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5|回复: 72

【转帖】孤平的由来与发展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7-17 05:5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清朝时候,有一个人叫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
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
在康熙年间,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
有一次,康熙与诸位大臣闲聊律诗
故意为难王士祯
康熙问:殿试时律诗作品,若两个格律水平一致以何取状元?
王士祯答:看五音与韵尾结合
康熙继续开玩笑:或依旧一致呢?王答:看主音运用
康熙不放过满清第一诗人,继续道:还是一致怎么办?王答:看音律与内容的结合。
康熙继续道:若依旧一致?
王答:看“孤平”!
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孤平二字!

解放后,各家开始对“孤平”进行讨论,以时间顺序排列:
1、王力《诗词格律》(1977年12月第2版P28)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正式提出“除一平论“派。

2、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
列举五、七言律调句式表,七言首字皆不论。
举孤平例同王力,并正式提出 “两仄夹一平论”派

3、江建名、何毓玲《韵文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P114-P115)
孤平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两仄夹一平(“仄平仄”),一种是B类律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字外,其余的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孤平)。……对于孤平……我们有以下认识:在律句的三字脚中,应绝对避忌“仄平仄”这样的孤平三字脚;至于在头节或顶节出现了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声,应当是允许的。例如,“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就不应算是犯孤平的句子。对于第二种含义的孤平句子,则应力求避忌,否则,必须予以拗救。

4、潘佛章《诗词读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增订版P106)
所谓“孤平”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除押韵的平声字外,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二就是
指“仄平仄”的形式,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句中的君字和杯字都属孤平。所以在“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的第一平声字和第五平声字均不能改用仄声字。

5、许威汉、金甲《简明诗律》(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P48)
所谓“孤平”,是平脚字的句子中,五言的第二字和七言的第四字的平声字不能孤零零地存在于两个仄声字之间(即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以致音乐性减弱或受破坏。

6、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四卷)》(东方初版中心1999年5月第1版P223-P224)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其余句式:五言“平平平仄仄”与“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不易犯“孤平”之病,仍需保持两个连续的平声;五言“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属仄声占优句式,不避孤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可能出现孤平,只会出现孤仄,律诗不避孤仄。

7、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P23)
所谓“孤平”,即凡是平收句型的律句(仄仄仄平平除外,因诗律规定本应如此),除韵脚之外,全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是诗律的大病。

8、涂宗涛《诗词曲答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28)
关于近体诗的“孤平”问题,除平收句型“——||—”、“||——||—”不能犯“孤平”之外(出现“孤平”必须“拗救”),仄收句型“||———||”,同样不能“三、五同仄”,即作“+||—|||”,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七言律句首字可平仄不拘。

9、王力《诗词格律十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2版)
P93:(举“平平仄仄平”且称“惟独”,并推及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P107:(同前定义)
P108:我们应该把变格和例外分别开来。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形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10、王力《诗词格律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2版P22)
“孤平”诗歌旧术语,指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这个术语容易误解。以为别的句型也有孤平(如五言“仄仄仄平平”)。这里沿用旧术语,只是为了证明这种格律是传统的。科举时代,试帖诗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

回到王士祯的故事,不难发现他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1、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后来,回到其在北京开的学馆(教授律诗),王士祯被学生问道:先生,我们是不是也要论“孤平”呢?
王回答:“等你们殿试时再说吧,你以为你们全是状元吗?”
而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也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理论中。

资料来源:贝贝佳《各家对于“孤平”的若干说法》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7-17 05: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不好听,这种理论为李杜所不齿。
当然孔夫子3000多岁太老了,听不懂“孤”,只知有“寡”,不懂平(仄),只知雅(颂)。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7-17 06: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拜谒南宋,那小朝廷太可爱了;人们遵从康熙,那鞑子太聪明了。

点评

寸草先生大视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07:01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7:0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7-17 06:01
人们拜谒南宋,那小朝廷太可爱了;人们遵从康熙,那鞑子太聪明了。

寸草先生大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7 07: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平一说,虽出自清人之口,但唐诗的确是避仄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的。要么平平仄仄平,要么仄平平仄平。

点评

金版所说其是。要理解诗律,就不能脱离唐宋律诗的实际。后人的理论,是在对前人作品的总结中得出的。问好金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07: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07: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的科举试律诗,不可能出现,三平、三仄、孤平、特拗、大拗句。也不会出现像唐朝的首句押韵的格式,也像不会出现唐朝的折腰体。因为,科举的严格限定格律诗的律句声调谱。超出以下6种格式的,一律按照【出律】论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17 07: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7-17 07:35
孤平一说,虽出自清人之口,但唐诗的确是避仄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的。要么平平仄仄平,要么仄平平仄平。
...

金版所说其是。要理解诗律,就不能脱离唐宋律诗的实际。后人的理论,是在对前人作品的总结中得出的。问好金版。

点评

科举试律诗,为何不忌【孤平】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0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08: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7-17 07:52
金版所说其是。要理解诗律,就不能脱离唐宋律诗的实际。后人的理论,是在对前人作品的总结中得出的。问好 ...

科举试律诗,为何不忌【孤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09: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格律十讲】一书,于1962年发表,己提出孤平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0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王士祯的故事,不难发现他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1、七言律句;//

纯属胡编。见下
王士稹在《律诗定体》中指出:
“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
(雨梦注:双句,即偶句也,二四应平仄指二为平,四为仄的句式,即平平仄仄平,其第一字不能用仄声,若令单则当今所谓孤平句。)

]第一字必用平是指的七言律句吗?

