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8 02:13 编辑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可能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所以看过的书很杂很乱,无章无法,古今中外,诗词歌赋,文史哲理,名家名著,杂家杂谈,武侠小说,科幻探索,奇谈怪论,地方风物等等,捡到什么就看什么,林林总总的说来也是有一丁点的,可自己又懒惰成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所以能记住的却是少之又少了,‘学海无涯,书海无边’,看过而又不记或记不住就成了全是白费劲;回头想想,还是在学校时所读的书印象最是深刻,字词句篇,信手便可拈来些许,可惜的是懂得此理太迟,没在学校时好好学习,不思进取,这倒真应了那句老话‘少壮不怒力,老大徒伤悲’了,呵呵。
就算年龄增长,记忆力衰退,但一直以来养成的好读书的习惯还是有些好处的,毕竟开卷有益嘛;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吧,又或许是生活中有太多的失落吧,也许还受了点‘清谈无益,伤人误己’的影响吧,偶尔想起孔子五十而好易的话来觉得有一点点的感悟,想那孔老夫子半生坎珂,一事无成,转头潜心修易,开坛讲学,大收那所谓弟子三千,自成一家,想来易经当属好书应是无疑的了,所以就回过头来再粗浅的看了一下易经。
河出图,洛出书,文王为之用,是为周易,这便是周易的由来吧;河图,其实就是五十个点点有规的排列,洛书,就是传说中洛河有神龟出,其背有图,后人谓之八卦图,而周易中的卦,爻,系,象辞,多是后人为之关联;而其中的卦爻之辞,据现代的考古研究发现是殷商以来卜占家们代代累积的卜辞应是无疑,而象辞系辞及十冀十二章的由来却是各说各话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说是文王时的,有说是老子的或孔子的,也有说是曾子墨子的,莫衷一是,我等不是学者专家就不去考究了,有个大体的印象就行了,呵呵。
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七千多年,但是所谓三皇五帝之说只停留在传说之中,而夏商以后至周易,现在虽然也有考古发现,但因其年代久远,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天灾不断,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实在不多,象形文,大篆,小篆的研究较多些,而甲骨文是近代一百年前才发现的,可以说在易经之前的都是零零星星的断代记忆,根本就没有系统性的学说存在;而易经恰好因其是卜占家们的知识累积和生存必需,反而躲过了战乱和文化的大溃灭,从而得以保全和传承,成为一个最具系统性的文化记忆;后来的各家各派都在其中挖掘其有价值的养分,比如道家,儒家,阴阳家,医家,军事家,星象家等等,可谓同出一源,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景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说易经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亦不为过。
乾为天为阳为父,坤为地为阴为母,天地化生万物,这也许是道家最早如是说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何为道,何为名,何为玄,老子的哲学来源于易经,其思想无疑是高深莫测的,这一段话在今天不论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也是难以解释其中的精妙的 ,可要是好好的读一下易经,也许可以会有一点点的意会吧。
再看看我们的盛极了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吧,儒家学说起源于孔子,至孟子更是发扬光大,而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的根源就在其五十而好易的精研结果吧;有人做过统记,易经的爻辞中有三十多个‘中’字,而孔的思想中心恰好就是‘中庸’, 中庸至德,民鲜久矣, 后世有人把中庸说成了折中之道的,这实在是缪之千里了;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孔子的‘中庸’恰好就是来源于易经中的乾坤之中,此中庸之中,说的是不偏不依,不卑不亢,不过激,不消极,法依中正,孔子在易经里的中和道家在易经里的道可谓是师出一源,各自表述了,这可比马英久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不知早了多少年代了。一笑。。。
再看看中医论著【黄帝内经】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黄帝内经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所著应是无疑的,其通篇皆充满了阴阳八卦之说,其中的药物药理,人体的脉理脉象,气血运行,以及五脏六腑与之对应的五颜六色及人体的对应关系与易经八卦的对应关系何其相似也,因为【黄帝内经】的理论依据就是来源于易经的,如果有人跟我吹牛说某某精于岐黄之术而又说其没研学过易经的,我是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相信的。
我国古代的军事论著也多是依据易经推演而来,孙子兵法及大家都知道的三十六计就很能说明了,举个耳熟能详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来说吧,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这里的‘左’的解释可能有点问题,左为尊,为阳,个人浅见应该是驻营在有利的地势为宜,单纯地说成左右反而有点成误导了--梅花山人注】, 在三十六计中,可以说全是从易经中推演出来的,而后来的军事论著难有出其右者,何也,因为皆是在其之论著上的总结提高, 所以,不学易,何以明。看过易经,恍忽从中摸到了一丁点中华文化的脉理和走向。
可惜的是后来的易经研究大都流于卜占之说了,【在这方面邵尧夫和李淳风可谓大成,李淳风和袁天罡有推背图遗世,邵尧夫有梅花诗遗世,其与刘伯温的烧饼歌并称三大预言】,这可能和国人喜爱剑走偏锋有所关系吧,儒家学说成了当官发财之道,道家哲学却成了炼丹长生之术,反而是易经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哲学却鲜有人去研究了,而现代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又只奉外来的唯物论为圭皋,把自家的传统的易经却是打入唯心论去了,这也许是易经的悲哀所在吧;当世的易经热倒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又可惜的不是卜占算命,风水地理,就是强扯上外星人、UFO云云了,真的是不堪卒读了,呵呵。
梅花山人2011年11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