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艺术处理上通常采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诗人常常通过人、事、物等实写力求还原事件真相本身,还常在诗题之上加上“题记”,或诗尾之处加上“补记”等文字信息,力求能够保证时事诗的真实客观性,也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严谨求实的态度与品质。
诗作本身的依据是客观事实,诗人穿越梅岭又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到激情荡漾的文字当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在这点上,杜甫的“三吏”“三别”组诗就是很好的例子。如《石壕吏》中记述了石壕吏夜中捉人的故事,又饱含了诗人杜甫同情苦难百姓,抨击统治者残暴的主观倾向。诗人穿越梅岭也不乏这样的诗作:
《以“坐听寒潮起”为丰城电厂倒塌死难者吟》
坐听寒潮起,悲心不能已。可怜七十人,都是父母子。
生为农民工,一年几迁徙。但有可做活,不辞风雨里。
怜尔脏衣裳,哀尔冻十指。岂敢稍为息,家中有妻子。
田亩已经毁,全家无所恃。所恃全在尔,一朝殒于此。
一死不足惜,苦尔妻和子。人死为烈士,尔死无名氏。
生命诚可贵,尔何薄如纸。吟此长太息,以之作长诔。
首先,这首作品有不少叙事性描写,诗人“随题赋体”,根据题目内容选择恰当的诗歌体裁,因此采用了五言古体,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灵活性。其次,诗人将受灾恐怖的场面细致地描写出来,令人不寒而栗,真正体会到灾难的残酷以及死者亲属的悲痛。而诗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唤起大众心底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悲悯之心,真正理解到“生命诚可贵”,在缅怀无辜的遇难者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提出了“人死为烈士,尔死无名氏。”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在丰城电厂发生垮塌事故的同时,中华大地同时也笼罩在一名优秀空军试飞员因事故而失事牺牲的悲哀中,这位牺牲的女飞行员随即被追认为烈士。诗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没有丝毫对牺牲飞行员的不敬,只是从同样因为事故而死亡的两种不同待遇上,对底层人民生命价值的认同。
另外,诗是语言艺术的结晶,在遣词用字上诗人穿越梅岭同样别具匠心。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尾联“雨花台上一轮月,夜夜夜深过土岗。”一句中,造境凄幽,一轮孤月,夜夜照着土岗,不用“照”而用“过”,孤月也非着意照此土岗,更觉萧寂。
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字词的选择上融汇古今,不废新词。对于“新意向”以及“时语”入诗,今人有多篇文章论及。晚清以来的旧体诗词,作为嬗变中的文学,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严峻形势。当进入到现代社会,一些古典意象,如蜡烛、寒砧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在诗人笔下遇冷;而另一方面,一些现代的新兴意象如手机、火车等,却逐步走进诗人的视域。将现代意象引入创作实践,求新主变,是诗词发展的必然之路。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些新兴意象由于缺少历史文化的沉淀而常常显得蕴藉不足,有伤于诗词的意境营造。因此,如何在保持诗词原有韵味的情况下,将现代元素自然地融入诗词之中,成为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一大瓶颈。其实,自晚清“诗界革命”以来,旧体诗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创作实践,并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诗歌虽是一种古代体裁,但诗歌语言也应该跟上社会语言的变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才能持久地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这方面,诗人穿越梅岭也作了不少探索。例如“又扣微薪充社保,夕阳红里慰吾民。”(《春天的故事》)、“委巷谈兵十三亿,U形围堵九段虚。”(《海事又号》)、“今生不悔当公仆,反腐声中也自忙。”(《泡茶妹色诱官员事》)中的“社保”、“U形围堵”、“九段线”、“公仆”、“反腐”等都是当代的词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总之,诗人穿越梅岭以真实之情写真实之事,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遒劲有力的语言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生活,走进大众心灵,对社会的风气、价值导向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43

主题

1448

帖子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9
贡献
1750
金钱
2015
发表于 2017-8-17 09:2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评都很可观。我想写时事,但极少写。人间疾苦,是深思之而难以释怀和解脱的痛。

