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23

“孤仄论”是个伪理论 吗?

[复制链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1 22: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是针叶林的帖:
“孤仄病”是个伪命题,唐诗根本无“孤仄病”一说
   今见有几个人发帖说:“古人推崇双音节交替,即认为这是音韵最完美的体现,故诗句中不宜出现单平和单仄,出现单平即所谓孤平病,出现单仄即所谓孤仄病”,“但从音韵最高艺术形式而言,均不宜不忌。 我们作诗首倡正格,也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拗救方法。凡音节拗了,就应该救,救然后方可称为合律。”
    所谓孤仄论者的“孤仄”是指“两平夹一仄”:五言句只能存在于2,3,4位。我们只须看《唐诗三百首》的情况即可得出正确的判断。《唐诗三百首》中有八十首五律,其中就有所谓“孤仄”句118句。如下:
在2位者:
夫子何为者
阳月南飞雁
江静潮初落
西陆蝉声唱
闻道黄龙戌
黄叶仍风雨   
君问穷通理
谈笑无还期
迢递嵩高下
迢递三巴路
分野中峰变
流落征南将
惆怅南朝事
谁见汀洲上
当路谁相假
林卧愁春尽,
丹灶初开火
牛渚西江夜
余亦能高咏
西下峨眉峰
江汉曾为客
欢笑情如旧
相送情无限
今夜鄜州月
香雾云鬟湿
烽火连三月
应共冤魂语
唯见林花落
名岂文章著
戎马关山北
长簟迎风早,
春与青溪长。
还作江南会,
羁旅长堪醉
明日巴陵道
天地英雄气
黄叶仍风雨,
心断新丰酒
----都是1不论的小拗句。
在3位者:
寒山转苍翠
今看两楹奠
芳心向春尽,
情人怨遥夜
烦君最相警
无为在岐路
无人信高洁
高风汉阳渡,
春风对青冢,
那堪正飘泊,
年年越溪女,
谁能将旗鼓
清川带长薄
襄阳好风日
溪花与禅意
还将两行泪
故人具鸡黍
开轩面场圃
红颜弃轩冕
仍怜故乡水
登舟望秋月
明朝挂帆去
客心洗流水
何因不归去
遥怜小儿女
何时倚虚幌
明朝有封事
无才日衰老
凉风起天末
江村独归处
他乡复行役
昔闻洞庭水
家童扫萝径
长江一帆远
惟怜一灯影
道由白云尽
闲门向山路,
清辉照衣裳
寒禽与衰草
沧江好烟月
猿啼洞庭树41
----基本都是“平平仄平仄”式的特拗句。
在4位者:
深山何处钟,
故园芜已平,
浩然离故关,
天涯孤棹还。
转於僮仆亲,
欲妆临镜慵。
绕弦风雨哀
暮禽相与还
禅房花木深  
惟闻钟磬音
青山空向人
相思愁白蘋
八月湖水平
北阙休上书
风流天下闻
东林怀我师
北风江上寒
孤帆天际看
朝朝空自归
往来成古今
南山归敝庐
萧萧班马鸣
青天无片云
啾啾栖鸟还
西郊胡正繁
江湖秋水多
青山空复情
云霞生薜帷。
远随流水香。
风尘何所期
愧君相见频
死生长别离
春风吹又生
西风生翠萝。
远山晴更多
小园花乱飞
眼穿仍欲归
日高花影重
欲妆临镜慵39
----都是3不论的小拗句。
合计118句。
118句/总句数640句=18%的句子是所谓为两平所夹的“孤仄”。若按首数平均118/80=1.5句/首。
可见,凡“孤仄”论者,皆是不可信的伪理论,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如观     仄韵尾诗词主导的时期中国的国力大体上都是处在一个衰落期。比如魏晋南北朝(古风),宋朝(宋词)。

所以今天还应以平韵尾诗词为主导。诗词潜移默化地对国人的综合素质产生着影响,不要小看它。如观为什么要主张去弱化“风月体”的地位与在诗歌中的占比?道理就在于此。

针叶林   仄平平仄平--------这句型是小拗句,或可看作是孤平句 仄平仄仄平 自救以避孤平的句式。有人将第四字叫“孤仄”,将这句叫“用孤仄救孤平”,是画蛇添足也!他的“孤仄论”也可称之为“画蛇添足论”,其实全是烦琐哲学,说“孤仄是小拗,可救可不救”,全是没有用的废话!更有人甚至指责王力理论说没有论“孤仄”,本来就无所谓孤仄,论什么?无稽之谈罢了!
——————————————————————————————————————————————————————————————————————
刚刚    求驳斥帖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1 23: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孤仄也是病的确不靠谱,一个平不令单再加个孤仄,这是要把句式全整成标准句的节奏呀

