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8|回复: 28

唐近体声律,是沈约与元兢声律理论体系的结晶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12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12 07:59 编辑

唐近体声律,是沈约与元兢声律理论体系的结晶

沈约的声律体系:
平头、上尾、鹤膝、蜂腰。
元兢的声律体系:
句头、上尾、联头、蜂腰。

    元兢声律理论体系,分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或简练部分和繁琐部分、或精华部分和糟粕部分。大唐科举的声律方案,并非照本宣科和盘托出元兢的《诗髓脑》,而是抓住了主要的简炼精华部分,放弃了次要的繁琐糟粕。即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择优录用。

1、
已被大唐科举试律所认可的声律理论

①平仄换句头。
    大唐元兢的【平仄换句头】理论,是沈约【平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沈约平头理论【平上、平去、平入、上平、去平、入平、上去、上入、去上、去入、入上、入去】的十二组合排列中,所谓继承,是保留了前六种;所谓发展,是上去入的合并。由于仄声的合并,从而将六种简化为【平仄、仄平】两种。

沈约的【平头】理论,是四声律的对立;
元兢的【句头】理论,是平仄律的对立。


②平仄换联头。
    大唐元兢的【平仄换联头】理论,是沈约【鹤膝】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沈约的【鹤膝】理论,是邻联第【五五】俩字的异声关系;元兢的【联头】理论,是邻联第【二二】俩字的异声关系。邻联之间俩字的位置变了,邻联之间的异声关系没有变。

沈约【鹤膝】理论,是四声律的异声;
元兢【联头】理论,是平仄律的异声。


2、
未被大唐科举试律所认可的声律理论
①元兢的护腰术
    元兢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也。

由大唐科举试律的近体诗可以得到印证:

唐大历十年(775)丁泽 状元殿试帖《龟负图》
乘流喜【上】得路,逢圣幸【上】存躯。====喜/幸,同上未护腰。

李行敏试律诗《观庆云图》
光因五【上】色起,影向九【上】霄分。====五/九,同上未护腰。

何儒亮试律诗《亚父碎玉斗》
事去见【去】前心,千秋渭【去】水绿。====见/渭,同去未护腰。


②元兢的相承术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由大唐科举试律的近体诗可以得到印证。

张  籍(767—830)《反舌无声》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郑  谷(851—910)《春涨曲江池》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王贞白(875—958) 试律诗《宫池产瑞莲》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崔立之《春风扇防和》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郭 遵《春风扇防和》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入平仄去,平平仄平平。


③元兢的龃龉病
    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兢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由大唐科举两个状元帖可以印证:

唐大历十年(775)丁泽 状元殿试帖《龟负图》
八卦义宁孤。〇上上〇〇。卦/义,不忌【龃龉病】。

唐贞元十年(794)陈讽 状元殿试帖《冬日可爱诗》
谢客昔言诗。〇入入〇〇。客/昔,不忌【龃龉病】。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2 08: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对这方的问题深入讨论!

点评

金斑竹,出手真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0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0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12 08:02
希望对这方的问题深入讨论!

金斑竹,出手真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6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5
贡献
13723
金钱
18870
发表于 2017-8-12 08: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益匪浅。问候辛苦了!

点评

谢谢你的关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吉仙 发表于 2017-8-12 08:40
学习,受益匪浅。问候辛苦了!

谢谢你的关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ksc888.com/thread-727294-1-1.html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何错之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诗中流行最广的一个口诀,它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和尚真空的《贯珠集》:“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与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两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中华声律的历史,是由烦到简、循序渐进、继承发展的历史。大道至简、完美无缺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中华声律理论的终极理论。从永明,到大明,历经千年修炼,终得真空正果。

    如果说,六朝沈约的声律理论是初级理论、明朝真空的声律理论是高级理论,那么,唐朝元兢的声律理论,则是过渡阶段的中级理论。

   如果说,六朝沈约的声律理论是四声理论,明朝真空的声律理论是平仄理论,那么,唐朝元兢的声律理论,则是四声与平仄交互理论。

   所谓四声与平仄交互理论,依据五言平韵诗来说就是:单句讲四声,双句讲平仄。单句讲四声,节点不是24是25。

   拿明朝真空声律理论,去套唐朝元兢声律理论,不是张冠李戴,也是关公战秦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兢《诗髓脑》

