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8-21
威望521
金钱7450
贡献6693
金牌会员
 
威望- 521 点
贡献- 6693 次
金钱- 7450 枚
|
三羊转帖: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三讲》
三羊转载按:
大人物,说大话。大话错了,错误的蔓延度就大!
小人物,说小话。小话错了,错误的蔓延度则小!
王步高教授解读的【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是错误!
王步高教授解读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篡改!
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三讲》
第三讲 平仄、律句、准律句、粘对
同学们,我们今天讲诗词格律与写作的第三讲,讲平仄、律句、准律句、粘对。
【PPT】
平仄、律句
准律句、粘对
首先我们讲讲平仄。所谓平仄,
【PPT】
1、平仄
《南史·庾肩吾传》“齐永明中,王融、 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
《陆厥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庾肩吾传》当中,齐永明中,王融、 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上一课我们讲了辨别入声的时候,注意,入声是出现得很早。《诗经》里就有押入声韵的。但是诗人们有意识地把四声引入诗歌创作是在齐永明中。就是宋齐梁陈的齐,或者在史书中也称南齐,因为北方也有北齐。这个南齐的都城就在我们南京,当时的皇宫就在我们东大的四牌楼校区。
《陆厥传》当中,时盛为文章,吴兴的沈约,陈郡的谢朓,琅琊的王融,以气类相推。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个永明体的诗歌是诗歌格律化的开始。把平上去入四声引到诗歌创作里来。
【PPT】
《南齐书·陆厥传》引沈约语:
“大旨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南齐书·陆厥传》引沈约的话:“大旨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关于对沈约的浮声和切响,解释有不一样的。要制韵就分平上去入,要求和就只分平仄。大家注意,尽管汉字有四声的变化,在诗歌创作里却不是分四声,而重点分平仄。就是分两类,又加以一个合并。就是平声还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这样呢,诗歌里面分平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PPT】
沈约的所谓“浮声”“切响”是对四声的归类。
浮声:指平、上、去声;
切响:指入声;
沈约提到的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浮声和切响是对四声的另一种归类。浮声指平、上、去,切响指入声。同学们注意,但对这两点,解释有不同的。有的认为浮声就是平,切响就是上去入。这样呢,浮声和切响就完全和平仄相等同了。也有种解释,就是我这里PPT上做的——浮声指平、上、去,而切响是指入声。这一点,后来讲到词的押韵的时候正是这样。词的韵部分十九部。其中平上去分十四部,单独入声分五部。这就是按照浮声、切响的这种分法。当然,这种浮声、切响就是按照我PPT上出现的解释。
另外当时指出四声和八病。这八病就是这里。所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等。
【PPT】
平头:
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上尾:
上句第五字与下句第五字同声调。但押韵者除外。
蜂腰:
是指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调;
鹤膝:
指上一联与下一联首句的末字同声调;
所谓平头,是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当然这是指五言诗。就是两句诗当中的第一、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同声调。
上尾是上句第五字与下句第五字同声调。两个五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相同。但押韵的除外。押韵的是同声调很正常的。
蜂腰是指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调。二四两个字是一般情况下往往不能同声调的。[按:“四”应改为“五”]
鹤膝是指上一联与下一联首句的末字同声调。上一联就是两句。就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最末一个字同声调。这也是后来都是常有的。就像五言律诗中的第一联和第二联的第一个字,(即第三句)的最末一个字,这种同声调是常有的。所以鹤膝这种做法[按:应是“提法”、“说法”]在格律诗里不成立。
【PPT】
大韵:
是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
小韵:
指除韵外,一联中有相犯同音者
旁纽:
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
正纽: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
大韵是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小韵是指除韵之外,一联中有相犯同音者。旁纽和正纽等等。这就是所谓八病。对八病的解释有的更详细,有的说得更繁琐一些。我取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大家知道这么一回事就行了。因为现在写格律诗并不考虑这八病。
现在我们讲平仄。
【PPT】
平仄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节在诗句中有规则地交替或重复时,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平和仄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节在诗句中有规则地交替或重复时,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就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就富有韵律感。
平和仄的对立,我们讲格律诗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平仄、押韵。如果到了律诗的部分,还加上一个对仗。我们整个讲音韵格律最主要的就是这三点。押韵、平仄和对仗。这是最基本的。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的部分。这是三个基础的部分。如果不押韵,你写的诗都不押韵了,严格讲你写的也就不是诗了。你写的不讲平仄了,你就写的不是格律诗了。你写的诗不是对仗了,那么你写律诗就不行了。所以这是三个最基本的部分。至于其他的部分,往往多半都是锦上添花的部分。
下面我们讲律句。
【PPT】
几种基本的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律句中基本的句型就这四个。很简单,就这四个基本句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分别用1、2、3、4来代表它。前两句是一联,后两句又是一联,组成不同的形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注意,有这么一句话要强调一下。王力先生指出,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
【PPT】
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其不同声调
即上去入不同
尽管它强调的只分平仄,但第二字与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不同声调。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仄声是上声、去声和入声都可以,但是第二个字和第五个字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中要尽可能用不同的仄声,你不能都用去声,也不能都用上声,也不能都用入声。这两个字在仄声里应该分别上去入。
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其不同声调,即上去入不同。
【PPT】
