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林一海:钱理群的“极度绝望”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8-7 1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理群的“极度绝望”更象是一种矫情

    近年来经常见到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通过媒体采访表示对当今中国社会很绝望,最近的一篇报道里钱理群甚至表示“一直极端绝望”,还说自己是在重复当年鲁迅的绝望。不知道是想博得同情呢还是想引起社会的共鸣,反正我看到以后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姑娘有着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美丽,即使她心口疼的时候手捂胸口紧蹙双眉甚至更显得楚楚动人,邻村的东施姑娘也想有西施姑娘那样的美,于是虽然心口不疼却也常常手捂在胸口故意蹙起双眉,以为可以博得邻里街坊们的羡慕,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

    鲁迅先生生活在八十年前的中国,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黑暗时代,绝大部分国民不识字,绝大多数女人要缠足裹成小脚,连年军阀混战,说民不聊生绝对不是修饰的词语,悲惨的事情随处随时都可以看见,绝望的人多了去了,鲁迅先生不是石头塑像,言谈也好,文章也好,有绝望之情流露出来当然不会是奇怪的事情。

    八十年后今天的中国什么样子不用多说了吧,绝大多数人肯定是不绝望的,不少人是信心满满的,还有一些甚至是趾高气扬的,完全可以说是一百多来自信度最高的时代,就象我在上篇文章里提到的,连为数不多的乞丐都已经可以用上智能手机微信讨钱呢。钱理群身为退休的北京大学教授,不算稿费等旁的收入,仅仅是退休金也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更不可能象当年鲁迅先生那样时时可以看到倒毙街头的饿殍,却说自己“一直极端绝望”,不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吗?

    更何况,当年那么黑暗腐败的时代,鲁迅先生虽有绝望的时候,但是绝对没有“一直极端的绝望”吧?钱理群又何来“重复鲁迅”一说呢?是不是觉得既然矫情了就应该耍到极致呢?

    可是,凡事总是物极必反的,就象上篇文章提到的,叶公把龙画得过于过于见功夫了,反倒成为令人捧腹的笑话了。
钱理群的极端绝望是谁的悲剧?

    前几天凤凰网发表了一篇报道《从未停歇过的钱理群,如今有了廉颇老矣之感》,说“钱理群一直是极端绝望的”,通观全文可以相信该文作者的确是反映了作为研究鲁迅先生的著名专家钱理群的真实心态,是不是颇有些意味呢?近百年来,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几乎都相信鲁迅先生生前一生战斗,犀利之笔就象当时(八十年前)极其黑暗的中国天空划过的一道道闪电,鼓舞了无数知识分子奋起争取光明,因而几乎没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是绝望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研究鲁迅几十年却“一直绝望”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认同鲁迅的精神,甚至根本就没有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有点匪夷所思——怎么?研究哪个人就得认同那个人的精神?演坏人的演员为了演好坏人这个角色,当然要细细深入地琢磨坏人,难道就得认同而成为坏人么?

    可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对钱理群有所了解的人恐怕都是认为钱理群研究鲁迅那么投入,绝对不会有不想认同鲁迅精神这样“大不敬”的意思,何况钱理群自己也是时时以弘扬鲁迅精神而自豪的呀,就象这篇报道里讲到的:钱理群表白“鲁迅是自己的精神导师”。

    引以为豪的精神导师给自己导了几十年却一直绝望,还是“一直极端绝望”,这种逻辑看起来荒唐无比,似乎大大的匪夷所思。

    其实呢,一点也不奇怪,早两千年前古人就发现了叶公好龙这样的奇观,看起来对龙喜欢地不得了,天天地到处画龙,画得栩栩如生,可惜叶公喜欢的是自己笔下的龙,也就是自己呕心沥血想象出来的东西,真龙一来就怕到绝望的程度,只好落荒而逃了。

    相比起中国成语的生动精彩来,西方文采就逊色多了,那位十多年前被西方主流媒体誉为“千年思想第一人”的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换句话说,人啊,不仅有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的问题,还有主观上,也就是精神上自我分裂的问题。

    主观与客观相分裂,也就是认识事物不到位,一般谈不上悲剧,而精神上自我分裂,就不能不说是悲剧了,而且显然偏重于个人的悲剧,也就是悲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自身,如果再往时代的局限性上推诿,那恐怕就要成为闹剧了呢。

    这个道理应该是不复杂的吧:八十年前鲁迅的时代社会黑暗是绝大多数人不想否认的,看看那时候照片上妇女裹成小脚的情景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那时候有不少的人,的确是很绝望的,自己都觉得是在苟且偷生。可是八十年过去了,当今时代比起鲁迅时代,社会变化说是天翻地覆,丝毫也不为过吧?写祥林嫂的鲁迅先生如果还在,仅仅是看到当今妇女可以不缠足,哪怕是平民女子也可以当老板,象董明珠那样的神采飞扬,他会“一直绝望”吗?