●调声
  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24同平
〇平仄平去,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上,〇平〇〇平。
〇平〇〇入,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
----------两条虚线内是三羊的加注----------------------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括二。括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庾信诗曰:

  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甚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对属(因不牵涉声律,三羊略之)

  ●文病

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二、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雲烟。”此上尾,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

三、鹤膝。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彫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於上尾、鹤膝,均於平头,重於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五、大韵。(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於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六、小韵。(小韵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此病轻於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

  七、傍纽。傍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此病更轻於小韵,文人无以为意者。又若不隔字而是双声,非病也。如“清切”、“从就”之类是也。

  八、正纽。正纽者,一韵之内,有一字四声分为两处是也。如梁简文帝诗云:“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金”、“锦”、“禁”、“急”是一字之四声,今分为两处,是犯正纽也。)此病轻重,与傍纽相类,近代咸不以为累,但知之而已。

  竞於八病之别为八病。自昔及今,无能尽知之者。近上官仪识其三,河间公义府思其余事矣。八者何?一曰龃龉,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五曰傍突,六曰翻语,七曰长撷腰,八曰长解镫。

  一、龃龉病。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竞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二、丛聚病。丛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曰:“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

  三、忌讳病。忌讳病者,其中意义,有涉于国家之忌是也。如顾长康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依将何。”“山崩”、“海竭”,于国非所宜言,此忌讳病也。此病或犯,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又如咏雨诗称“乱声”,泝水诗云“逆流”,此类皆是也。

  四、形迹病。形迹病者,谓于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即如近代诗人,唯得云“丽城”,亦云“佳丽城”。若单用“佳城”,即如滕公佳城,为形迹病也。文中例极多,不可轻下语也。

  五、傍突病。傍突病者,句中意旨,傍有所突触。如周彦伦诗云:“二亩不足情,三冬俄已毕。”“二亩”涉其亲,宁可云“不足情”也?此与忌讳同,执笔者咸宜戒之,不可辄犯也。

  六、翻语病。翻语病者,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正言是佳词,反语则不祥,是其病也。

  七、长撷腰病。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八、长解镫病。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此病亦名“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8: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平去平仄上。 ==〇仄〇仄仄③========【寅】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〇平〇平平④========【卯】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〇平〇仄仄①==【甲】
胜事空自知。平仄平仄平。 ==〇仄〇仄平②========【丑】
行到水穷处,去去仄平上。 ==〇仄〇平仄③==【丙】
坐看云起时。仄平平仄平。 ==〇平〇仄平④==【丁】
偶然值林叟,仄平仄平仄。 ==〇平〇平仄①========【子】
谈笑无还期。平仄平平平。 ==〇仄〇平平②==【乙】

==============================

偶然值林叟。〇平〇平仄【子】所吻合的诗例:
遥知太平代。平平仄平仄。(崔   曙  状元帖)
曲台送春目。仄平仄平仄。(李   程  状元帖)

胜事空自知。〇仄〇仄平【丑】所吻合的诗例:
燕罢水殿空。仄仄仄仄平。(李   肱  状元诗)
霜洒绣障前。平仄仄仄平。(裴次元  试律诗)
远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崔立之  试律诗)
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崔立之  试律诗)

中岁颇好道,〇仄〇仄仄【寅】所吻合的诗例:
雨露及万物,仄去仄仄入。(王贞白  试律诗)
泛滟翘振鹭,仄上平仄去。(郑   谷  试律诗)
夏木多好鸟,仄入平仄去。(张   籍  试律诗)
靡靡才偃草,仄去平仄上。(崔立之  试律诗)
习习何处至,仄入平仄去。(郭 遵  试律诗)

