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8

撞韵与间韵体诗

[复制链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0 2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来一个潭版曾转过的转帖,让大家知道什么叫撞韵。

“撞韵”不应成为近体诗用韵的禁忌--作者:芙蓉书阁。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在《诗学概要》中列举了出韵、湊韵、重韵、倒韵、戒啞、僻韵、复韵、別韵、犯韵等九戒(详见附录)。有人还嫌九戒不足,又增加所谓“撞韵”之戒。
    提出“撞韵”之戒者说: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若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容易造成读起来粘滞、涩口。
   但是,古代名家的名诗中亦有犯了“撞韵”之戒的。例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首七绝可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啊,而它们却犯了撞韵之戒,这又该作何解释?
    为了自圆其说,“撞韵”说提出者又提出“活韵”一说。他们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他们依据所谓的“活韵”说,为上述两首句诗的“撞韵”问题作了如下辩解:
    韩愈的《初春小雨》为什么“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呢?是“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怎么会落到了“近”字上?怎么这一个“近”字就可以“把其做成了‘活韵’”?这“其”又是指什么?是指“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的韵还是指所谓“白脚”的韵?在《泊船瓜洲》中“做成‘活韵’”的诗句又是指哪一句?是用了“照我还”的这一句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白脚”句?
    一首诗“撞”了韵,不是在“白脚”句中,而是在其前一句或在后一句中不同的位置上得到补救。这也说得未免太玄乎了。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要靠“照我还”三个字才“把诗句做成‘活韵’”,而韩愈的《初春小雨》用一个“近”字就能了。这又是为什么?
另外,不是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吗?怎么“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跑到了别的诗句中去了?如果说在韩愈《初春小雨》的“近”字可以算是在“韵字之前”,那么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照我还”还能说是在“韵字之前”吗?这“韵字之前”的“韵字”又究竟是指哪一个字?
    如此等等,言焉不详,令人费解。
    我以为所谓“撞韵”不应该成为近体诗用韵的禁忌。因为它其实并不必然造成整句诗或整首诗“读起来粘滞、涩口”。“撞韵”不过是一首诗中的韵脚字和“白脚”字出现同部平仄韵互押而已。其实这并不影响诗歌的音乐美。我们看到在词族中,有些词还特别规定所用的韵必须同部平仄互押。例如“西江月”词。它是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且同部平仄互押。例如: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从清代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来看,这首词,其前阙三韵:“夫” 在第四部平声“七虞”, “书”在第四部平声“六鱼”,“处”在第四部去声“六御”;其后阕三韵:“如”在第四部平声“六鱼”,“扶”在第四部平声“七虞”,“去”在第四部去声“六御”。
      我们试读一读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哪里会感到有丝毫的粘滞、涩口?可见同部的平仄韵相押并不妨碍诗词的音乐美。如果同部的平仄韵互押会妨碍词的音乐美的话,那么谁会那么愚蠢地去要求“西江月”词所用的韵必须同部平仄互押呢?
如果说“西江月”词的仄声韵是在平声韵之后,而不是仄声韵夹在与其同韵母的两个平声韵之间,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词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从《词林正韵》来看,这首词所押平声韵在第十二部的平声“十一尤”,而“手”字是在第十二部的上声“二十五有”。将“手”字放在与其同部(照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说,也是“同韵母”)的三个平声韵之间,有没有造成这首词在吟诵上的粘滞、涩口呢?根本没有!
    可见“撞韵”并不妨碍诗歌的音乐美,那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近体诗押韵的禁忌呢?林正三《诗学概要》之所以不提此戒,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再举有“撞韵”之嫌的两首名诗来看看: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在《平水韵》系统中,这一首的三个韵脚字,“山”属上平“十五删”,“船”和“天”属下平“一先”,而“白脚”字“散”属去声“十五翰”。这四个字同属“通韵”系统中的第十三部,即“真”部。(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首句不入韵的诗。在《平水韵》系统中,这首诗的两个韵脚字“枝”和“时”均属上平“四支”,而“白脚”字“记”属去声“四寘”。它们在“通韵”系统中同属第四部(“支”部)
    这两首诗都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之手。苏轼写诗都不在乎什么“撞韵”,我们为什么非要弄一个“戒撞韵”出来呢?这不过是人为地设置不必要的写诗障碍而已,完全是作茧自缚,于创造诗的音乐美可谓“可怜无补费精神”。
【附录】
    林正三《诗学概要》中列举的押韵九戒: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二:戒湊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湊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
    五:戒啞韵──啞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險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別韵──別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別者,误押之即为別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貴重」解……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
这种撞韵古已有之,属于双韵,而且出现了以撞韵为诗体的间韵诗体,它首创于·章碣,开始叫变体诗,后来大家称为间韵诗,有人干脆就叫它双韵诗。
变体诗    ·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唐朝章碣首创间韵诗,他自号变体诗(蔡宽夫《诗话》:碣诗平侧各一韵,自号变体),作者原来所说的"变体",是指奇数句押同一诗韵,偶数句押同一韵,“BABA”式。