    钱理群自然会有关于自己“极端绝望”的说辞,譬如例举当今社会还有种种的弊病,还可以认为这些弊病会越来越严重而看不到解决的那一天。但是,当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显然是不绝望的吧?如果你非要看到论证一番,那不妨看看这一个多月很多国人面对印度人找茬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劲头。如果你要说那只是少数人的盲目兴奋,我也不想反驳,但是如果你想说大多数国人面对印度士兵的挑衅都是恐惧而绝望的,而不是从容自信面带微笑的,那恐怕会让国人笑不出来的吧?

    无论现在中国还有多少头疼的难题,但是钱理群如果真的是想要否认当今国人处在一百多年来最有信心的时代,那恐怕是真的要把脑子费到疼得裂开程度的。

    说到底,钱理群无非是理解不了唯物主义,面对发达国家都在对中国每年一两千公里延长的高铁等一长串项目羡慕嫉妒恨的事实,他却觉得根本不足以释怀绝望之情,是不是很可笑甚至可悲的事情呢?

    我当然知道,这些话如果让“钱粉”们知道了,定然会义愤填膺来讨伐的,因为他们自然相信钱理群关于“追求真理,关心底层,讨论大问题,做大判断”的表白,但是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可以从当今中国国力大增,连为数很少的乞丐都开始用智能手机微信讨钱了呢,而钱理群却极端绝望这样的事实判断出来,他追求的所谓真理应该距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远,因而他所谓的“关心底层”只能是莫名其妙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个“大判断”-如果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底层大众都跟钱理群一样“一直极端绝望”的话,中国社会的问题绝对不会比八十年前少,即使不说亡国了,也定然不会比印度强。

    呵呵,印度比中国差得很远是公认的,绝望的印度人多了去了,但是人家的大多数也并不绝望,人家的总理还自信二十一世纪是印度世纪呢。

    差点忘了,钱理群在表白鲁迅先生是精神导师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声称最推崇鲁迅先生的毛泽东先生也是精神导师,那是不是应该把毛泽东先生经常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精英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句话说给钱理群听一听呢?

钱理群的绝望会不会跟鲁迅一样?

    作为北京大学退休的教授,颇有知名度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绝对列于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时代的既得利益群体内不算靠后的排位,说他名利双收,也肯定不会有误,能够轻松入住月费高达两万的豪华养老院就是证明。

    那么,钱理群何以口口声声自己在重复鲁迅先生晚年的绝望,而且还是“一直在极端的绝望”呢?

    鲁迅先生也当过北京大学文学教授,奉银和稿酬加起来,收入也算可观的,日常生活也绝对在中流以上,可是也才活了五十多岁,因为那个时代实在太黑暗腐败了,糟糕的生活环境让国民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因而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虽然引起社会痛惜,却也没有什么“英年早逝”一类的说辞。鲁迅先生生前即使有绝望,那也一定是对黑暗社会状况无法改变而产生的情绪。

    可是当今中国正在处于千年以来改变最快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在过着上辈人同年龄时想不到的生活,譬如钱理群的父母能够想象老了的时候可以住进每月两万元费用的豪华养老院吗?换句话说,当今的中国的生活环境鲁迅先生恐怕也是不敢想象的,他要是还活着的话,会不会“极端的绝望”呢?

    也许,真正的问题才刚刚提出来。简单地说吧,如果今天或者说这几十年,还是到处可见裹小脚的祥林嫂和浑身虱子的阿Q,鲁迅先生要绝望到极端,当然也是不奇怪的。

    再,如果看到奉自己为精神导师的弟子靠研究自己而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因而名利双收,还能够在退休以后入住月费两万元的豪华养老院,却还说在重复自己的绝望,而且是极端的绝望,呵呵,鲁迅先生会不会真的绝望,倒还真是不好说了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