点评

有了那种痛,有了那种在底层的经历,有时候就有不吐不快的那种冲动。问好含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08: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7 10: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事诗难下笔,写好尤难,往往会弄成叙述体和老干体,然出彩处亦起直入人心之功,吾一个Q友临风曾在山东焚人事件中有诗云

    见惯楼吞血,
    常闻地吃民。
    山东焚死者,
    不是爱烟尘。

后两句,几年过去,记忆犹深

点评

兄说的极是,这也是我慎重下笔此类题材的主要原因所在。遥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8-17 12: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杂志上公开发表了?恐怕很难审核通过啊!

点评

没那么严重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8
贡献
13732
金钱
18884
发表于 2017-8-17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学,受益匪浅。

点评

谢谢留言,早上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8-17 21: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8-17 13:33
这位小姑娘文字功底还不错,孙大圣可收其为徒弟。

俺何德何能敢为人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1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8: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指含香 发表于 2017-8-17 09:24
诗与评都很可观。我想写时事,但极少写。人间疾苦,是深思之而难以释怀和解脱的痛。 ...

有了那种痛,有了那种在底层的经历,有时候就有不吐不快的那种冲动。问好含香。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1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8: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8-17 10:39
是位研究生颇有才华,也懂得吟味诗,对梅岭先生的时事诗的分析亦不失中肯。但我想补充两点:一是诗人的性格 ...

其实,我只是一个诗词爱好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社会现象的视角和思考也有别于一般人。我个人对诗词创作的态度是,我们可以去写好的一面,当然,有人会说是颂圣。也可以去写不好的一面,同样会有人说这个是负能量。谢谢林先生的精彩留言,已经把您的留言转给了这个同学,您不会介意吧。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1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8: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7 10:14
时事诗难下笔,写好尤难,往往会弄成叙述体和老干体,然出彩处亦起直入人心之功,吾一个Q友临风曾在山东焚 ...

兄说的极是,这也是我慎重下笔此类题材的主要原因所在。遥握。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1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8-17 12:19
此文章杂志上公开发表了?恐怕很难审核通过啊!

没那么严重吧

点评

你做杂志主编自然可以让它通过,只怕别的主编没那么好说话,保住头上乌纱要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16:37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1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8: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吉仙 发表于 2017-8-17 14:50
再学,受益匪浅。

谢谢留言,早上好。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8-18 16: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做杂志主编自然可以让它通过,只怕别的主编没那么好说话,保住头上乌纱要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448

帖子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9
贡献
1750
金钱
2015
发表于 2017-8-19 10:47: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7-8-18 08:04
有了那种痛,有了那种在底层的经历,有时候就有不吐不快的那种冲动。问好含香。 ...

问好梅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448

帖子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9
贡献
1750
金钱
2015
发表于 2017-8-19 10:5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8-17 15:46
不少人都在写,前年成都一位唐姓女子,因不堪强制拆迁自焚,我就写首《拆迁怨》蓉城戚戚又哀歌,烈女今成 ...

一个人被投入一种体制或固有观念中,通常微如尘、弱如蚁。
沒有谁去在乎她之所以坚守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有心者无力有力者无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8-23 06: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8-23 08:59 编辑

《以“坐听寒潮起”为丰城电厂倒塌死难者吟》
坐听寒潮起,悲心不能已。可怜七十人,都是父母子。
生为农民工,一年几迁徙。但有可做活,不辞风雨里。
怜尔脏衣裳,哀尔冻十指。岂敢稍为息,家中有妻子。
田亩已经毁,全家无所恃。所恃全在尔,一朝殒于此。
一死不足惜,苦尔妻和子。人死为烈士,尔死无名氏。
生命诚可贵,尔何薄如纸。吟此长太息,以之作长诔。

这样的作品,当今是很难看到了。不但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需要有直面人生的诗胆。


又:我还是将此帖复制下来,慢慢品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