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律古风,是指字数及平仄合律但对仗不合律的,如果字数和对仗合律但平仄不合律的,称古风式律诗(即拗律)。"有人咬文嚼字硬要把这两种分得一清二楚。我说不必做这种无头脑的书虫以显渊博。分类者也常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有时不见得两者都登场。像王力古代汉语1442页1453页,只说入律古风,而且与“是指字数及平仄合律但对仗不合律的”也很不一致,只有句数不定的说法,没有字数的叙述。根本没有古风式律诗介绍。此书甚至特拗、大拗的字样也没有。可见咬文嚼字者指责别人有些太做作了,难道读王力古代汉语者就没有资格谈诗?不读这些书的人就不配谈诗?只有他们这些死( ̄~ ̄)嚼几句诗文的人才可谈诗?两种诗实际一回事,抓关键,含古风因素。专家们故弄玄虚,大而小,小而更小,直到蜗牛角里做道场。难道大家都要像书虫们食古不化的博览五车?说老实话,我不愿把生命消耗在这种无价值的阅读中。古风式的律诗也很明显的把大拗句排除在正格格律外,它属于古风式。因此其实真的不存在争论,也不必争论,并没有谁否认有大拗的格律诗不是格律诗,只是大拗是山寨格律诗。如此而已。要固执它是正统格律的,尽可以带着花岗岩脑袋跳舞吧。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平仄平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平仄平仄平。
行到水穷处,仄仄仄平仄。
坐看云起时。仄平平仄平。
偶然值林叟,仄平仄平仄。
谈笑无还期。平仄平平平。 这是一首典型的拗律诗,格律诗中的四种基本句式它居然没有一句: 它由一个三平尾、一个三仄尾、四个大拗(四种类型)、两个小拗句组成。没有特拗句(值得说明的是唐朝特拗句虽多。却是一种自燃(自然)现象的大拗句,真正成为一种“特”字号却最先是江西派的诗人创立的,被称为特拗句,以后诗界就认可了。) 第一联是下句救,用大拗救大拗。第四联有人也认为是下句救,用三平尾救大拗。第二联不知是用大拗救三仄尾,还是平声押韵大拗句本身不救。两个小拗句是下句救上句,下句既救孤平,又救上句(或叫夹平句)第三字仄,因此又称作双救。 它属于入律古风(叫它古风式律诗也可)。 说它古风,因为四个大拗句从格律诗角度看皆为出律,从古风看是正常句子。 从格律看,格律最大的标志--相粘做得不错,四个律句相间没问题。每联的第一个节奏的平仄相对没问题,第二个节奏是大拗出现的问题,非大拗句没有随风倒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