2、几种基本的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基本句型很简单。仄仄前面就加平平,平平前面就加仄仄。所以只要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不要记。它在是平平前面就加仄仄,仄仄前面就加平平。就自动变成七言的基本律句。
这就叫四个基本律句。就这四个,变来变去。在律绝中只有这四个基本句型。其他都是它变化而来的。
王力先生总结两句话: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或者是相反的。
【PPT】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相反的)。
另外,王力先生引入了一个叫准律句的概念。
【PPT】
两种准律句: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准律句就相当于律句。它本身严格讲是律句的一种变体,是律句的一种拗救。拗救,我们下一节课要讲到拗救。
大家注意,这两种准律句是由另外一种律句变化而来。就是由“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变化而来。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个字交替位置,就出现了这种“平平仄平仄”。七言前面再加“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它相当于“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
所以可以看成四个律句,也可以看成五个律句。这第五种实际上是第三种变化而来。
为什么也把它看成准律句呢?因为在格律诗里第七句多半用这种句型。它用这种句型的频率超过了正格。所以它应该看成是一种准律句。用这个词,我是赞成的。
大家看,准律句里面运用的例子。
【PPT】
准律句运用的例子:[按:在PPT中此行采用直行。下同]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这是杜甫的一首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两句用红色拉出来的地方,都是用的“平平仄平仄”的句型。大家注意,这两句用到的地方,都是在第三句和第七句。尤其是第七句出现的频率极高。它比正格的出现的频率还高。所以不得不考虑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PPT】
准律句运用的例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你看,这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里的第七句“仍怜故乡水”,这里也是用到“平平仄平仄”。
像这样的准律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PPT】
准律句运用的例子:
1、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第七句)
2、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
3、张说《蜀道后期》:秋风不相待
4、张九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
5、司空曙《寒塘》:乡心正无限
6、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无为在歧路
像《在狱咏蝉》当中,“无人信高洁”,这里也是平平仄平仄。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这也是第三句。张说的《蜀道后期》,“秋风不相待”;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司空曙的“乡心正无限”,王勃的“无为在歧路”,
【PPT】
准律句运用的例子:
1、李商隐《无题》:直道相思了无益
2、杜荀鹤《贫女》:若恨年年圧针线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4、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5、毛泽东《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
6、毛泽东《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
李商隐的“直道相思了无益”,“了无”,这里后面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杜荀鹤的“若恨年年圧针线”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七言的,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毛主席的两首都是这样。
准律句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所以呢也看做一种律句。
下面我们讲粘对。
对好办,粘稍微复杂一点。
【PPT】
粘 对
对:即平对仄,仄对平
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如果要说今天教学的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前面的辨别入声字,对于家在南方的同学,这一点有优势;另外一个要讲粘对,粘对这个难点要比入声这个难点容易些。
所谓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王力先生前面讲到,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在对句中平仄是相反的,或者是对立的。
【PPT】
五言绝句的对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的对,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你注意到,这两组(联)在五言律句中正好都是一一相对应。
【PPT】
七言绝句的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是相对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也是相对的。这是对。对的问题比较好办。对呢,在古(格律)诗当中也很少错。因为到唐代的时候,讲究平仄从齐武帝永明年间开始,人们分平仄,到唐代已经有一百几十年了。这个时候,到唐代人平仄很少搞错。个别地方违反的,常常是允许通融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变化。
同学们不要造成一个误解:律句是严格按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不是。你把《唐诗三百首》拿出来,很多五言绝句根本不符合这个平仄。一种是古绝,还有一种是属于律绝,但是有了一些变化。它实际上写的时候比这个要宽松得多。
就拿古七言来说,人们有一句口头禅,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然这句话是有局限性的。王力先生也指出,在五[按:应是“七”]言律诗中一三五不论,五言绝句就是一三不论了,五不能不论。五是最后一字了,你不论连押韵都押不起来了。对不对?怎么能不论呢?一三不论的时候,个别情况下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这里呢,如果加以某些限定的话,这两句话还是有益的。
下面讲到粘。
【PPT】
粘 对
律诗有“黏对”的讲究。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平起,则下联出句是另一平起;上联对句是仄起型,则下联出句是另一仄起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黏联起来。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平起,则下联出句是另一平起;上联对句是仄起型,则下联出句也应该是另一仄起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看起来讲得很复杂,实际上极简单。
【PPT】
粘 :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为什么必须相粘呢?如果不粘的话,它就会单调,就重复了。刚才我们讲了四个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联就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你不要求粘,就会出现这里的屏幕上的这种情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两句颠倒重复它现在要求粘是什么意思呢?上联的对句,对句就是第二句,出句是上一句,对句是下一句。下一句的第二字用平,下联的出句第二个字也必须平。像我们刚才说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第二个字就自然与上一联粘了。如果不粘就会出现重复,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