王步高的讲课中也说过,格律以出宽对紧为原则,尽量多用平声,前人实践来看,出句全仄都允许,遑论孤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00: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12 00:17 编辑

对于孤平、孤仄来说,我觉得我们不能生硬化教条化去理解而应多往其内在的机理上去看问题,北山先生曾提出拗救的本质是稳顺声势,山人深以为然,北山就是往机理上去思考问题的,稳顺声势这个词,我们完全可以套过来去理解所谓的孤平孤仄

简言之,平声为长调,仄声为短调,如果我们从诵读、吟唱之声调方面去想想的话,也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孤仄这个说法不靠谱了,请留意两个词,一个是出宽对紧,一个是稳顺声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0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刚刚    求驳斥帖

,怀疑一切的精神是可以的,但为驳斥而驳斥的态度则未必可取,理论需要的是不偏不袒的公正之心、持平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12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句原则是,平仄两两相替,违此者皆拗也。拗者不顺也,则孤平孤仄旨违律也。这么浅显的道理本不用讨论,反对者皆囿于王力诗论之误。清试帖明文规定,只能使用标准律句计六式。六式之外仄平仄仄仄属孤平句遭禁大家均无疑义。而仄仄平平仄不允许写作平仄平平仄咋视而不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12 0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连什么叫拗救这个名词都没搞清楚,其定义为把本来不拗的音节特写成拗音节去救其前式其后的拗音节是也。整个拗救工程皆为孤仄孤平互救,即调平仄使其平衡。平衡则音韵和谐。拗救是互补有无,而不是左手折而折右手的不论之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8-12 11:10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2 00:29
————————————————————
刚刚    求驳斥帖

不是怀疑一切。是真的有问题,我不先说,想看看大家的议论。
共有三个话题,可分开一一细谈

点评

如果我没看走眼的话,针叶林的帖子是针对着雨梦先生的帖而生发的,雨梦已跟帖说明自己的观点,争论双方均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也表明了自己的一些浅见,许先生又何必卖关子呢,还请一一论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11: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11:09
不是怀疑一切。是真的有问题,我不先说,想看看大家的议论。
共有三个话题,可分开一一细谈
...

如果我没看走眼的话,针叶林的帖子是针对着雨梦先生的帖而生发的,雨梦已跟帖说明自己的观点,争论双方均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也表明了自己的一些浅见,许先生又何必卖关子呢,还请一一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2: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2 11:45
如果我没看走眼的话,针叶林的帖子是针对着雨梦先生的帖而生发的,雨梦已跟帖说明自己的观点,争论双方均 ...

孤平引出孤仄,孤平对则孤仄也对,孤平错则孤平也错。
孤平的理论大错特错,所以孤仄也是不成立的。
用音长音短来解释孤仄,那反而证明孤仄为忌。因为仄声短,那不更要相连才清晰吗?

以上三条,你说我是为反对而反对吗?我与他们二人观点都不同。具体的我不谈了。

点评

另,平声长可起到稳顺声势之功,仄声短则能收束长调之无休止,有顿歇之效,体现于句中是收束,体现于句末则是停顿,故,近体之出句皆从仄声,对句皆从平声--因平声清扬之音呀,题外话,客家山歌是现实中随口而歌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13:03
在清朝时候,有一个人叫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 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 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 有一次,康熙与诸位大臣闲聊律诗 故意为难王士祯 康熙问:殿试时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12: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2: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的属于认识错误和推理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1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12:42
孤平引出孤仄,孤平对则孤仄也对,孤平错则孤平也错。
孤平的理论大错特错,所以孤仄也是不成立的。
用音 ...

在清朝时候,有一个人叫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
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
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
有一次,康熙与诸位大臣闲聊律诗
故意为难王士祯
康熙问:殿试时律诗作品,若两个格律水平一致以何取状元?
王士祯答:看五音与韵尾结合
康熙继续开玩笑:或依旧一致呢?王答:看主音运用
康熙不放过满清第一诗人,继续道:还是一致怎么办?王答:看音律与内容的结合。
康熙继续道:若依旧一致?
王答:看“孤平”!
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孤平二字!

