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修辞手法。
========================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景物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举例来说明:
1、比喻
-----------------------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
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2、拟人
------------------------
拟人就是把没有知觉没有思想情感的物类,当作有感情有知觉的人类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把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可以寄托人的情感,是情感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把事物写得活泼生动。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其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中,“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又如,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3、借代
------------------------------
在修辞学上,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
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中,“丝竹”代音乐。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以“死骨”(尸体)借代穷人。
4、对偶
---------------------------------
《修辞学》指出:“对偶是指上下两个句子在句式上的相同,两句中处于对应位置的两个语句在结构上的相同、在词性上相同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其审美效果就是扩展诗歌的时空,形成无比宽广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属于工对。而后面两句中,“欲穷”“更上”的意思联贯而下,表面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
当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止这些,这在我写的《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初稿)》中解析了二十多种,以后逐步发在博客,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