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2|回复: 21

孤平是“谬论”吗?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3 06: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8-13 06:13 编辑

有位自称为杂体专家的说:
◆孤仄是按孤平模式推理出来的。孤平孤仄的出现,把135不论推翻了,于是对35,有了许多论述,都要论了。清除了孤平谬论,135不论才站稳了脚跟。
----好奇怪,孤平论何时成了“谬论”?原来这位是将孤平论与“135不论”对立了起来,二者只能保留其一!
孤平论是王渔洋在“律诗定体”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是说“仄起平收句中平声不可令单”。后经王力研究确认。启功先生也是这种观点。王力在论述“135不论”口诀时说明:125不论,有时也要论;246分明,有时不分明。这本来是非常正确而全面的论述。但一些思想片面的或者缺乏诗词知识的人却无法理解,认为这是互相对立的,不存在法律的“但书”,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诞生了上述杂家之说。
   王渔洋王力之说是根据唐诗实际得出的正确结论,无须多言。三羊之流连篇累牍的反对声,无非为了增加点发帖量而已。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06: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8-13 06:26 编辑

要说孤平论谬,是某些人谬。你如金筑子早就认为仄脚句也有孤平,混淆作为律诗之大忌的孤平与“两仄夹一平”的概念。现在老金的版面上充斥着否定孤平论提倡“孤仄论”之帖,正是金筑子所愿意见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3 07: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仄起平收句中平声不可令单”。-----这是谁的?针叶林的吧?一惯造谣不知脸红,金筑子何时有“仄收孤平”论???

点评

律诗定体: 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08: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25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1
贡献
49
金钱
137
发表于 2017-8-13 08: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那丁丁 于 2017-8-13 08:07 编辑

仄仄平平 仄仄平,----这种句型中的第三字一定要论,(135不论的口诀在这里不适合);否则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 孤平,历来为律诗所忌.所谓"孤平",就是除掉韵脚的平声不计入,句中只有孤独的一个平声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8-13 08: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8-13 08:13 编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此前提下还要避孤平,这是合律的充要条件。就是说只有两者都要具备才是合律的。

他是先总结概括,然后再把避孤平特别说明。所以他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句话,用汉语只能这样描述,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达这两层意思。

关于孤平的概念我是认同启功的主张,就是凡是两仄加一平的句子都视为是孤平句,无论是平韵收尾还是仄韵收尾。这一点可以同针先生探讨。


点评

如观 发表于 13 分钟前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此前提下还要避孤平,这是合律的充要条件。就是说只有两者都要具备才是合律的。 ~~~~~~这样的论述,基本正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0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307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895
贡献
3675
金钱
57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3 0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8-13 08:07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此前提下还要避孤平,这是合律的充要条件。就是说只有两者都要具备才是合律 ...