点评

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王渔洋的家人弟子逃命王渔洋的伪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0: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0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根本就不懂启功的孤平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09:53
回到王士祯的故事,不难发现他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1、七言律句;//

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王渔洋的家人弟子逃命王渔洋的伪作!

点评

论语亦为孔子弟子的伪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2: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7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段:
回到王士祯的故事,不难发现他讲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条件:
1、七言律句;
2、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3、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4、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5、在韵句中
6、在挑无可挑,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下
后来,回到其在北京开的学馆(教授律诗),王士祯被学生问道:先生,我们是不是也要论“孤平”呢?
王回答:“等你们殿试时再说吧,你以为你们全是状元吗?”
而王士祯提出孤平后,清朝也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理论中。

-----这段像戏说,不像在谈理论。难道只有状元才注意不犯孤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2: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0:23
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王渔洋的家人弟子逃命王渔洋的伪作!

论语亦为孔子弟子的伪作

点评

蒋寅《清代诗歌声律学著作举》 诗歌声律之学,自古为诗法之一端。降至清代,因古音学之兴而为专门之学,尤以古诗声调学说为盛,撰为谱录,研讨日精。予自十多年前始辑考清代诗学著作,即留意有关声律学之专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12:39
论语亦为孔子弟子的伪作


蒋寅《清代诗歌声律学著作举》

    诗歌声律之学,自古为诗法之一端。降至清代,因古音学之兴而为专门之学,尤以古诗声调学说为盛,撰为谱录,研讨日精。予自十多年前始辑考清代诗学著作,即留意有关声律学之专书,四处访求,先后获见廿一种,逐一阅读,并参照古今著录、时贤考证,仿《四库提要》体例,记载卷数、版本,考证作者事迹及诗话写作年月,评述其观点内容,摘引前人评论,并就管见所及摘其疏误,撰为提要。客岁春夏之际,疫疠肆行,蛰居不出,发旧稿增删改订,辑为一编,以飨读者,聊为治清代诗学之一助。吴绍《声调谱说》一种,已抄入《清代徽人诗话经眼录》,刊于《徽学》第!卷, 此不入。甲申秋日蒋寅识。


【声韵丛说一卷】

毛先舒撰,台湾广文书局%&(%年古今诗话丛编影印本。无序跋。毛先舒(%*!".%*//),字稚黄,更名 ,字驰黄,号蕊云。浙江钱塘人。明末诸生,入清弃举业。陈子龙弟子,通经学、小学,名列西泠十子,又与毛奇龄、毛际可并称为“浙中三毛”。有《东苑诗文抄》、《思古堂集》、《毛稚黄十二种书》等,后人汇刊为《毛古庵先生全集》。此书为治音韵学之札记,多论古代诗歌中音韵问题。清初讨论古诗音韵之风颇盛,顾炎武、李因笃、王士其尤著者也。此书以治古音学之余绪,考论古今字音及押韵之变异,如谓古诗歌以虚字收句者用韵俱在虚字上一字,其虚字则为余声;先秦六麻一韵皆读入鱼虞歌三韵;古韵断自六朝,唐韵断自李唐,当以孙《唐韵》为本;俗刻韵书“转通”说之无谓;韵学之弊有四,皆甚有见地。又驳朱熹《诗集传》注音,辨“叶音”之说,谓:“叶之为言谐也,和也,初非可废者也。然有法叶,有臆叶:法叶者,有本而合古者也;臆叶者,无本而随声者也。”皆于学诗者不无裨益。此书有学海类编本。


【律诗定体一卷】
王士禛(1634—1711)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丁福保辑 清诗话本。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上、阮亭,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坐事罢官。乾隆间追谥文简。著书存三十余种,汇编为《王渔洋遗书》。事迹见《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此书为说明近体诗格律之图谱,相传出于王士禛后人传钞本。近体诗格律历来口耳相传,父兄指授,无谱式之作。自王士禛此书出,乃有《声调谱》一定之规,其标记符号平作○,仄作●,必不可易者作○○●●,平可换仄者作◎,仄可换平者作★, 后为声调谱类著作所沿用。此卷列五七言近体格律之八式,各举例说明,标明声调,“孤平”之忌与“拗救”之法亦随文说明,一目了然,颇便于初学。此书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清抄本,又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昼锦堂刊李因培重订渔洋诗法本、乾隆三十五年(1770)王祖肃刊诗问附录本、小石帆亭著录本、花薰阁诗述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光绪八年(1882)刊天壤阁丛书声调三谱本、观自得斋丛书本、探源书舫丛书本、民国间成都存古书局重印声调谱汇刻本、学诗法程本、古今说部丛书六集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本。