【PPT】
粘 :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同学们,我们可以把一个陈代诗人的一首诗,我做到那个课件上了,刚好今天早上忘了把它改到桌面的这个课件上来,那个当中就是一首诗,很典型,八句诗,全部都是两种情况,就是失粘,严重的失粘。唐代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严重失粘,就是两个句型一直到底,都是这两种句型,而不是四个句型。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但是个别的失粘还是会有的。
【PPT】
五言律诗的粘: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的所谓粘,大家看好,我这里用不同颜色来表示。大家注意,一种诗最后一个字是肯定定了的。因为它要押韵的部分。前面四个字都有可能变化。最不可能变化的是第二个字。第二个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记住我这句话:在任何情况下第二个字的平仄永远不能变。第四个字还有可能变。比如刚才我们讲到的准律句。准律句当中本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变成“平平仄平仄”,三四个字的位置就颠倒了,第四个字的位置也换了,也变了,变成“平平仄平仄”。
前面不是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吗?二四是一定要分明的,但四在偶尔情况下也会变。唯一绝对不能变的,除了第五个字之外只有第二个字。第二个字绝对不会变。所以你看,我们就看第二个字。
所以所谓粘呢,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二字平仄相同,第四句跟第五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你看都是红颜色。第六句跟第七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这样一粘,你很容易就看出。除非它是乱套的,它根本不是用的律句。只要用的律句,你根据第二个字就能把它的句型基本确定。注意,这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是这样。
这是粘。所谓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这个比较好办。
【PPT】
粘 对:
粘对的作用:使声调多样化;
在诗句均为律句的前提下,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平仄又雷同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
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粘对的作用就是使声调多样化。在诗句均为律句的前提下,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PPT】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我们看几首古人的诗。你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注意看颜色字。第二句第二字是“闻”,平声。第三句第二个字也是绿颜色,也是平。第四句第二字是“日”,是仄。严格讲它是入声字了,是仄。“江静潮初落”,“静”是去声,也是仄。所以用的是红颜色。第六句第二字“昏”和明朝的“朝”,都是平声。都用绿颜色。
看好!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也是这样。
【PPT】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舟绿水前”的“舟”跟“潮平两岸阔”的“潮”[按:应是“平”],我们只看第二个字,不看其他的字,一看它就粘了。“风正一帆悬”的“正”,跟“海日生残夜”的“日”,这两个都是仄声,相粘。“江春入旧年”和“乡书何处达”(第二个字)两个都是平声。相粘。
古人基本都是自觉这样粘的。失粘的情况很少见。
【PPT】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像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初日的“日”,跟曲径的“径”,这两个都是仄声。“禅房花木深”的“房”,和“山光悦鸟性”的“光”,都是平声。“潭影”跟“万籁”这两个都是仄声,也都是相粘的。
【PPT】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鼓”跟“里”,“边”跟“场”,“畔”跟“小”还是粘的。
【PPT】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夜”跟“雁”,“山”跟“城”,“苑”跟“见”,都是相同的,都是粘的。
【PPT】
高适: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的《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马”跟“峡”,“阳”跟“枫”,“帝”跟“代”都还是粘的。
【PPT】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蜀相》,这个看得更清楚。“官”跟“阶”,“叶”跟“顾”,“朝”跟“师”都是相粘的。
【PPT】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再看第二个字,这里的“清”跟“边”,“尽”跟“里”,“年”跟“难”都是相粘的。
【PPT】
不合符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黏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黏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黏的例子,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黏。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不合符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候,格律未严,黏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黏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黏的例子,例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黏。至于对的规则,因为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所以我们呢,实际上你按照这个谱,律诗的谱、平仄的谱子去写诗,实际上不存在一个失粘、失对的问题。
失粘的就举几个例子:
【PPT】
失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像王维的《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国”是入声字,“征蓬出汉塞”,“蓬”是平声,这里就失粘。这里就失粘。懂了吗?看得出,第二个字平仄不同,就是失粘。
【PPT】
失粘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这里“蒸藜炊黍饷东菑”,“藜”是平声字,“漠漠水田飞白鹭”,这里“漠”是入声,北方的同学要注意了,这个入声很重要。如果你辨别不出入声来,你平仄也就辨别不出来了。就要注意,其他的没有问题。
【PPT】
失粘
王维:酬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王维的《酬郭给事》,这里“夕奉天书拜琐闱”,“奉”是平声,后面“强欲从君无那老”,“欲”是入声字。
【PPT】
失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就是前面提到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流”跟下面的“望”应该是同平仄,这里一个是仄声,一个是平声。刘长卿的这个也是。
【PPT】