如观 发表于 13 分钟前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此前提下还要避孤平,这是合律的充要条件。就是说只有两者都要具备才是合律的。

~~~~~~这样的论述,基本正确.

点评

还要加一句:在特殊情况下246可以不分明(特殊拗句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08:52
周泽安-半山楼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1206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08: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楼主人 发表于 2017-8-13 08:25
如观 发表于 13 分钟前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此前提下还要避孤平,这是合律的充要条件。就是说 ...

还要加一句:在特殊情况下246可以不分明(特殊拗句中)。

点评

这就是我主张要区分广义律诗与狭义律诗的前提。 二四六不分明的诗句已经无法再做到“本句拗救”,违狭义律诗的格律。 所以只能通过对句拗救来实现。此时的合律应是指合广义律诗的律,不再是合狭义律诗的律。 今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0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08: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13 07:41
“仄起平收句中平声不可令单”。-----这是谁的?针叶林的吧?一惯造谣不知脸红,金筑子何时有“仄收孤平” ...

律诗定体:
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字同此。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8-13 09: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13 08:52
还要加一句:在特殊情况下246可以不分明(特殊拗句中)。

这就是我主张要区分广义律诗与狭义律诗的前提。

二四六不分明的诗句已经无法再做到“本句拗救”,违狭义律诗的格律。

所以只能通过对句拗救来实现。此时的合律应是指合广义律诗的律,不再是合狭义律诗的律。

今人原则上应只执行狭义律诗的格律,对于违了狭义律诗格律的诗再按照广义律诗的格律再重新评估。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们现在律诗投稿所规定的“不得出律,出律的诗一律不以采用”,这个“出律”应是指出了狭义律诗的律,而不是指出了广义律诗的律。


点评

“不得出律,出律的诗一律不以采用”,这个“出律”应是指出了狭义律诗的律,而不是指出了广义律诗的律。 -----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算出律吗?这可是个大问题!应闹明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1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理论版没帖子了,于是针叶林这三天拼命发帖,奇谈怪论一个接一个。看到还是没人来,于是又拿出老招数,指名道姓,潭版金版三羊和我都被点名。但我是不会被激将法激动起来的。这里就是好战场,隔山打牛,照样可打倒笨牛

-------这是我最瞧不上的一位的帖子。金筑子三羊皆可点名,唯一对这位视若无物。为什么?它份量太轻也!轻的像一股空气,只是因其无知和浅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0: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8-13 09:56
这就是我主张要区分广义律诗与狭义律诗的前提。

二四六不分明的诗句已经无法再做到“本句拗救”,违狭义 ...

“不得出律,出律的诗一律不以采用”,这个“出律”应是指出了狭义律诗的律,而不是指出了广义律诗的律。

-----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算出律吗?这可是个大问题!应闹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8-13 10:18: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搞理论不是搓麻将,也不是吃八仙桌,吆拳喝六,更不是斗气使性,三个臭皮匠理论不能超过一个诸葛亮。金筑子,刚刚,三羊,合起来是个金刚羊,思维简单僵化,于理论进益无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8-13 10:2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都认为拗救是左胳膊断了再断右胳膊,所谓物以类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8-13 10:3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孤平论述见于宋元时方回: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方回:“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

点评

是的,方回说“诗家通例”,即讲符合唐宋诗作的习惯,实际就是讲本句自救以避孤平之法。这里根本没考虑“孤仄”什么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0: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8-13 10:32
最早的孤平论述见于宋元时方回: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 ...

是的,方回说“诗家通例”,即讲符合唐宋诗作的习惯,实际就是讲本句自救以避孤平之法。这里根本没考虑“孤仄”什么事。

点评

清朝《应试浅说》列平仄谱,仄仄平平仄,第一个仄标明不能平仄通用,雨梦先生孤仄说大概本此而来,并非空穴来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1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13 10: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孤仄是谬论,则孤平亦是谬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8-13 10:5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8-13 10:48