解放后,各家开始对“孤平”进行讨论,以时间顺序排列:
1、王力《诗词格律》(1977年12月第2版P28)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正式提出“除一平论“派。

2、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
列举五、七言律调句式表,七言首字皆不论。
举孤平例同王力,并正式提出 “两仄夹一平论”派

3、江建名、何毓玲《韵文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P114-P115)
孤平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两仄夹一平(“仄平仄”),一种是B类律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字外,其余的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孤平)。……对于孤平……我们有以下认识:在律句的三字脚中,应绝对避忌“仄平仄”这样的孤平三字脚;至于在头节或顶节出现了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声,应当是允许的。例如,“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就不应算是犯孤平的句子。对于第二种含义的孤平句子,则应力求避忌,否则,必须予以拗救。

4、潘佛章《诗词读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增订版P106)
所谓“孤平”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除押韵的平声字外,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二就是
指“仄平仄”的形式,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句中的君字和杯字都属孤平。所以在“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的第一平声字和第五平声字均不能改用仄声字。

5、许威汉、金甲《简明诗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P48)
所谓“孤平”,是平脚字的句子中,五言的第二字和七言的第四字的平声字不能孤零零地存在于两个仄声字之间(即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以致音乐性减弱或受破坏。

6、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四卷)》(东方初版中心1999年5月第1版P223-P224)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其余句式:五言“平平平仄仄”与“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不易犯“孤平”之病,仍需保持两个连续的平声;五言“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属仄声占优句式,不避孤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可能出现孤平,只会出现孤仄,律诗不避孤仄。

7、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P23)
所谓“孤平”,即凡是平收句型的律句(仄仄仄平平除外,因诗律规定本应如此),除韵脚之外,全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是诗律的大病。

8、涂宗涛《诗词曲答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28)
关于近体诗的“孤平”问题,除平收句型“——||—”、“||——||—”不能犯“孤平”之外(出现“孤平”必须“拗救”),仄收句型“||———||”,同样不能“三、五同仄”,即作“+||—|||”,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七言律句首字可平仄不拘。

9、王力《诗词格律十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2版)
P93:(举“平平仄仄平”且称“惟独”,并推及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P107:(同前定义)
P108:我们应该把变格和例外分别开来。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形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10、王力《诗词格律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2版P22)
“孤平”诗歌旧术语,指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这个术语容易误解。以为别的句型也有孤平(如五言“仄仄仄平平”)。这里沿用旧术语,只是为了证明这种格律是传统的。科举时代,试帖诗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

回到王士祯的故事,不难发现他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1、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后来,回到其在北京开的学馆(教授律诗),王士祯被学生问道:先生,我们是不是也要论“孤平”呢?
王回答:“等你们殿试时再说吧,你以为你们全是状元吗?”
而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也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理论中。

资料来源:贝贝佳《各家对于“孤平”的若干说法》


转个帖供参考吧

我地文学院有个教授也持一样的观点,对于孤平之说,不认账

个人看法来说,玩网而已,有时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平不令单就是了,不必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13: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12:42
孤平引出孤仄,孤平对则孤仄也对,孤平错则孤平也错。
孤平的理论大错特错,所以孤仄也是不成立的。
用音 ...

另,平声长可起到稳顺声势之功,仄声短则能收束长调之无休止,有顿歇之效,体现于句中是收束,体现于句末则是停顿,故,近体之出句皆从仄声,对句皆从平声--因平声清扬之音呀,题外话,客家山歌是现实中随口而歌的,其对句便是一律以平声收,黄遵宪谓之曰,其音清越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8-12 13:06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2 12:52
在清朝时候,有一个人叫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
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
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 ...

你玩网而已可以。我是不玩网的,凡理论问题必根究到底。你的转帖我在孤平帖子里已全用了

点评

其实在清代之前是不存在孤平孤平说的,说两仄夹一平即孤平的话,唐诗可找到大量这样的句子,有人谓之曰,遍地孤平也;说两平夹一仄即孤仄的话,同样是遍地孤仄;清代以后,正如转帖中说的那样,说孤平的人渐渐多了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21: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12 21:49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13:05
你玩网而已可以。我是不玩网的,凡理论问题必根究到底。你的转帖我在孤平帖子里已全用了 ...