【王文简古诗平仄论一卷】
王士禛撰,翁方纲(1733-1818),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清诗话》本。前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朔翁方纲序,后有同年九月二十五日跋。此书不知作于何年,乾隆五十七年渔洋裔孙新城县学生王允肃以其家藏原稿刊行,请翁方纲作序。方纲少学于渔洋弟子黄叔琳,“得遍识渔洋手定之说”(《石洲诗话》卷 六) ,熟知渔洋之学,经其比较,以为与渔洋之说不相悖,故定为渔洋所撰。盖唐代以前,作诗大抵本自然声调。至唐古近体既分,作古诗者为求音节顿挫,转而有意避律,韩愈等人尤为明显者也。宋元人论诗皆未及此,至明初李东阳《麓堂诗话》始论及古诗声调问题。据仲是保《声调谱序》云:“唐诗声调迄元来微矣,明季失,古诗尤甚。吾虞冯氏始发其微,于时和之者有钱牧斋及练川程孟阳。若后之娄东吴梅村,则又闻之于程氏者矣。顾解人难得,惟新城王阮亭司寇及见梅村,心领其说,方欲登斯世于风雅,执以律人,人咸自失。”然渔洋之于古诗声调,生前未见有专书,其议论散见于门人所记《然灯记闻》、《诗问》等语录中。自赵执信窃得其说撰为《声调谱》行世,渔洋后人及弟子辈为捍卫师说,亦发渔洋旧稿,遂有《律诗定体》及本书问世。其或出于假托,自不无可能,然弟子辈习闻绪论,所述必有本。此卷举二十三首作品(四首见于赵谱),于须论之字旁注平仄,偶加说明,较之赵执信《声调谱》形同于无耳。其异于赵谱者,约有数端:赵谱五古、七古皆论,此专论七古,不及五古;赵谱以诗为本,就诗点其平仄,间提示其规则,此以规则为本,先提出规则,后举诗作证之;赵谱论声调主第五字,此兼重第三字,谓“出句终以二、五为凭,落句终以三平为式”。翁方纲按语于原书之论不为苟同,多商榷语。即于“别律句”之说亦持异议,于“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之说则谓之“过泥”,凡订误补阙、纠正偏颇处良多。惟其平生最崇敬渔洋,书中每遇抵牾难通处,按语多为之回护,或以为非渔洋之言,或谓非渔洋定论,为大可不必耳。 此书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乾隆五十三年 (1788)王允熙刊本、小石帆亭著录本、乾隆五十七年 王允肃刊本、苏斋丛书本、光绪八年(1882)刊天壤阁丛书本、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东京宝书阁、明治二十七年(1894)东京新进阁刊森大来标点本、民国间成都存古书局重印声调谱汇刻本、学诗法程本。


【声调谱三卷】

赵执信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丁福保辑清诗话本。前有论例五则。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编修,典山西乡试。升右春坊右赞善,康熙二十八年(1689)坐佟皇后丧期观剧革职,乡居终老。诗学私淑常熟冯班。有《饴山诗文集》、《海鸥小谱》、《礼俗权衡》等。自古学诗,平仄格律皆师长口耳相传,无撰为谱录者,有之自秋谷此书始。秋谷《谈龙录》云:“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己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诗可乎?故辄以语人无隐,然罕见信者。”然则其说盖本自王渔洋也。据弟子仲是保言:“我饴山先生独宗冯氏,已窥其微,乃宛转窃得之,司寇知,戒勿。先生顾否,有来叩者,即揭案头唐贤诗本指示各体声调,不少吝。间或上援子建,下逮东坡,要亦随叩随应,偶举一隅,非竟作谱也。一时弟子辈从旁载笔,退集前后所录为谱,成一卷,后有叩者辄以投之,意不欲以口舌劳先生耳。迩年来颇有解人频烦叩乞,元录失去,反求副于他所,倚模不无少错。余惧转倚转讹,既非先生指示声调本意,而亦失冯氏发微之旨,且贻笑于冥冥中之司寇也。因园问业之余,亟请先生重加点注,录为定本,以待他日之授梓焉。”序作于乾隆三年(1738)七月,其成书当在康熙五十年(1711)渔洋卒后至雍正间。此书为现存最早之声调图谱,历举古体、近体、乐府、杂言各体作品说明其声调格式。书以前、后、续分卷,故亦称《声调三谱》。前谱论五七古、乐词、五律,所举作品最少,七古仅二首不转韵之例;后谱论五七古、五七律、齐梁体、半格诗、五七绝,举例较详,七古论转韵之作,似为前谱之补作;续谱论乐府、杂言、柏梁体,似为附编。所论详于古体而略于近体,近体诗皆列拗体之作。其大旨谓五古“两句一联中,断不得与律诗相乱也”,七古平韵上句第七字必仄,下句以第五字为关键,与第六字相配合,成异于律调之三字尾。故举唐人诗七首,于声眼一一标其平仄,以见与律诗格律之异。又说七言下四字不可四平声连用,深为许印芳赞同。其缺陷,则说明文字间与所举诗作不合,如起首举于鹄《秦越人洞中咏》例,解说自相矛盾。仄平仄仄平句(孤平),前谱已指明为古诗句,后谱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胜因夙所宗”句又谓是拗句,亦前后矛盾。又,平平仄平仄本为典型古调,而谓之拗律句,是亦不可解。又谓“开元、天宝之间,巨公大手颇尚不循沈宋之格。至中唐以后,诗赋试帖日严,古近体遂判不相入”,是亦不合唐诗之实。此外,论例本为全书之凡例,而所论皆为乐府;五古不举汉魏以来之作,而首举中唐人诗;七言举杜甫诸作,转韵与不转韵不加分别;末附李贺《十二月乐府》,所标平仄亦不甚可解。凡此种种皆有乖体制,故颇遭吴绍《声调谱说》、梁章钜《退庵随笔》、许印芳《诗法萃编》驳议。黄培芳谓其“多拘滞迂拙不可通处”(《香石诗话》卷一),诚不能免此责矣。然此书既出,渔洋弟子亦发其师之遗稿,致有《古诗平仄论》、《律诗定体》诸书行世,而古诗声调之说遂成清代诗学中专门之学。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一谓:“古诗声调旧无谱,谱之自秋谷始。虽未能尽阐蕴奥,然创始之功,为初学津梁,不可没也。”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云:“赵秋谷《声调谱》,学诗之规矩也。舍此学诗,是偭规错矩,巧从何生?或以为熟读古人名作,亦可与声调吻合,其言诚是,然何如此谱之易从有功也。冯侍御浩云:秋谷《声调谱》之作,固学诗者不可废,而古今诗家亦非谱之所能囿也。此真持平之论,实获我心。”此言大体公允。至其论古诗声调种种法则,嗤之者如乔亿《剑溪说诗》、方世举《兰丛诗话》、袁枚《随园诗话》、崔旭《念堂诗话》、施山《望云诗话》等固不乏其人,而信之者补续之书如翟翚《声调谱拾遗》、宋弼《声调汇说》、李《诗法易简录》、李汝襄《广声调谱》、吴绍《声调谱说》、翁方纲《五七言古诗平仄举隅》、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魏景文《七言古诗声调细论》等亦层出不穷,是皆赵谱导其先河也。此书有赵执信手写本流传,道光十二年(1832)为杭州僧六舟购得,见所著《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卷上。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贻山全集本、四库全书本、乾隆间雅雨堂刊 本、竹香书屋刊本、花薰阁诗述本、艺海珠尘金集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玉鸡苗馆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光绪四年(1878)刊宏远堂丛书 本、光绪十七年(1891)刊求实斋丛书本、清诗话本、天壤阁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吉林探源书坊盛福刊声调三谱本、学诗法程本。各本多为三卷,全集本、谈艺珠丛本、吉林探源书坊刊本作二卷,则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竹香书屋刊本、宏远堂丛书本、求实斋丛书本皆合为一卷。诸本中有于续谱后附《通转韵式》者,为后人附辑。《四库提要》谓“古韵一篇乃其门人所妄增”,盖当时所知也。嘉庆刊本《花薰阁诗述》雪北山樵叙云:“此书为先生口授,学者旁听私问,各书所闻,故有详略互异,旁见侧出,执此例彼者。愚与二三同人遍求善本,互相考证,酌其异同,间亦参以己意,使昭然易见。”


