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8-12 23:12 编辑
游海霖寺观池鱼因成一章
作者:林金建
宝刹游哉处,从容一片天。
疏钟连梦里,古树接池边。
鼓腹劳相问,交鳞表爱怜。
长思沧海远,不及认愚贤。
-------------------------------------------
"游哉处"不妥。宝刹是庄严的地方,不能用"游哉"这样轻佻的词。"游哉"是形容心情的,与"处"这样的搭配也不妥。应改为"宝刹清幽处"。在想不出奇句时,就用这样平淡的“俗手”比较稳妥。这是好比是“围棋定式”,不要老想着变招,随意变招很冒险。
写的是游记,要写即时场景。所以“疏钟连梦里”比较跳跃,不自然,你在鱼池边睡了一觉?
古树接池边,“接”字不妥,应为“立”、“伴”。
“劳”字与首句“从容”相矛盾,应为“谐”。"表"字侧重叙述,鱼在水中能说话吗?用"示"为好。
“沧海”不妥,鱼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矛盾。“思”与首句的“从容”也相矛盾。
为此如观改动如下:
宝刹清幽处,从容一片天。
疏云藏水里,树影伴池边。
鼓腹谐相问,驱鳃示爱怜。
江湖虽已远,却是近良贤。
--------------------------------
构思的时候要考虑到承转自然。怎样“从容一片天”?是因为“疏云藏水里,树影伴池边”,所说的“一片天”是指水中的一片天。你此时是导游,要把读者的目光往水里去引导,作了这些铺垫后,那么再写鱼的姿态就很自然:“鼓腹谐相问,驱鳃示爱怜”。
这些叙述完之后,结句再来一句议论,提高整诗的禅境:“江湖虽已远,却是近良贤”,你为什么甘愿做“池中之物”?为什么不向往去江湖畅游呢?那是为了“近良贤”,是为了亲近大德,亲近三宝。是为了远离江湖是非,找一个安静的场所静修。此时,“江湖”二字意帯双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