其实在清代之前是不存在孤平孤平说的,说两仄夹一平即孤平的话,唐诗可找到大量这样的句子,有人谓之曰,遍地孤平也;说两平夹一仄即孤仄的话,同样是遍地孤仄;清代以后,正如转帖中说的那样,说孤平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人们也往往忽略了几个前题,
1、五、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撇开上面的2、4、6三个前题来说,虽然平平仄仄平出现两仄夹一平的机率的大些,但以王力的观点来说,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仅指在韵句中不得孤平,留意一点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还可出现在首句中,依唐人旧规,首句是不计韵数的,哪么,孤平的机率就更小了;

但是两仄夹一平仄不同,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按一三五不论的话极易出现两平夹一仄的现象,况且,这个句式只出现在出句中,按出宽对紧的原则,人们也根本就不以为意,所以就遍地都是两平夹一仄的所谓孤仄了,这显然不科学。

哪么,唐人又是怎么看待的你,这可以从文镜秘府论中找到答案,其记载的调声术中云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这里明显具有平衡平仄的思想【按,向下承者因尾三平不被近体采用】,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样的出句对句,1,符合出宽对紧,2,符合平衡平仄,3,符合稳顺声势,4,如果要以上拗下救去套的话也符合,5,符合长短调的搭配,不过,如果仅从句式上看就说是以孤仄救孤平而派生出个孤仄来的话,我觉得无语,如以清人帖试之规说事的话,我觉得教条。。。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关注的是上句仄多平少而极少关注上句平多仄少的诗例,这样的诗例有没有呢,有,我们看看古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孤例不成证吧,这样的诗例是还可以找到的,但我比较懒,慢慢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2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在理论版发过的帖子,文章虽然罗嗦,但道理基本说清

