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8-9-6 08:05 编辑
仄仄仄平平句式探讨2017.07.23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属仄起平收句式,撷腰式句型(212)他可以演变成下列八式:
1.标律句。仄仄仄平平/万里可横行(杜 甫)
2.准律句。平仄仄平平/衣露静琴张(杜 甫)--孤仄拗救句,
3.非律句。仄仄平平平/漠漠秋云低(杜 甫)--三平尾句
4.古诗句。平仄仄仄平/尝果栗皱开(杜 甫)--单仄失替句
5.古诗句。仄仄仄仄平/可望不可攀(杜 甫)--四连仄,单平,失替句
6.古诗句。平仄平平平/吾亦离殊方(杜 甫)--单仄三平尾句
7.古诗句。平仄平仄平/亡命婴祸罗(杜 甫)--单仄,单平,失替句
8.古诗句。仄仄平仄平/一胜何足论(杜 甫)--单平,失替句
。。。。。
1.标律句。仄仄仄平平/万里可横行(杜 甫)
2.准律句。平仄仄平平/衣露静琴张(杜 甫)--孤仄拗救句,
此句式第一字由仄变为平声,使第一双仄音节出现单仄现象,但第二音节属于单仄音节,用不着变动而已经补救了,与仄平平仄仄同属准律句。两个准律句及四个标律句所组成的六大句式为近体诗正格所有可选句式。清代试律诗就明文规定科举考试只允许采用这六大句式。有些诗论把特拗句定成准律句理由是不充分的。 特拗句及三仄尾句有时会写成下列句式: 特拗句:平平仄平仄写成孤平特拗句:“仄平仄平仄” 三仄尾句:平平仄仄仄写成孤平三仄尾句:“仄平仄仄仄” 这两种拗句清代董文涣在《声调四谱》中说: “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这段话指明孤平特拗句(仄平仄平仄)及孤平三仄尾句(仄平仄仄仄)可用对句“平仄仄平平”补救。请特别注意:此正是孤平他救法也。 即首音节为仄平单音节,犯孤平,那么他的对句在同位置上应采用平声来救。例句在平平平仄仄一章中已举,兹各举-例如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此最符合双换头法:见元兢的调声三术: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 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 可不慎欤!
3.古诗句。仄仄平平平/漠漠秋云低(杜 甫)--三平尾句
三平尾历来称为大忌,但不知出自何书。但唐人并不以为忌的。
元兢在调声三术中阐述: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其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此段表明:上句腰为仄声时(平平仄仄仄),下句第三字不可同仄,当用平声(仄仄平平平) 元競举的诗例: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指出帐中歌之帐字未护腰,是造成声韵不协调。必需用三平尾来护腰。
其三相承者。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调声术三条中就有两条证明三平尾是合理的,一是护腰所需,二是救上句三仄尾。 三平尾句仅将仄声单音节改成平声单音节,他未造成诗句平仄失替,也未破坏双平和双仄音节两两相替原则,实属小拗。 但诗人并不喜欢三平尾句,全唐近体三仄尾占该句型10%以上,而三平尾仅占0.5%。即95%的三仄尾句未采用三平尾相承和护腰。其原因推测如下: 诗平仄交替使诗句有抑扬顿挫之感,而仄声由上去入,声调各不相同,只要不采用三连上,三连去,三连入,诗句读来仍起伏交错,不失美感。而三平声,古不分阴阳,读来自然平淡乏味。所以近代诗论称其为大忌还是符合亊实的
4.古诗句。平仄仄仄平/尝果栗皱开(杜 甫)--单仄失替句
5.古诗句。仄仄仄仄平/可望不可攀(杜 甫)--四连仄,单平,失替句
6.古诗句。平仄平平平/吾亦离殊方(杜 甫)--单仄三平尾句
7.古诗句。平仄平仄平/亡命婴祸罗(杜 甫)--单仄,单平,失替句
8.古诗句。仄仄平仄平/一胜何足论(杜 甫)--单平,失替句
4至8均为古诗句,他们在平韵近体诗出现频率极低,有的只出现在古风中,出现在近体诗中则称为出律句或病句。 韵句要求比出句严,凡失替均为古诗句。 古诗句平仄平平平虽未失替,但他一犯三平尾,二犯孤仄,属拗极之句。 古诗句仄仄平仄平全唐只有几个人爱写,以孟浩然为首,如“八月湖水平”等五句,但我查孟之近体仅此一句,其二月湖水清之清字亦可读作仄声,(则为大拗句)其它应属古风,关于仄仄平仄平句式可参看应化雨先生文,见附二
这种句式实是孤平拗救句,其对称句式平平仄平仄为孤仄拗救句,从唐至今,诗人都情有独钟,几至要喧宾夺主,故王力先生定其为特定拗句。仄仄平仄平在全唐近体诗数量极少,远低于三平尾以及平收孤平句。故将其归入古诗句。
附一:
元兢在调声三术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 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 可不慎欤!
其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雨梦按:护腰的腰指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亦言上下句的第三字同平可,同仄不可。 庾信诗: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上句的第三字为仄,而下句的第三字也是仄声,即没有护腰,这种现象不符合护腰的调声术。最好护腰,一定要小心不要写出这样的句子。 为护腰则不能同仄,则下句第三字应改为平声。晨起帐中歌为中仄仄平平,一改就成中仄平平平,为三平尾句了。这表明元竞不把三平尾视作大忌。 。。。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即“仄”)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雨梦按:相承者言上句仄声较常规多的情况,下句改用三连平承之。用三连平来相承,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方法,其道理是相同的。 。。。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雨梦按:相承者言上句仄声较常规多的情况,需三平向上承,即用三连平句相承。 (即把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平仄平)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附二: 且说近体首句入韵者后三字“仄平平”的“平仄互换”
明代杨慎《升菴诗话》(卷二)说:“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清代许印芳《律髓辑要》说:“〔八月湖水平〕起句拗调。‘北阙休上书’亦然。盛唐人有此拗法,盖三、四字平仄互换。(亦有用作中联者。)”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也称此为第四字该平而仄,拗了,则改第三字本仄而为平以救。
上述是指五言近体首句入韵者而言,而七言近体,自然也就指首句入韵者的五六平仄互换了。——针对这种所谓的拗救,应当如何对待是好呢?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是不用,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其平仄调整过来;但是如果实在调不过来,前车后辙,也可以不妨一用。
在《全唐诗》近体诗中如此这般的拗救者并不少见。如——
苏颋《经三泉路作》:“三月松作花”;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
储光羲《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落日临御沟”;
包何《赋得秤,送孟孺卿》:“愿以金秤锤”;
王昌龄《青楼怨》:“香帏风动花入楼”;
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广陵三月花正开”;
高適《送桂阳孝廉》:“桂阳年少西入秦”;
杜甫《见萤火》:“巫山秋夜萤火飞”;
罗隐《曲江感春》:“江头日暖花又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