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三平收三仄收) 5、④.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只有一个仄,这种孤仄可救可不救。但今人的《云翔词谱》认为,就像仄韵体长期被排斥在格律诗门槛以外一样,“孤仄”、“三仄尾”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这是格律理论的局限,认知的缺失! 若救的话则三拗一救。即三为平便把一改为仄,成“仄平平仄平”,若按孤平模式分析,两平夹一仄也为孤仄,那么这种三拗一救岂不是做无用功? 例 王维《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风扇微和》崔立之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高低惠风入。远近芳气新。 靡靡才偃草。泠泠不动尘。温和乍扇物。煦妪偏感人。 去出桂林漫。来过蕙圃频。晨辉正澹荡。披拂长相亲。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其中第二句为平平平仄平。此诗有6个大拗句,大拗句用得太多了。 4. 135不论与拗救的研究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135不论的意义在于有了这一条,格律诗就不是僵死的,而是灵活可变通的,它使带着枷镣跳舞时,枷镣不致过紧而束缚了手脚的自由。该口诀为何人所创亦不得而知,张海鸥主编的《诗词写作教程》中“这说法不知始于何时何人。王力《汉语诗律学》说元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后面有这句话(查该书《四库全书》本无此语,不知王力先生所据何本)。从唐宋人所作格律诗看,单章节的平仄的确灵活多变,可证唐宋人是承认这个规律的。由于简明易记,所以很有影响。但由于‘一三五不论’的说法不能应用于一切句式,即在某些句式中不适用,所以也一直有人批评这个说法‘害人’”。 或说这个说法早见于明真空《检篇韵贯珠集》(简称《贯珠集》,成书于1489—1498年)中的《类聚杂法歌诀第八》。他说:“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与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两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切韵》后面载有这个口诀,有的学者认为《切韵指南》是元代作品。明弘治本无此口诀此口诀,康熙本收入了这个口诀。王力《古代汉语》说:“这两句口诀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但也会引起一些误会,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一般的说法是一真正不论,三看情况,五必论。实际情况如何呢? 七言的“一”可以不论,这是公认的,但是如果引入“夹平”“孤仄”,则“一”一点也不自由了,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就是夹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就是孤仄,于是“夹平”“孤仄”论者利用远程理论,放松对“一”的限制,也承认“一”不论,但这种人为的做法难于服众。 再看“三”,即五言中的一。用五言来论述,便是看五言中3不变而1变的情况。有四种句式: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前三种都有连平,按孤仄论则有平仄平平仄。最后一种仄平仄仄平为孤平,孤平为大忌,需用3救,成仄平平仄平。按我论述,孤平为少数人的恶作剧,其实它就只是一般的小拗而已,哪里需要去救。由此孤仄论者夹平论者统统靠边。这样,七言中一三是真正的不论,五言中一是真正的不论。 最后再看七言的五,五言的三。即五言中研究1不变而3变的情况: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夹平论有仄仄仄平仄,孤仄论有平平平仄平,一般论者对这两种句式采取可救可不救的态度。若把夹平论孤仄论当谬论,则它们只是一般可救可不救的拗句而已。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是三仄尾、三平尾。三平尾大家一般承认为忌,三仄尾则说法不一。我的研究证明三仄尾、三平尾都为忌,因此七言的五,五言的三,在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中为忌要论,其他情况可以不论。 由此我得出“一、三、五不论”,除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要论,其他都是真正可以不论的。说明古人总结的“一、三、五不论”基本正确。本来这个口诀很不错,孤平论出才使它陷入混乱中,王力们于是对一、三、五不论提出各种质疑,因此孤平论是罪魁祸首。 小拗是一三五没按基本句式平仄要求,小拗有的根本不必理会,有的可救可不救,只有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为忌。孤平、孤仄、夹平论都是不合事实的,因此,除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为病,其他的小拗都是常态句,在格律诗的正格范围内。 拗者,不顺也,连平连仄则顺,无连平则不顺,此说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如此,随着双音节词的普及,四声随意搭配都已经不感到不顺了,就连最不顺的数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今天通过最后一字读本声调,前面皆读近似阳平声的变读方法,也很顺畅了。所以小拗完全可以不救,诗界有一种说法是“遇拗必救”,是毫无道理的。 有人说五言的三不能不论,而且极为重要,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不但③为三平尾三仄尾,就是②④的两平夹一仄或两仄夹一平,也显得一脚悬空。而且就是大拗的下句救,关键也落实在3上,因此有同时救孤平、救小拗、救大拗,则称作“一平三救”,又有所谓“一平救五仄”的拗救。特拗句你得借助3,就是前面谈到的救孤平,你也不得不借助于3。因此有人总结说3是诗句的要害、关键,它万能,它神通广大,谁还敢说3不论?这种说法没注意我们说的“一三五不论”指的是平仄常态,不是指一三五在诗句中发挥的作用。用一三五不论,正是为了它们在二四六分明的枷锁空隙中去发挥作用。根据远程理论,越靠近句尾的奇数字越起作用,所以五言的三显得神奇。另外下句救其实根本救不了什么,那是某些专家的浮夸神化,把五言的三在下句救中夸得简直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神通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