孤平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北京李子等就提出救孤平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会有争议?原因是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孤平”的概念和理论。从历史到今天为止,孤平就从未被任何官方机构纳入过格律的范畴。也没有一次在科举考试中,论过孤平。
1).定义的不确定性
古代无孤平记载,自然无孤平的定义;清朝出现孤平一词,但无人下定义。直到当代才有人为之定义。正如启功所言:“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由于概念不够明晰,缺乏权威性的统一定论,便一直存有争议,对孤平的各自理解不同,顾名思义,推理演绎,便总结出两种不尽相同的定义,而形成两派学说。第一种以王力为代表,承继清人王士祯、赵执信、李汝襄观点,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见王力《诗词格律》)按照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的“孤平”说,只有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的首字拗仄,或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的第三字拗仄,才叫出现了“孤平”。
第二种以启功、林正三为代表,承继清人董文焕观点,“‘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更顺畅地说,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吴文蜀属于中间派,他的泛论倾向于“夹平”,他的“特指”属于王力说。
按照“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其所谓的“孤平”者可就多了。以七言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句,就可能出现“仄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仄”,更还可能出现两处“两仄夹一平”的“孤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句,就可能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式句,就可能出现“仄仄平平仄平仄”,或者,也还可能出现所谓的“双孤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句,就可能出现“仄平仄仄仄平平”。等等。
按照“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王力派的孤平说被包含在内。
那种说法正确呢?从望文生义角度,二者都对;从格律诗平仄二平相连的基本原理,二者也对。王力的定义单一,救拗方便,有矩可依;启功派定义面广,救拗难度大,有的只好下句救。
2).孤平的历史踪迹
①纵翻典籍,清初以前没有相关这个理论的记载。只有偶尔的诗例记载,宋代方回《瀛奎律髓》:
贾浪仙《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方回:“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因为没有明确的名称,人们把它当一般拗救看待,“亦诗家通例也”。
②直到清朝有一个人,叫王士祯(1634—1711),生在明朝末年,别号“渔洋山人”,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据说有一次,康熙与诸大臣闲聊律诗,故意为难王士祯。康熙问:殿试时律诗作品,若两人格律水平一致以何取状元? 王士祯答:看五音与韵尾结合。 康熙继续开玩笑:若依旧一致呢? 王答:看主音运用。 康熙继续为难道:还是一致怎么办? 王答:看音律与内容的结合。康继续道:若依旧一致?王答:看“孤平”。于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孤平二字!康熙和在场尚有其他大臣,未听闻过孤平,乃问:何为孤平?王解释: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平”这个句式,当三不论,如果为仄,除去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孤独,孤单也。 王士祯讲的孤平,是在殿试七言律句取状元的情况下,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时,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才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塞责。后来,回到其在北京开的学馆(教授律诗),王士祯的学生问道:先生,我们是不是也要论“孤平”呢? 王回答:“等你们殿试时再说吧,你以为你们全是状元吗?”显见这是一种急智,并不是把孤平当很大的问题提出的。假如康熙说无孤平又奈何,说不定王士祯又会列举两仄夹一平甚至孤仄呢。事实上,自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中。
后来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首次提出拗救的观念,开创了有清以来诗律研究的风气;提出忌孤平的思想,与拗救观念一起,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论调,有匡正之功。他对孤平做过具体的解释,在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的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王士祯认为在五律用韵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平,断不可用仄声,使平声字孤立,要保持两个平声字相连不单;在“仄仄仄平平”句中,则第一字可平仄不拘。
又于第七式〈七言仄起入韵〉引例诗起句:“待日金门漏未稀”第三字下有注曰:“此字必平,凡平不可令单。此字关系,起句不比三五七句。”
即是说用韵的句要比不用韵的句子要求严格,在用韵的句子要注意“孤平”。书中王士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孤平”的概念,也没提到“拗救”,但他所说的就是当代学者王力所总结的定义。所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到“孤平”的人。