【赵秋谷所传声调谱一卷】

赵执信(1662—1744)撰,翁方纲(1733-1818)评订,小石帆亭著录本。前有翁方纲题识。自乾隆初赵执信《声调谱》行世,渔洋后人及弟子辈为捍卫师说,发渔洋旧稿,遂有《律诗定体》及《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刊行。翁方纲将二书与赵谱对读,认为新城渔洋后人所刻二书为渔洋真笔,其说亦较赵谱为长。此书为翁氏读赵谱之批注本,中多评赵谱之语,为别于赵谱原本,更为树立王渔洋的《声调谱》原创者地位,故名之曰《赵秋谷所传声调谱》。其与赵谱之异,诚如郭绍虞先生所言:“一,不录《声调谱》论例;二,删去赵谱论律诗之处;三,不录续谱;后谱不录原诗,只标诗题,然亦必须有赵执信言论者始标明之,否则即诗题亦不录。”覃溪之评注,处处推尊渔洋,而纠秋谷之失,一则以贬斥秋谷,一则以见《声调谱》不过秋谷自述,非渔洋诗学之真传,倾向性十分明显,故其书亦只可视为翁氏一家之说而已。然其于苏东坡《和蒋夔寄茶》按语比较两家论第二字用平声之异,断定赵谱决非渔洋之真本;于白居易《小阁闲坐》按语论“远见飞鸟还”句鸟字不可平,谓“秋谷但泥于所闻渔洋三平之说,而不知此句音节之不同”,则辨析入微,富有说服力。其他论声调之宜忌,皆强调应视全篇音节而定,不主张有意避律句。其见解之通达,固有过于王渔洋、赵秋谷也。此书又有清诗话本,乃据小石帆亭著录本翻印。