晚家南山陲。〇平〇平平【卯】所吻合的诗例:
开元太平时。平平仄平平。(李  肱  状元帖)
熈熈与春亲。平平仄平平。(郭  遵  试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5: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23 05:44 编辑

元兢的唐近体两首范例:

【1】《蓬州野望》诗: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〇平仄平去,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上,〇平〇〇平。
〇平〇〇入,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

【2】庾信诗: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〇入〇〇平,〇平〇〇平;〇平〇平上,〇入〇〇平。

从元兢的唐近体两首范例,我们可以看到元兢的4个观点:
1、
元兢的换头平仄律,仄声中上去入三声,并非混用而是独用。例【1】换头平仄律中的仄声全是【去声】,例【2】换头平仄律中的仄声全是【入声】。纵观唐朝科举近体诗,我们有可以知道,官方认定的换头平仄律,对用上去入三声来说,不是独用而是混用。
2、
当然,元兢的两首近体诗范例,总计12句,句句符合【25四声律】!
3、
又由【飘飖宕渠域,〇平仄平去】和【欣君一壶酒,〇平〇平上】两句来看,并非【24平仄律】!
4、
唐朝时期并没有明朝时期真空的【246分明】,即便有,唐人也并未认可。不管是元兢《诗髓脑》诗例,不管是王昌龄《诗格》诗例,还是458首唐近体实例来看,唐朝或宋朝乃至元朝来看,人们尊崇的是【25四声律】,而不是【24平仄律】!

点评

三羊总在极力否认24异声,事实上早在元兢之前的刘滔就提出了24同声为大病的观点,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9 1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9 1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9 11:12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23 05:28
元兢的唐近体两首范例:

【1】《蓬州野望》诗:

三羊总在极力否认24异声,事实上早在元兢之前的刘滔就提出了24同声为大病的观点,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 《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不论是24异声还是25异声和36异声或七言的47异声,其原理都是分句之末为异声,五言句式为上二下三,故2位和5位为分句之要,须异声


又护腰,3位又须异声,如此就决定了其4位或5位须与2位异声


刘滔的24异声为后来的平仄二元化之24分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过渡期,24异声与25异声呈共存的状态,也呈现出四声四元与四声二元共存的状态,如崔灏的黄鹤楼诗。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几个句式都不符合24异声但却符合25异声,故其是永明诗律的遗风使然


崔灏的黄鹤楼诗,前四句按七言分句来说,七言为上四下三,前四四声分用二四同平不为病或是小病是允许的,25亦然,分析这样的句式,应回到沈约的诗律观上来以以本句之分句上分析,分句也即是后来的所谓意节,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点评

唐朝时期,有【25同平不是病】的说法,并没有【24同平不是病】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0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30 00:22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29 10:33
三羊总在极力否认24异声,事实上早在元兢之前的刘滔就提出了24同声为大病的观点,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 《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不论是24异声还是25异声和36异声或七言的47异声,其原理都是分句之末为异声,五言句式为上二下三,故2位和5位为分句之要,须异声
又护腰,3位又须异声,如此就决定了其4位或5位须与2位异声

刘滔的24异声为后来的平仄二元化之24分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过渡期,24异声与25异声呈共存的状态,也呈现出四声四元与四声二元共存的状态,如崔灏的黄鹤楼诗。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几个句式都不符合24异声但却符合25异声,故其是永明诗律的遗风使然

崔灏的黄鹤楼诗,前四句按七言分句来说,七言为上四下三,前四四声分用二四同平不为病或是小病是允许的,25亦然,分析这样的句式,应回到沈约的诗律观上来以以本句之分句上分析,分句也即是后来的所谓意节,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唐朝时期,有【25同平不是病】的说法,并没有【24同平不是病】的说法!

点评

我说了唐朝时期24同平不是病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04: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04: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00:21
唐朝时期,有【25同平不是病】的说法,并没有【24同平不是病】的说法!

我说了唐朝时期24同平不是病吗

点评

你自己看看你的帖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0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30 07: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在二五异声向二四异声的转变中说的很有道理,三羊不必只认定二五否定二四的转变!