③继王士祯后,他的甥婿、康熙进士赵执信(1659—1733),在其《声调谱》于五言律诗中,引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诗第二句“茧蚕初引丝”,于初字下注“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又举李商隐《落花》诗首联对句“小园花乱飞”,花字下注“此字拗救”。并于诗后注明:“‘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又云: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总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这里,赵执信即提到了五言用韵句“仄平仄仄平”与七言的“孤平”问题,也提出了非用韵句“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的“孤平”问题。更主要的是还提出了“本句自救”与“对句互救”的拗救办法。比王士祯的理论更进了一层,更显具体些,但他仍未使用到“孤平”这个词语。
④乾隆年间学者李汝襄(生卒不详),在其所著《广声调谱》二卷卷上〈五言律诗〉一章,所列五律诸式中有“孤平式”,引诗例三首;
唐•杜甫《翫月呈汉中王》起句:“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李白《南阳送客》次句:“(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次句:“(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李汝襄在此三例诗句的首字旁,均标出“孤平”所在,并在后面写道“孤平为近体诗之大忌,以其不叶也。但五律近古,与七律不同,故唐诗全帙中,不无壹二用者,然必借拗体以配之。此在古人故作放笔,非无心也。若不察而误用,失之远矣。”还明确指出:“凡遇‘平平仄仄平’之句,其第一字断不宜仄。然亦有第一字用仄者第三字必用平,谓之拗句。”并引郑谷《书村叟壁》诗首句为例:“‘草肥朝牧牛’,草字用仄,使朝字亦用仄,则肥字为平字单行而不纉矣。此将朝字用平,则肥字不得于上,犹得于下也,仍不单行,故名拗句而可用也。”
李汝襄所列的三例“孤平”句式,俱是用韵句(平平仄仄平)首字原当平声而拗用仄声(仄平仄仄平)),出现第二字“孤平”的问题。并没有提到非用韵仄脚句存在“孤平”的问题,这就是说全是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中犯“孤平”。首提“孤平”是近体诗“大忌”。以此看来,李汝襄的“孤平”理论算是阶段上集大成者,对后世王力等学者的研究影响至深。
⑤第四个提及孤平的是同治年间学者董文焕。董文焕(1833—1877),初名文涣,字尧章;榜名文焕,字研樵,室名“不薄今人爱古人之室”,洪洞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日讲起居注官,处放甘凉兵备道,转巩秦阶道道员,厘舍局总办等。董文焕学问渊深,著述颇富,有《藐姑射山房诗集》二卷、《砚樵山房诗集初编》八卷续编四卷、《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等十数种。在其《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一提出:“仄平仄仄平句式中,单一平声为两仄所夹者为'夹平’。”这是第一个提出“两仄夹一平”的人。并进一步解释“两仄夹一平”的救法:“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首字不救,则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三字既平,则首句亦可拗仄,盖二三连平即不犯夹平,则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
当代的代表人物有
⑥王力先生(1900—1986),力主李汝襄孤平说。《诗词格律》第三节《律诗的平仄(四)》“孤平的避忌”中写道:“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排律)的大忌。”这一观点,在《汉语诗律学》中做了更为详尽的阐释。。
⑦第二个是吴文蜀先生(1919—2006)。吴先生系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香港《周末报》编辑,广州《快活报》编辑,武汉通俗出版社编辑,中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其《词学概论》中,吴先生指出:“所谓孤平,从字义来看,就是孤立的平声字,是指一句诗的范围说的。如果诗句中出现孤立的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但仄尾句不在考虑之列。
⑧第三个就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1912—2005)了。在《诗文声律论稿》中,启功先生指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的首尾单平并不在内。”他认为不管是平脚句还是仄脚句,凡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仄平仄),就是犯孤平。
⑨第四个是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林正三生于1943年,台北人,字立人,号惜余斋主人。幼承庭训,于古文稍有涉猎。中年折节向学,先后向诸多名家学习书法、诗联、篆刻、声韵,后专攻诗文和闽南汉语之声韵。曾任台北图书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瀛社总干事、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指导老师、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现任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惜余斋文艺工作室主持人,还担任各民间社团诗文声韵讲习。在著作《诗学概要》中,林先生指出:“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即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即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能容许。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3).救孤平走红原因
主要是权威、专家的推波助澜造成。清人赵执信认为唐诗中“不无壹二用者,”即出现得少。王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唐人於近体诗中孤平绝对避免。”林正三虽不说唐诗绝无,却以认真考证的口气说道:“至于他处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谓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句: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由于他们用“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这个虚假事实作为依据,而一般人极难读遍唐诗,更不可能对全唐诗进行声律的分析和统计,因而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加上对权威学者的极端信任,于是孤平真的成为格律诗的大忌了。