【声调汇说二卷】

宋弼撰,乾隆二十二年(1757)源书院刊《诗说二种》本。前有是年冬自序。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山东德州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翰林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乾隆二十三年 (1758)主讲源书院,曾编选宋琬诗。卢见曾选刻《山左诗钞》,“搜罗参订,大半出其手”(彭启丰《芝庭先生集》卷九《宋荔裳诗集叙》)。有《蒙泉学诗草》。神道碑见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一,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其事迹。此书为书院课徒之本,取王渔洋《律诗定体》、赵秋谷《声调谱》改订简化,示初学诗律声韵。自序云:“弼少侍先君子编修公,与闻诗家声调之说。先君子又尝手钞杜诗一册,细加别识而书其端,曰:诗自古近分体,音调迥别。今之不能古诗者无论矣,其学古者亦知古之不可以似律,而究茫然不能道其所以。即为律法,亦不过晓刻定平仄。至唐人律调,多用古法,无不字句均调,上下相称,如金石之铿锵,宫商之应和,今则鲜有解者。(中略)迨后见饴山宫赞所作谱,其说尽同。尝推而论之,以为学诗者不工于律,未必能工于古,然不极诸古则其为律亦浅矣。语声调者,律之不知,何况于古?然不明夫古则其为律必滞矣。是故古与律之间,当知其所以分与其不可不分,与分而仍相入与不相入者,惟辨之严而后能得其通尔。暇时本先君子之意,取饴山之谱与渔洋司寇一事,汇而说之,使学者晓然于声调焉。”宋氏诗学宗法乡先辈王渔洋、赵秋谷,又从乃父处获闻声调之学,故于声调之学颇有悟入。重订声调谱小序称赵谱“后学观之,微觉其繁,又有非旦夕所及者,仆与诸及门论说,颇非指画。因取原谱,合而订之,次其前后,而存其半,务通其意,使豁然易解。其可姑缓者置之,又略增一二以备格调。从此循习,以及原谱之全,亦足为小鸣欤?”观其所删者,五言为乐府、齐梁体及半格诗,七言为乐府杂言诸体、七绝;所增者,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五首、杜甫《题张氏隐居》七律五首,盖专论拗体也。

【通韵汇说一卷】

宋弼撰,乾隆二十二年(1757)源书院刊《诗说 二种》本。前有是年冬自序。序云:“予既掇渔洋、饴 山两先生之言声病者以示诸门人,其说详于古体,则 学者当知古韵。顾亭林先生著作精详,安溪李文贞 公尝掇其韵谱,分析论辨,犁然当于人心。因本其 说,列以为谱,而撮其义例,著于每部之后,俾览者了 然心目,既知其所以通,又知其不可通而误通之者,庶几有所遵循,而不惑于时说之谬,其于音韵之学,亦以发其端而正其趋尔。”其书将《广韵》所有韵部分 为若干组,说明其为独用或通用,示初学作诗用韵门 径也。又谓“尝以此求之古人,间亦有一二出入者,殆古人之偶误,或别有说而不可据也”,亦有见地。


【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

周春撰,吴省兰辑刊艺海珠尘本。前有乾隆五 十四年(1789)自序、乾隆四十九年(1784)题记,后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跋。周春(1729—1815),字 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内乐村农。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岑溪知县。有《十三经音略》等八种,汇刊为《周松霭先生遗书》,另有《西夏书》、《松霭诗钞》等。《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自序云:“少陵之于诗,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而后世之学少陵者,亦复皆有圣人之一体,由才力实能牢笼古今,无所不有。即如双声叠韵,不过其诗之一斑耳,而已至巧至密若此,况进求诸章句作法之全乎?夫第以双声叠韵观少陵,殆犹以四十九表观孔子,虽湖目海口,初无关于圣德之至,而识者谓其形貌容体便觉不凡,则杜诗之双声叠韵亦若是而已矣。”题记谓“此书凡五易稿,因太繁芜,改创《括略》。复两易稿,阅二十有五年而成书”。据书中卷八下载原书凡例,谱创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迄二十八年(1763)三易其稿,三十七年(1772)重订,定为十六卷,四十六年(1779)删并为十二卷。四十六年乃择其精萃,编为《括略》八卷,原附参证之《诗经》、《楚辞》诗例,皆删削多矣。卷一“双声正格”、“叠韵正格”,卷二上“双声同音通用格”、“叠韵平上去三声通用格”,卷二下“双声借用格”、“叠韵借用格”,卷三“双声广通格”、“叠韵广通格”,卷四“双声对变格”、“叠韵对变格”,卷五“散句不单用格”、“古诗四句内照应格”,卷六“诸格摘论”,卷七“论各书”(论古人书中双声叠韵之说),卷八上附录,卷八下原谱序例。书中所句皆一联之内双声、叠韵相对之例。双声、叠韵字对仗,原为古人成法,杜诗尤为习见。周氏备摘其例以推求规则,欲见老杜晚年诗律之细也。其用意在示人 大家之巨细并举,而非欲人效法也,所谓“特存古法 于久坠之余,初未尝强吟诗者而尽出乎此也”。作者精于小学,于古音古韵分辨甚细,诚有益于学者。然所收未免太泛,卷四双声、叠韵广通格、卷六诗格摘论中所举诸例失之穿凿。如卷六谓《送崔都水》“白狗黄牛峡,朝云暮雨祠”一联,狗牛叠韵,云雨双声;《闻斛斯六未归》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一联,索作叠韵,卖文双声;《寄常征君》“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两联,绝粒叠韵,凉冷、云安双声, 皆过于纡曲,令人难以置信。《寄常征君》本以纠纷对羁绊,联绵对也。周氏为牵合己意,乃不顾常识,曲为之说,未免高叟之固矣。卷七摘古人书 中论双声、叠韵之说,自王充《论衡》至倪璠《庾开府集注》,一一评核,以为迄冯班《钝吟杂录》之前,“双声叠韵尚混,未能详晰言之”,则可谓双声叠韵研究史也。卷八上附录二十二条,为作者研究杜诗札记,皆训诂考辨,涉及作品真伪、家世、名物典故各方面,辨前人训解之误,说多精审。吴骞《拜经楼诗话》、王鸣盛《蛾术编》皆引其说而叹赏之。此书尚有秦瀛序,载《小岘山人文集》卷三,略云:“海宁周松霭先生喜读杜,荟萃搜抉,钩觚贯穿,于诸家笺注外别成《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一书,积数年而成,问序于余。余尝见近人通韵学者如顾宁人、毛西河、邵子湘皆有著述,而于杜诗未有为之谱者。今先生既深于声韵之学,其于杜尤学之久而习之熟,故其言能精且粹如是。括略云者,盖本西河《古今通韵》体例,而是书初本甚繁,删并之仅存八卷,他家之诗亦间以附见云。”此书有丛书集成初编影印艺海珠尘本。