是的,方回说“诗家通例”,即讲符合唐宋诗作的习惯,实际就是讲本句自救以避孤平之法。这里根本没考虑“ ...

清朝《应试浅说》列平仄谱,仄仄平平仄,第一个仄标明不能平仄通用,雨梦先生孤仄说大概本此而来,并非空穴来风。

点评

(清)叶葆“应试诗法浅说”前面是给“初学者”列了应试六韵诗的两个(平起,仄起)平仄谱,这相当于标准平仄谱。声律部分没讲太多内容。但在后面列出了不少范诗。开头有两首起句就是“平仄平平仄”: 京兆府試殘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1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1: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8-13 12:08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8-13 10:55
清朝《应试浅说》列平仄谱,仄仄平平仄,第一个仄标明不能平仄通用,雨梦先生孤仄说大概本此而来,并非空 ...


(清)叶葆“应试诗法浅说”前面是给“初学者”列了应试六韵诗的两个(平起,仄起)平仄谱,这相当于标准平仄谱。声律部分没讲太多内容。但该书接着列出了不少六韵范诗。开头有两首起句就是“平仄平平仄”:
京兆府試殘月如新月(唐·鄭谷)
榮落何相似,初終却一般。猶疑和夕照,誰信墮朝寒。
平平仄
水木輝華別,詩家比象難。佳人應誤拜,棲鳥反求安。
屈指期輪滿,何心謂影殘。庾樓清賞處,吟徹曙鐘看。

月映清淮流(唐·無名氏)
淮月秋偏靜,含虛夜轉明。桂花窺鏡發,蟾影映波生。
平平仄
澹灩輪初上,裴回魄正盈。遙塘分草樹,近浦寫山城。
桐柏流光逐,蠙珠濯景清。孤舟方利涉,更喜照前程。

仄起还有:
禮部試早春殘雪(唐·姚康) 
微暖春潛至,輕明雪尚殘。銀鋪光漸濕,珪破色仍寒。
平平仄
無柳花常在,非秋露正團。素光浮轉薄,皓質駐應難。
幸得依陰處,偏宜帶月看。玉塵銷欲盡,窮巷起袁安。

窗中列遠岫(唐·白居易)
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遙憐峰窈窕,不隔竹朦朧。
平平仄
萬點當虛室,千重疊遠空。列檐攢秀氣,緣隙助清風。
碧愛新晴後,明宜反照中。宣城郡齋在,望與古時同。

賦得魚登龍門(用登字)(唐·元稹)
魚貫終何益,龍門在此登。有時常作雨,無用恥爲鵬。
平平仄
激浪誠難泝,雄心庶亦憑。風雷潛會合,鬐鬣忽騰凌。
泥滓辭河濁,煙霄見海澄。迴瞻順流輩,誰敢望同升。




-----可见标准平仄谱与“135不论”没有矛盾。“孤仄论”是过度解读,没有根据地画蛇添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1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若是根据这本书解读出“孤仄为病论”,那么“用孤平救孤仄”的诗例何在?该书中可有“用孤平救孤仄”的例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22: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那位杂体刚刚发表的新谬论:

2.孤平是小拗的一种,但它却没违反任何一条要素,只是平仄协调中的问题,从宽仍属于合律。百年来都把它作为大忌,这是河中无鱼虾充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现象。由于把孤平当大忌,于是135不论的3和5都得论了,因此许多人说135不论其实多要论,135不论只对初学者有用。清除了孤平为大忌,就恢复了135不论。孤平论又引出了夹平(孤平的另一说法)和孤仄论,这些论的出现,把135不论彻底推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23: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杂家语录:

7.下句救属于自欺欺人,虚化而神化。下句救小拗有时还能有点协调平仄的效果。下句救大拗,纯属传销,

-----说这种话的,也就是只会搞传销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23: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文备案:
对拗的看法 [复制链接]发表于 16 小时前
1.拗中的折腰体、三平收、三仄收、大拗、特拗,各自违背了平仄的一条要素,因此都是出律的,非正格的,它们可称为格律诗中的变式(变格、别体),即格律诗中的杂体,是古风和格律诗两种诗体的结合,又叫做入律古风或古风式律诗。大拗特拗其实都是古风句,进入格律诗中便叫大拗特拗,拗者不顺,大拗特拗,便是大不顺特不顺,它们破坏了246分明,246分明是格律诗的底线,从严讲大拗特拗应开除出格律诗的队伍,把它们当准格律是种误导。由于有大拗特拗,所以有“246分明,有时也不分明”的说法,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误导。建议大家尽量不写大拗、特拗句,以免破坏格律诗的纯洁性。若写大拗、特拗诗,则要清醒的认识到你写的是格律诗中杂体诗,不要强辩他们也是纯正的格律诗。
2.孤平是小拗的一种,但它却没违反任何一条要素,只是平仄协调中的问题,从宽仍属于合律。百年来都把它作为大忌,这是河中无鱼虾充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现象。由于把孤平当大忌,于是135不论的3和5都得论了,因此许多人说135不论其实多要论,135不论只对初学者有用。清除了孤平为大忌,就恢复了135不论。孤平论又引出了夹平(孤平的另一说法)和孤仄论,这些论的出现,把135不论彻底推毁了。
3. 能避免孤平、三平收、三仄收等的小拗句仍然属于合律。
4.本句救的小拗句没违反任何一条要素,仍然属于合律。
5.可救可不救的小拗没违反任何一条要素,仍然属于合律。
6.本句拗救是有效的,是格律诗灵活机动的措施。
7.下句救属于自欺欺人,虚化而神化。下句救小拗有时还能有点协调平仄的效果。下句救大拗,纯属传销,根本无法改变上句的大拗违背了246分明的事实。大拗的下句救与平仄的各要素毫无关系,救与不救一回事,多数情况下是一条腿拐反成了两条腿拐。
8.本句救的特拗,可缓解病况,但不能解决24分明的根本问题。不能因为癌症暂时缓解而误认为是健康,甚至赞扬这种“巧妙”的治法。特拗句的兴旺不是什么准格律句,而是江西诗派兴盛起来的一种别体。
9. 注意大拗特拗的危害性。由于大拗特拗的作怪,诗词界居然只避三平收和孤平,246分明竟成虚设,你说他仄仄仄仄仄为五仄句违律,他说你不懂诗,连大拗都不知。你说他平平仄平仄24不分明,他说这是特拗,准律句。真不知什么情况下才是246分明,什么情况才是违反246分明,任何24不分明都可以狡辩为大拗或特拗,因此人人缄口,格律诗成一锅糊了。更有甚者,许多才子显示文采,故意写拗句诗,孙悟空大闹天宫,246分明的底线已被突破,格律诗岌岌其危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