4).孤平的实际情况
事实证明,唐诗中有不少孤平句,确证着唐朝的诗人们并不视孤平为诗家之大忌,并不特别地规避孤平。若说两仄夹一平也为孤平,那例子可就举不胜举了。资料中大量的孤平例子说明王力先生们学问做得并不深入,误己误人,谬误横流,流毒甚广。


5).孤平的理论根据
a.连平的理论
王士祯在其著作《律诗定体》中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的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通只)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赵执信“‘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 把仄平仄仄平排除出格律句。要求平声字“仍不单行”。
“以平平止(通只)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仍不单行”,就是孤平论的核心。
只有“仄平仄仄平”,除了押韵字,前四字中只有一个平。在押韵句中,前四字中只有一个平的,与押韵字又不相连的叫孤平,这个平声在前四字中显得孤单,因此一定要救。
一般的说,五言要求有两平两仄,能连在一起就更好。但只要两个平声能保持连在一起的都不须救。
这个连平理论可能出自“双平双仄是基本元素”:
五言诗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单平或单仄的组合。我们把这四个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组成了“步”,再由“步”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组四种:第一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双平步”,后面的“双仄步”与“单平步”互调;第二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双仄步”,后面的“双平步”与“单仄步”互调。大家可以发现,每句开头的第一个“步”,一定是双音步。
这个规律就是五字中一定有两个平连在一起,两个仄连在一起。但问题来了,既然孤平为忌,为什么孤仄就不为忌呢?
今人《云翔诗谱》便认为平仄平平仄,应定义成“孤仄”,原理和“孤平”一样,同属于一种病症的两种形式。其实清朝董文焕就说过“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 《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二:“至于孤平、夹平诸句律诗最忌,而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
为什么普遍认为仄就可以不必两个一连,为什么平仄有不平等看待?有人解释说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如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而仄仄仄平仄,却是出律的。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从声律方面解释:“五言B式句(即“平平仄仄平”)首字不能更换,是因为它如换用仄声,则下边一字便成为两仄所夹的‘孤平’,声调便不好听。”
但这些解释苍白无力,因为没有理论支撑,想当然而已。为什么“孤平”句,声调便不好听,“孤仄”句,声调便不会不好听?为什么“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仄平仄仄平” ,却是出律的?专家们一言以概之,并没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也许大家会说约定俗成,那么我已早有格言在此:存在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这里研究的就是它合法不合法。何况所谓约定俗成的孤平,不过区区200来年的事,风行起来则不足70年,刨去文革十几年,更不知这个“约定俗成”的分量有多重?
如果“夹平”加入,救孤平不知意义多大?如果“孤仄”也同等看待,那么拗救就困难重重了,甚至影响到整个本句拗救体系了。
b.从格律的要素中寻找根据
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可以不需要任何例子便可推理出孤平是不是大忌。
与孤平有关的要素,一是246分明,二是相间。
在二者中,孤平句皆做到了246分明,246是相间的。因此孤平不违反任何要素,不可能是大忌,甚至连忌字也不够格。
那么连平在要素中起不起作用?连平只起到平声本身的协调作用,在格律的要素中它毫无影响。
因此说孤平是大忌,实实在在是个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c.从拗救方法上寻求合理性
遇到孤平不救例,救孤平论者采用“疏忽”为之辩护。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此诗犯孤平,王力先生认为高适“也许是一时疏忽,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假如唐朝只有高适一人出了一个孤平句,那是可以这样说的,但现在有200来例孤平,岂能都疏忽,应该是有意为之。“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那岂不是故意把格律诗写成“四不像”,诗人们会这么干吗?
其次是在救法上存在矛盾,特别是“夹平”说的拗救。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说:“律句中忌‘孤平’”。既然是忌孤平,那就得救。他说“律诗中平声的严格,是过于仄声的。”可是却有的“孤平”是完全可以不避忌的。如《四、律诗的句式和篇式》一节说:“除了五言B式句(按即“平平仄仄平”式句)外,无论五言、七言的首字,都可以更换。这是因为句首的发端处限制较宽。”《六、律句中各节的宽严》一节又说:“七言句首,当然没有任何限制。……孤平完全可以的。”——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七言的“仄平仄仄平平仄”与“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出现在句首的“两仄夹一平”的“孤平”放在一边,不用去理会。这是他受135不论中,1可真正不论的束缚,因此在七言第一个节奏中出现孤平便放过不睬。这未免有些看人打卦了。
其次,若按“夹平”说,则大拗中经常会出现“夹平”,如“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平平仄平仄”)启功先生也只说了一句:“亦是常见的普通拗法。”至于对另外一种可能出现的所谓“双孤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则更是只字未提。该救不该救,如何救,不了了之。
d.从历史根基上寻求它的合法性
有人说,既然孤平说只是近代的事,那就否定它算了,何必多说。不,历史是前进的,许多规律都是后人在前人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现发掘升华的。因此前人客观存在的基础很重要。孤平争论的焦点就是唐朝存不存在孤平现象。研究方法一般是“例不三不立”,专家们则“例不十不立”。救孤平论的专家们就是这样研究的,赵执信、王力、林正三或则认为唐朝孤平例只是个案,最多也就两个例子,有人干脆否定唐朝有孤平例。无例与个例则为无类,因此得出唐人忌孤平,孤平为大忌的结论。此结论“铿锵有力”,很有号召力。可惜大前提“唐朝无例或个例”错了,现在大家不断发掘,集聚了200来例。专家们的结论已冰山崩溃。
有人提出,唐诗20多万句,孤平只200来句,比例也太小了,因此忌孤平仍然成立。此说大谬。例句不在多少只要能说明有这种类型存在就行;例句不在多少只要能说明理论就够了。一.只要唐朝存在孤平不救的现象,专家论证的立脚点就被推毁;二.唐时无人提出孤平该救或不救,说明那时它与其他拗句一样并不特殊,不引人注目。三.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唐人以孤平为大忌,说明它的大忌地位是凭空想象的。

6).正确对待救孤平
救孤平的方法:
本句救
“孤平拗救”——按王力《诗词格律》说:孤平拗救只发生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此句式中的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拗仄,则为犯孤平;与“下三平”一样,犯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必须改本句的第五字为平以补救。
下句救
对两仄夹一平的救孤平,赵执信提倡下句救,“‘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如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杜牧】  野店正【宜平而仄】分泊,茧蠺初【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拗】。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八、拗句与拗体》一节说:“拗句在联中……两句全拗时,配搭的情况,较常见的是上句拗第几字,下句也在那个部位拗一字。从前人称之为一‘拗’一‘救’。”并在此之后列举了杜甫“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按上句拗“放”字,下句则拗“生”字来补救)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按上句拗“自”字,下句则拗“空”字来补救)为例以证,并称此为所谓的“对拗”。——这可以说是《诗文声律论稿》对于出现所谓“两仄夹一平”的“孤平”时所说的唯一一种“拗救”了。
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救
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救
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一三两字不同时为仄
仄仄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三、五两字不同时为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三、五两字不同时为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仄平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平平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仄平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正确的对待孤平,应该是孤平可救,但不是必救,即孤平可救可不救。救的好处是连平,协调了平声,不救则是把它当一般的小拗句看待。
小结
“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的说法是虚假的,唐朝孤平句很多。
“孤平是大忌”是错误的说法,孤平只是一般的小拗句而已。
孤平与一般的小拗句一样可救可不救,并不是必救不可。