点评

何伟棠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不过,估计羊没看过,要不就是死不认错,赵执信错了,王力错了,何伟棠错了,就羊是真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0:10
什么道理? 你具体说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0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7: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04:05
我说了唐朝时期24同平不是病吗

你自己看看你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7: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30 07:1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30 07:06
梅花山人在二五异声向二四异声的转变中说的很有道理,三羊不必只认定二五否定二四的转变!
...

什么道理?
你具体说说!
唐朝或宋朝的五言律句,并没有【二五异声向二四异声的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1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30 07:06
梅花山人在二五异声向二四异声的转变中说的很有道理,三羊不必只认定二五否定二四的转变!
...

何伟棠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不过,估计羊没看过,要不就是死不认错,赵执信错了,王力错了,何伟棠错了,就羊是真理

点评

何伟棠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不过,估计羊没看过,要不就是死不认错,赵执信错了,王力错了,何伟棠错了,就羊是真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0: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1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②元兢的相承术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由大唐科举试律的近体诗可以得到印证。

张  籍(767—830)《反舌无声》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郑  谷(851—910)《春涨曲江池》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王贞白(875—958) 试律诗《宫池产瑞莲》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崔立之《春风扇防和》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郭 遵《春风扇防和》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入平仄去,平平仄平平

看看三羊的诗例,估计什么是相承都搞不懂

点评

上句仄声多,下句并无三平来【相承】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0: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8-30 10:50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10:10
何伟棠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不过,估计羊没看过,要不就是死不认错,赵执信错了,王力错了,何伟棠错了,就羊是真理

何伟棠研究的深入,但是并不全面。何伟棠研究的沈约【蜂腰】,没有追加特款【25同平不为病】!至于【赵执信错了,王力错了】的说法,皆因没有研究声律的发展演变史!

点评

你没看过何伟棠的研究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0: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10:18
②元兢的相承术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 ...

上句仄声多,下句并无三平来【相承】吧!

点评

你连相承都搞不懂,还下句并无三平来【相承】吧 向上承者,句头三个连平声 向下承者,句末三个连平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11: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0:47
何伟棠研究的深入,但是并不全面。何伟棠研究的沈约【蜂腰】,没有追加特款【25同平不为病】!至于【赵执 ...

你没看过何伟棠的研究吧

点评

看过!你没读全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11:16
你没看过何伟棠的研究吧

看过!你没读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11: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0:52
上句仄声多,下句并无三平来【相承】吧!

你连相承都搞不懂,还下句并无三平来【相承】吧

向上承者,句头三个连平声
向下承者,句末三个连平声

点评

这不就是:唐近体并不遵守元兢的【相承术】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11:19
你连相承都搞不懂,还下句并无三平来【相承】吧

向上承者,句头三个连平声

这不就是:唐近体并不遵守元兢的【相承术】吗?!

点评

所以,唐近体就是对元兢有所取舍,所取者,换头,所舍者,向下相承,余不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12: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30 12:36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1:33
这不就是:唐近体并不遵守元兢的【相承术】吗?!

所以,唐近体就是对元兢有所取舍,所取者,双换头、粘连、向上相承,所舍者,向下相承,余不赘
同样的道理是,元兢也对齐梁调诗和永明诗律有所取舍,取舍的是什么,你自己去分析

点评

三羊不是都已经分析过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12:31
所以,唐近体就是对元兢有所取舍,所取者,双换头、粘连、向上相承,所舍者,向下相承,余不赘
同样的道理 ...

三羊不是都已经分析过了吗?!

点评

你分析出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是什么 元兢的声律规则又是什么 唐近体的声律规则又又是什么 详细陈述,比较同异,再玩嘴炮,拉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2: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30 12: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30 12:40
三羊不是都已经分析过了吗?!

你分析出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是什么

元兢的声律规则又是什么

唐近体的声律规则又又是什么

详细陈述,比较同异,再玩嘴炮,拉倒

点评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是什么】你不知道,不是给你列举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0 12: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2: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30 12:45
你分析出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是什么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是什么】你不知道,不是给你列举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17: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