【新订声调谱一卷】

恽宗和撰,春桥书屋刊本《全唐试律类笺》附录。后有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月望日自跋。恽宗和,字敦夫,江苏武进人。据跋,宗和父鹤生曾与同邑钱人龙合编《全唐试律类笺》,康熙五十四年(1715)刊于京师。雍正十年(1732)冬鹤生掌教金坛,觉《类笺》未尽善,遂于课士之暇多有改正,批评补注笺识亦夥。至乾隆二十六年,宗和整理先君之订补批注,重刊《类笺》。适得友人董若金以宋弼《声调汇说》相示,乃“变通其说,引什触类”,编为此卷,附《类笺》后刊行。是卷为指示举业试诗而作。开卷“五言排律声调说”,取徐增《唐诗说》、宋弼《声调汇说》论排律语为总论。后根据起法之不同,将五韵、八韵各分为平起、仄起、单起、对起、顺起、逆起、虚起、实起八种格式,取《类笺》中作品为例,一一述其起法、声调、结构之常识,不避重复,唯浅显易懂是务。其书虽亦题为《声调谱》,实已非王渔洋、赵秋谷《声调谱》之族类矣。


【声调谱一卷】

吴镇撰,嘉庆间刊《松花庵全集》本。吴镇(1721—1797) ,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别号松花道人。甘肃狄道州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历官陵县知县、兴国州知州、沅州知府,以事去官。乾隆五十年(1785)主兰山书院。少工诗,见赏于牛震运,得授诗法。与杨子安、刘九畹、胡静庵并称为“关中四杰”。有诗集多种,汇为《松花庵全集》。事迹见全集所附李华春撰《吴松先生传略》。据卷末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自跋,书当成于本年,时任耀州学正,作此以教弟子也。自谓“余此书专为初学而设,故当平当仄不惮繁琐言之”。书中本王士禛、赵执信《声调谱》之说,取唐人各体诗若干首,以○●标其平仄,凡必平必仄之字则细加说明,然仅论律诗而不及古诗,盖用以指示平仄格律,为生徒习作试帖之门径也。后附例言,通论五言、七言用声之规则,于拗体则云:“五言拗体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之类,对仗工整,尚可用于场屋;其他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之类,则不衫不履,断不可用于试帖矣。然亦有自然之音节,不可不知。至七言拗体,则神明变化,不一其格,学者须熟读老杜及山谷之诗,自有悟入”。其论拗体异于诸家处,不仅举全篇,尚单摘出单拗、双拗句法若干例,供学者参详。


【松花庵八病说一卷】

吴镇撰,嘉庆间刊松花庵全集本。此卷取托名梅圣俞《续金针诗格》所载八病之二解,加以阐说,意不主解释前人之旨而在于申发自己之见解。世传沈约“八病”之说,拘琐苛刻,非但按之唐诗不合,即验以沈约自作亦不尽符合,故后人每病其穿凿,且自律调形成,诸病自然避免。故吴镇之说,径摈旧说不顾而别立新义,究之实以后世作律诗之经验,扬弃、合并旧病犯另立若干新禁忌耳。如“平头”之病,原谓上下句首二字不得同声,病例为“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吴镇云:“愚按休文八病,本为古诗而设。其言同声者,谓同平声、同上去入声也。然执此而绳诗,‘今’、‘欢’且为平头,则汉魏至梁悉无诗矣,岂通论乎?惟用之于律,而且易同声为同韵,乃为是耳。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平头者仅见此一联,余犯之者亦少。”至于第二字“日乐同入声,在古诗或有之,至律诗第二字则出平对仄,出仄对平,尚何平头之虑乎?惟易‘日’为平声之‘家’,易‘乐’为仄声之‘嫁’,如后之正纽云云者则大不可耳。”此谓一联之内不可用同音之字,即“正纽”也。其他尚有(一)一联之内不可用与韵脚同韵之字,作者谓此病在古无妨,在律诗最为紧要;(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三)相邻之出句末字平可同声,仄不可同声;(四)一联内不得隔用叠韵之字;(五)一联内不得重用同声异调之字。诸病中以大韵为最严,小韵为最宽。其中(三)之意,清初李因笃已发之,朱彝尊《与查德伊编修书》又验证之,然未言其理。吴镇以为即原于“鹤膝”之病,可谓融会贯通。书后附朱彝尊《与查德伊编修书》、李渔《诗韵例言》一则供参考。