另有版本,第二句作“正是穷愁薄暮天”,第三句作“鸥鹭不嫌斜雨岸”。

本诗没有什么大拗特拗三平三仄孤平,只有几个可救可不救的小拗,是首正格格律诗,仄、平两韵相间,单句韵脚“畔、岸、看、算”属“十五翰”仄韵,双句韵脚“天、船、眠、边”属“一先”平韵。

间韵诗,有点儿名气,历代书上都有记载,但仿写的人却没有,唐朝章碣首创间韵诗后,自己也不再写了。它的名气,我想来自作者之名,并非诗作本身。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诗韵》中,作了这样叙述:“章碣‘变体’只存这一首,也不见别人仿作,可见并未发生影响。他的试验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我想是在太板太密。”朱先生说的“太板太密”,指的是韵的问题。韵脚过于密集,诗就显得呆板单调。

但从今天的观点看,则是各句都押言前韵,读起来也很好听。很多岔曲如《潇湘馆》,《太虚幻境》等等,也有这种特点。

作者简介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有《章碣集》一卷传世。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


姜伯约墓    清·李调元

平襄怒气凛生祠,犹见灵风日满旗。

百战自能撑巨敌,三分谁使堕巫师。

沓中种麦余残陇,关上披榛觅断碑。

斫石投戈定何处,荒山绝涧水凘凘。

作者简介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化楠之子,乾隆癸未进士,官直隶通永道,有《童山文集》。前四句用间韵,后四句用交锁韵。其父李化楠也有《谒姜伯约祠和大儿调元壁间韵诗》,亦为咏姜维祠事,其云:

露冷荒山伯约祠,忠魂犹绕汉旌旗。

降王不惜三分业,上将空提一旅师。

心迹未能光旧史,勤劳特与表丰碑。

遥遥千古谁知己,不尽寒江日夜凘。

作者简介  李化楠,字廷节,号石亭,四川罗江人。乾隆壬戌进士,顺天府北路同知。
奇诗派整理了这种诗,作为间韵体收入杂体大全,现在网络上这种诗已常见,我们还把它运用到回文诗和图体诗中。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24
贡献
13137
金钱
1557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8-10 21: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死韵,什么叫活韵,玄之又玄,根本没必要理会。还有连韵、挤韵,都是后来人发明的,算不上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21: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8-10 21:41
什么叫死韵,什么叫活韵,玄之又玄,根本没必要理会。还有连韵、挤韵,都是后来人发明的,算不上问题。 ...

是。越繁琐,诗越难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8-11 08: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反对撞韵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1 09: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戒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颇具参考价值,但不能教条化去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8-11 08:24
我是反对撞韵说的!

只是古代的双韵,换了个叫法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0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1 09:05
九戒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颇具参考价值,但不能教条化去理解

此种诗与今天平仄混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平仄混押

点评

变体诗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这种诗与柏梁体类似,不应作撞韵诗看,蔽端同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1 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11 11: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8-11 09:57
此种诗与今天平仄混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平仄混押

变体诗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这种诗与柏梁体类似,不应作撞韵诗看,敝端同柏梁体一样,韵脚过密,读来显得粘糊糊的

不过从这样的诗体也可看出来的是,撞韵之说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8-11 11:45
变体诗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与柏梁体同系列,都是句句韵。今人感到韵密,粘糊糊的,在四声八病出来前,人们很习惯。格律诗时期则有人故意作对,制造这种句句韵的诗体,这种双韵诗的诗体很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