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又称文庙,是儒教之殿堂。儒学称教,争议颇大。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过历代硕学鸿儒的推崇,儒学俨然成了治世的学说,入世的宗教。儒家鼻祖孔丘的身份一抬再抬,终于成了至圣先师王而高踞于庙堂之上。 宁都的孔庙始建于宋,址在南门外延春谷,清康熙年间迁西门外蔚背岭下。孔庙是一处以大成殿为主建筑群,含有州学、学正署、训导署、魁星阁等几大部分,规模宏伟,其建造仿宫廷格式,红色的宫墙延伸三百尺,高十几尺,琉璃瓦护墙。庙外玄大石枋,题额“文庙”。进宫门的内院落,过甬道至棂星门,屏墙有翁文纲题写的“宫墙万仞”,左为“德配天地”,右为“道冠古今”木枋,棂星门为拱形的三开大门,中门上悬“万世师表”横匾,左门题额“礼门”,右门题额“义路”。棂星门后为殿前大场院,建有三座石牌坊,坊后为泮池,池中建有石拱桥。过桥登四级台阶,左右两边为廊坊,中间为过道,两侧置石狮。过道尽头又有一大庭院,青石铺地,四周花台种植奇花异树。大成殿坐西向东,为重檐斗拱式建筑,四根楹柱,盘旋浮雕金龙,金碧辉煌。翘檐外伸逾丈,系有风铃,声可闻数里。左右两庑祀孔门贤士,上端为钟鼓楼,殿后右上角为魁星阁。庙左边,为忠义祠、明伦堂,右边为学正署、尊经阁。 大成殿主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配祀有夏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以及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宰我)、卜商(子夏)、端木赐(子贡)、公冶长(子张)、冉求(子有)、仲由(子路)等十哲(也有人认为十哲为闵子骞、冉有、冉伯牛、仲弓、宰我、季路、子夏、子贡、公冶长和冉求)。 儒学关乎仕途,踏进这重门,很可能将来会踏进金銮殿,像状元郑獬、谢元龙,探花董越那样。孔庙因此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读书人尊孔,普通人也尊孔、迷孔,一张沾有墨汁的纸,也会认为附带了灵气,不敢撕破,不敢落到污秽的地方。“敬惜字纸”,成为大人对小孩的一项教育内容。过去宁都客家人的中厅上首,大抵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里的“师”指的是儒业之师,其份量可掂。 孔庙四乡皆有,只不过规模比州城的小些。格外受到至圣先师垂青的宁都,文人辈出,犹如雨后春笋。一百三十二名进士、四百四十二名举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他们的光芒,时刻照耀着后学者的道路。 让人万分遗憾的是,巍峨的孔庙在文革中受到极大摧残,大部分建筑被机关占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拆建中,孔庙终于荡然无存,孔庙的千年历史画上了句号。值得欣慰的是,儒学虽经“五·四”运动以来的一再贬落,它的根本却不曾动摇。近年来,颂经声传到了遥远的西方。 是啊,有了童稚的“人之初,性本善”,有了峨冠大服的儒礼,再有座能熏陶人们心灵的文庙就更好了——虽然人们总是说心灵拥有,但辽远的空中,能飘来实实在在的悠扬的风铃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