失粘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PPT】
失粘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在PPT中用直行显示]
二月黄鹂飞上林,
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
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
宵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
羞将白发对华簪。
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这里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失粘。上面“春城”的“城”是平声,“长乐”的“乐“是入声。就失粘。
不但是律诗当中有失粘的,绝句也有失粘的。例如:
【PPT】
失粘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像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第二句第二个字是“闻”,下一句是“景”,就失粘。这还是名篇。
【PPT】
失粘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的《杂诗》也是。“应知故乡事”的“知”是平声,“来日绮窗前”的“日”是入声,也是失粘的。
【PPT】
失粘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春晓》,这是大家太熟悉不过的了。你们大概会说话之后,刚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教给你们的第一首诗,不是“春眠不觉晓”就是“床前明月光”,对不对?实上这两首诗平仄上都有问题。这里的“处处闻啼鸟”,“处”是去声,“夜来风雨声”的“来”是平声,也是失粘的。孟浩然还比王维大十一二岁。王维都经常诗当中有失粘的。证明王维、孟浩然那个时代这种失粘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甚至到杜甫时,杜甫又比王维小十一岁。王维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712年,又小十一岁。而且杜甫写《咏怀古迹五首》的时候是在夔州时期,是到了他的晚年。证明到那个时候,偶尔还是会出现失粘的情况。但是我们前面讲到,到宋朝的时候,就再也没有这种事情了。
失粘、失对如果有,那是不入流的作家,那些人甚至作家都算不上。写的打油诗、打水诗之类的,那些可能失粘。而我们现在举的这些都是属于名家,而且有些是名篇。
【PPT】
失粘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像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第二句第二个字是“步”,第三句“空山”的“山”是平声,“步”是去声,失粘。
【PPT】
失粘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千古绝唱。唐代的绝句好过这首的几乎没有了。但是,第一它不是押的平声韵,全是押的入声韵:灭、雪、绝。都是入声。另一个,它这里也有失粘的情况。第二句“万径人踪灭”,“径”是去声。“孤舟蓑笠翁”,“舟”是平声,也失粘。
【PPT】
失粘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还有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是写的很不错的。起承转合层次非常清楚。第二句第二个字是“师”,第三句第二个字是“在”,一个是平声,一个是仄声,也失粘。
【PPT】
失粘
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的《长干行》也是。“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住”是去声。“停船暂借问”,“船”是平声,这里也失粘。
【PPT】
失粘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渭城曲》,这更是千古绝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舍”和“君”平仄不相同,也失粘。
【PPT】
失粘
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的赠别诗,第二句“蔻”是去声,第三句第二字是“风”,是平声,也失粘。
看来在唐代失粘的情况还较常见。到宋代基本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是不允许失粘的。
【PPT】
失对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
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
【PPT】
失对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
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
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PPT】
失对
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杜甫诗中也有个别失对的。这里举了他一个《寄赠王十将军承俊》,这里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叫失对。除了第一个字,“将军”的“将”,“军”对 “悬”,“胆”对“两”,“气”对“角”,“雄”对“弓”,平仄完全相同。第一二句,这是一个失对。
再一个也是杜甫的。
【PPT】
失对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出”字未用蓝色显示]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他这是一种特殊的写法。“白帝城”在个字重复。它怎么会平仄相对呢?怎么对得起来呢?绝对对不起来。对不对?
失对的例子还不少。
【PPT】
失对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
两地共秋夕,相望共星河。(韦应物)[按:前一“共”字应为“俱”字]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韦应物)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杜甫)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刘禹锡)
像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也是很有名的句子。后面我们又列举了好多个。都是这种失对的。有好多还是较有名的句子。而且王维、韦应物、杜甫、刘禹锡都是名家,而且是大名家。杜甫是诗圣。也仍然有这种失对的例子。
【PPT】
失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空山新雨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前一“惜”字未用蓝色显示]
杜审言“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里也有失对的。李白的,我们刚才说到“床前明月光”,他这里就有失对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头”跟“头”,怎么能同字相对呢?这个平仄肯定相同嘛,对不对?他这个对肯定不行了。这里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也失对。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也失对。杜秋娘的《金缕衣》是《唐诗三百首》里最后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它这个“劝君”两个字重复了,自然对不起来了。肯定对不起来了。
好,今天关于平仄、粘对、律句、准律句这几个部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东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摄制 2013年4月
录自http://open.163.com/movie/2014/1/J/N/M9IJH8P3G_M9IJT0CJN.html
【说明】
本材料邓旺林校对、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