点评

孤平的最早提出,是赵执信而不是王渔洋。托名王渔洋的《律诗定体》,晚于赵执信的《声调谱》。《律诗定体》的观点,并不见于王渔洋生前著作。应为托名的造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3 00:08
资料齐,不过好象未论到孤仄吧 ‘’孤平引出孤仄,孤平对则孤仄也对,孤平错则孤平也错。‘’,是这意思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21: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21:47
下面是我在理论版发过的帖子,文章虽然罗嗦,但道理基本说清

孤平

资料齐,不过好象未论到孤仄吧

‘’孤平引出孤仄,孤平对则孤仄也对,孤平错则孤平也错。‘’,是这意思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22: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2 21:58
资料齐,不过好象未论到孤仄吧

‘’孤平引出孤仄,孤平对则孤仄也对,孤平错则孤平也错。‘’,是这意思 ...

对。那篇是专论孤平的,所以没谈孤仄。孤仄是按孤平模式推理出来的。孤平孤仄的出现,把135不论推翻了,于是对3、5,有了许多论述,都要论了。清除了孤平谬论,135不论才站稳了脚跟

点评

这个我倒有不同的看法,王力之孤平说只出现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且只特指韵句,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个辩证的关系,凡事不能太绝对化了吧 另,王渔洋引出孤平说是否为了佐证平不令单的合理性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2 22: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2 22: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22:29
对。那篇是专论孤平的,所以没谈孤仄。孤仄是按孤平模式推理出来的。孤平孤仄的出现,把135不论推翻了,于 ...

这个我倒有不同的看法,王力之孤平说只出现在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且只特指韵句,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个辩证的关系,凡事不能太绝对化了吧

另,王渔洋引出孤平说是否为了佐证平不令单的合理性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13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2 21:47
下面是我在理论版发过的帖子,文章虽然罗嗦,但道理基本说清

孤平

孤平的最早提出,是赵执信而不是王渔洋。托名王渔洋的《律诗定体》,晚于赵执信的《声调谱》。《律诗定体》的观点,并不见于王渔洋生前著作。应为托名的造假!

点评

不见生前著作就可妄定造假?从古至今,替亡友整刊旧作不胜枚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5 16:35
毛主席语录亦非主席手定,亦非主席著作乎,再上至论语,亦是伪作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5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15 08: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13 00:08
孤平的最早提出,是赵执信而不是王渔洋。托名王渔洋的《律诗定体》,晚于赵执信的《声调谱》。《律诗定体 ...

毛主席语录亦非主席手定,亦非主席著作乎,再上至论语,亦是伪作焉?

点评

毛主席语录,皆有出处。律诗定体没有出处。怎可同日而语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5 1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6
贡献
21833
金钱
2856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8-15 08:51
毛主席语录亦非主席手定,亦非主席著作乎,再上至论语,亦是伪作焉?

以出现的早晚定,不必论真假,《律诗定体》因是托名的,在赵执信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8-15 16: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8-15 08:51
毛主席语录亦非主席手定,亦非主席著作乎,再上至论语,亦是伪作焉?

毛主席语录,皆有出处。律诗定体没有出处。怎可同日而语呢?

点评

那从何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5 16: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15 16: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15 16:19
毛主席语录,皆有出处。律诗定体没有出处。怎可同日而语呢?

那从何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8-15 16: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8-13 00:08
孤平的最早提出,是赵执信而不是王渔洋。托名王渔洋的《律诗定体》,晚于赵执信的《声调谱》。《律诗定体 ...

不见生前著作就可妄定造假?从古至今,替亡友整刊旧作不胜枚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