【诗法易简录十四卷】

李 撰,李兆元补,道光二年(1822)李兆元十二 笔舫斋刊本。前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自序,后有嘉庆十九年(1814)男兆元跋。李(1719—1768),字青萍,山东东莱人。乾隆二十九年(!$%&)由潼关通判转扬州通判,翌年擢广信知府,终于右江道,卒于南昌。著有《漫游草》、《信手抄》、《艾堂外篇》,皆散佚。事迹散见男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兆元跋云:“乾隆癸未、甲申间,先大夫自潼关请假归里,每喜与里中后进谈诗,于是及门问诗法者踵至,遂先取七律数首,略指其用笔之法。为友人取去,益以古诗、绝句,假先大夫名付之剞劂,而先大夫斯编固未板行也。戊子春,先大夫弃不肖等,元时方垂髫耳。及稍长,始检斯编,古诗但存讲音节者,律诗只存讲作法者,而古诗之讲作法及律诗之讲拗体者皆已佚失。元谨补入律诗拗体四卷附后。五七古虽别有评选,未敢妄附也。”现存十四卷,卷一五古平韵法,卷二五古仄韵法,卷三五古换韵法、齐梁体,卷四七古平韵法,卷五七古仄韵法,卷六七古换韵法,卷七柏梁体、齐梁体,卷八五七律平仄格式,卷九五律章法,卷十、十一七律章法,卷十二连章结构,卷十三五绝作法,卷十四七绝作法。末附“录余绪论”,为作者所撰诗话。书中论近体声调及作法皆老生常谈,而论古体声调部分颇有可取。作者本“以诗征法”、“因法录诗”之原则,取汉魏、齐梁、唐宋古体诗分而论之,就作品细讲其声韵之正变,并追溯古体各种句调首创之作,所述精细而严谨。其论古诗声调,秉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之说,以为“大凡声调之高下,必附气以行,而平仄因之以成节奏。故离平仄以言音节不得也,泥平仄以言音节亦不得也”,因而能顾及上下文声韵之协调,殊不拘泥于前人成说。尤可贵者,能注重作品通篇之声律关系,弥补前人孤立讨论单句声调之不足。自谓“秋谷《声调谱》但就本句本联中论平仄,至通篇音节抑顿拍合之妙,俱未之及。兹录必合通篇论定,不泥于一字一句间,差足补秋谷之所未尽”,善乎其言。至于说诗之细,论析之精,皆出于涵泳心得,不落前人窠臼。余遍考清人论古诗声调之说,觉此书持论通达而细致,颇具学术性。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八有《病中题诗法易简录后》一首,附录于此:“勺洋一勺本无多,墨不磨人人自磨。眼底未能容俗物,病中难遣是诗魔。亦如止酒开还戒,谁与为欢啸也歌。尚有闲居 四十载,纷纷说梦任春婆。”此书有乾隆刊本,即所谓友人取李 稿增益刊刻者,未见传本。今传世者,除道光二年(1822)十二笔舫斋刊本外,尚有民国六年(1917)味经书屋排印本、台湾兰台书局1969年翻印 本。


【五言诗平仄举隅一卷】

翁方纲撰,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小石帆亭著录本。前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二日自序。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长于金石、考据之学,工书,精鉴赏。有《复初斋集》、《苏斋丛书》等。自序云:“二十年前,在粤东使院九曜池上与学侣论诗,偶识此二卷,不足示人也。今因著录渔洋先生平仄论,不得已而附此于后。”是卷专论五言古诗平仄,为补赵执信、王士祯两家《声调谱》未备而作。自赵执信《声调谱》出,人或病其论古诗专举唐人篇章,而不及汉魏六朝以来之作。翁方纲为新城县学官审订所刊《王文简古诗平仄论》,比读赵执信《声调谱》之余,亦觉二家说犹未尽,遂发其旧稿刊之。其论五古声调,举例自阮籍《咏怀》起,于平仄之理解能超越王、赵二家专于一联 一句中论平仄之局限,而顾及通篇之联系。如阮籍《咏怀》“平生少年时”一首按语谓:“阮亭先生以五言出句第三字与对句第三字相乘,然对句第三字之平仄,亦必兼合上句煞尾一字节拍定之。”又据魏征《述怀》按语,反对王渔洋以对句末用三平为正格的说法,是皆有以修正王、赵之偏颇固执,为古诗声调学之功臣。然赵谱以唐诗论唐人五古平仄之法,犹能自圆其说;翁方纲持唐人之法以衡先唐之诗,则不免方枘圆凿。“夜中不能寐”一首,谓“清风吹我襟”之襟字、“忧思独伤心”之独字皆须用仄,是为避免五平相连之弱调而发。然“步出上东门”一首中“凝霜沾衣襟”五平句,却又谓“霜字平声,在第二字尤劲。”既然上例我字、独字皆须用仄,此处阳字、沾字处何以又不用仄?是其自相矛盾处也。此书有清诗话本,即以小石帆亭著录为底本。


