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2

从广韵到中原音韵看声母的简化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4 05: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韵的声母系统公认度最高的是守温36字母,这36字母按清浊音分四部,其中全清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母,次清包括滂、敷、透、澈、清、穿、溪七母,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母,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母。

      至洪武正韵,声母被简化成了31母,崔世珍考订《洪武正韵》在字母图下加注云:时用汉音,以知并于照,彻并于穿,澄并于床,娘并于泥,敷并于非而不用,故今亦去之。这样《洪武正韵》就成了见溪群疑、端透定泥、帮滂并明、非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31母了。这31字母按刘文锦先生的推导也是类同的,刘先生的31声类分别是:古类(见)、 苦类(溪)、渠类(群)、五类(疑)、呼类(晓)、胡类(匣),乌类(影)、以类(喻及疑母一部分)、陟类(知照)、丑类(彻穿)、直类(澄、床及禅母一部分)、所类(审)、时类(禅)、而类(日)、子类(精)、七类(清)、昨类(从及床4字澄1字)、苏类(心)、徐类(邪)、都类(端)、佗类(透)、徒类(定)、奴类(泥娘)、卢类(来)、博类(帮)、普类(滂)、蒲类(并)、莫类(明)、方类(非敷)、符类(奉)、武类(微)。


      谈《洪武正韵》就不能不说《中原音韵》,虽然中原音韵的成书时间比《洪武正韵》早,也不是官修的韵书,但它是时音的反映,我们再来看看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又是如何,这里可借董同龢的《汉语音韵学》所推导出的中原音韵的声母来说明,依最合理的推断,〈中原音韵〉的声母如下:
P (斑辨) P" (盘判) m (慢) f (反饭) V (晚)
t (丹但) t ‘ (坛歎) (i)  1 (阑)
ts (赞尖) ts ‘ (残餐钱)  s (珊先)
tʃ(展栈) tʃʰ (廛)  ʃ(山) ʒ(然)
k (干坚) kʰ( (看牵) (ŋ)   X (汉现)
(安、顔、弯、元)


       这里面p-,p‘-,m-,f-,t-,t‘-,n-,l-,可以説和我们现在的国语 系统大体相合,其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董同龢说,我们读到元代的戏曲,以及其后用“白话”写成的小説 都可以看得出,元朝时代中国的标准语,即当时所谓“中原雅音”或 “中原雅声”者,已经和现代官话很相近了。为清楚起见,现在可以 称为“早期官话”。早期官话的语音系统,现时还可以就不太少的一些资料去考 订。在那些资料之中,时期最早,与煊赫一时的戏曲文学有密切关 係,而又能影响一时的,便是元代周德清着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不是“字书”,也与传统的“韵书”不同,他是专为唱 曲子或作曲子的人审音辨字而设的参考书。至于审音辨字的标 准,周氏自己説,乃是北曲前辈权威作家“关、郑、马、白”的作品,北 曲是根据活的语言写成的,“关、郑、马、白”的作品又是“韵共守自 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所以我们説,〈中原音韵〉就是早期官话 的语音实録。

      从中原音韵的声母可以看出的是,至少在元代,全浊音在北方已经清化,全浊音被分化在了其它的声母中了,就声母而言,《洪武正韵》简化了《广韵》的五个字音,《中原音韵》又简掉全浊声母的10个字音就变成了21字音,这跟现代之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已经是很相近了【反推之,《洪武正韵》重拾了《广韵》的10个全浊声母以正雅音】


      从董同龢的《中原音韵》21声母中我们是可以推导出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音读来的,具体如下


      -------------------------------推导现代汉语
P ----b (斑辨)    P"-----p (盘判)     m----m (慢)  f-----f (反饭) V --------w(晚)
t------d (丹但)   t ‘--------t (坛歎)   n----n(难)      l------l(阑)
ts -----z/j(赞尖)     ts ‘ ------c(残餐钱)  s--------s(珊先)
tʃ-----zh(展栈)  tʃʰ ------ch(廛)       ʃ-----sh(山)   ʒ-------r(然)
k ------g/j(干坚)     kʰ------k/q( (看牵)  ŋ() ------ng     X------h/x (汉现)
〇------零声母(安、顔、弯、元)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4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都是一时一地之音。广韵却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两者不能产生变化关系。

点评

这个恐怕这么说吧,洪武正韵也不是一时之音,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对其有阐述,比如全浊音,从中原音韵可知的是全浊音已消失,但是洪武正韵 编者却又重拾起来,这可能存在两个原因,1是南方个别地方仍保持全浊音,2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4 1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14 13:11
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都是一时一地之音。广韵却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两者不能产生变化关系。
...

这个恐怕这么说吧,洪武正韵也不是一时之音,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对其有阐述,比如全浊音,从中原音韵可知的是全浊音已消失,但是洪武正韵 编者却又重拾起来,这可能存在两个原因,1是南方个别地方仍保持全浊音,2是洪武正韵 编者们根本就不知中原雅音是怎么回事,看人家这么整,跟着整就是了,既然这样,哪么明之官话也就可能不存在全浊音了

广韵承切韵,广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非一时一地之音倒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