【七言诗平仄举隅一卷】

翁方纲撰,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小石帆亭著录本。此卷亦为补王士 、赵秋谷二家书而作,所举 皆唐宋人之作。其中对王士之说时有商榷。如平 韵对句以三平为正调,翁氏即不以为然,书中多辨其 未为定论。王士 谓七言平韵到底者出句不可用平声字煞尾,翁氏亦谓“此盖言大略”。其论古诗声调不主定则,而专就具体作品讲用声之要领。其独特之处,在认为七古中律句为调节音节之手段,乃服从古诗需要而用,已不具有律句之性质。所谓“古诗中插平仄均适之句,亦原是恰好应尔,原皆不可谓之律句”。“古诗音节以律句为抽放,凡有长句、叠句者皆然,而柏梁体尤不可和转筋脉。”故王昌龄《箜篌引》“深入匈奴战未休”句、苏轼《书韩干牧马图》“奇姿逸态隐驽顽”句,是律句而谓“此以似律之句作开宕”;王诗“颜色饥枯掩面羞”、杜甫《丽人行》“箫鼓哀吟感鬼神”句,则谓“此亦非律句也,须细看其筋摇脉转之妙。”然既抹杀古律句之别,则等于承认古诗皆用自然声调,此与摸索古诗声调规律之动机本身适相矛盾。翁氏论诗中用字之平仄亦多深僻强作解事处,如谓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将军得名三十载”句:“此定是‘三’字,有作‘四’字者,不知音节者也。若作四字,则第一句‘画鞍马’画字既仄,而此第三句之第五字又用仄,则是印板文字矣。”此处三字固较四字为响亮,然幸曹霸得名三十载,使其得名果已四十载,则又将作何说?改事实以牵就音节耶?此与《五言诗平仄举隅》谓阮籍《咏怀》“望舒四五圆”句“第三四字亦必上去相扭”同属无谓,诚如郭绍虞先生所谓“亦不免求之过凿”(《清诗话》前言)者也。此书有清诗话本,即以小石帆亭著录为底本。


【广声调谱二卷】

李汝襄撰,乾隆四十二年(1777)易简堂刊莲池书院印本。前有乾隆四十二年五月薛田玉序、例言。李汝襄,字沧崖,直隶祁州人。生平不详。薛序云:“李君沧崖为安国世族,家学渊源,文章醇雅,能肆力于诗。昔年汪上湖前辈掌教莲池(书院),曾以赵饴山《声调谱》指示学者,李君面承指授,退而精研之,广为是编。今将付梨枣,请序于余。(中略)余观饴山《声调谱》可为诗学指南。今李君复详加推阐,视昔尤为该备。”然则书成于乾隆四十二年也。上卷论近体,下卷论古体。赵谱原有诗作及注,以“原选”、“原注”标明,己说以按语别之。前有例言,自述编纂宗旨,其异于赵谱者,约有数端:一、例作全取唐诗;二、先列近体,后列古体;三、乐府题杂录入各体中,不单列一类;四、近体诗注语全列诗后,古体分注于各句后,取清爽豁目;五、详于五言,略于七言,读者自可类推也;六、古诗平韵上句落字用平,仄韵上句落字用仄及律句,皆为标出。近体分正式与通融式, 以严守格式不易一字者为正式,第一、三字不拘平仄 者为通融式。体例较赵谱为善。然其将五言上下句第三字对拗者,称为“双换诗眼式”、“双换诗眼拗式”,一句单拗者称为“单换诗眼式”,此未见于各家声调图谱类书中。又将唐人偶然之例外或牵就字面之出格,皆一一标以名目,琐屑无谓,徒使人厌烦。又,七古声调最有讲究,前人重之远过五古。而作者详说五古,略于七古,似强作解事,又似未知古诗之声调变化全在七古也。此书有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


【声调谱拾遗一卷】

翟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清诗话》 本。前有自序、论例。翟翚(1752—1792)字仪仲,安徽泾县人。诸生。包世臣《艺舟双楫》有传。据自序,作者幼从兄学诗,得赵执信《声调谱》读之。既卒业,疑其有未悉者,因取所读诗默记其平仄,以审定其声音高下之节,正变相生之旨,参互考订,徐若有得。印以饴山之谱,果未悉也,乃缀其所知,录而藏之,十余年后方梓行。书中凡赵谱已举之作品一概不录,赵谱已详明者如杂言转韵、平韵不转韵古诗、柏梁体皆不论,乐府以冯班考据精详,五绝因体制不一,亦皆不置论。其补充赵谱之处,首先是详论七绝声调,谓“七言绝句源流与五言相似,杜少陵所作特多拗体,兹谱取之,以与律诗相印证焉”。赵谱论拗句界限甚宽,或二四六同声者亦指为拗律句。而此则谓“凡律诗拗调皆古诗句法也,但古诗句法有可以参入律体者,有必不可以参入律体者”。故其所举古诗之例作,多三仄或四平相连之句,较赵谱所举为更典型之古调。论律诗拗救,谓“凡律诗上句拗,下句犹可参用律调;下句拗,则上句必以拗调协之,此不易之法”。是亦较赵谱所论为细。然于李白《南阳送客》、戴叔伦《送友人东归》、杜甫《题省中院壁》等不拘声调、介乎古律之间者,凡不合律处皆以拗救解之,转多穿凿。遇不粘之诗,又每谓其“不粘而粘”,亦甚无理。此书尚有艺海珠尘本、谈艺珠丛本。


【古诗声调细论一卷】

魏景文撰,光绪十年(1884)魏氏古香阁刊本。前有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八日自序,后有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二十五日跋。魏景文,字尔止,号兼山。江西新都人。刊有《庚辰集参评》。据书后跋,书当成于嘉庆八年。自序谓:“往见温陵有翻刻声调之本,任鹿作马,指白为黑,不知而作,莫此为甚。言者既不知,使知者复不言,则谬种流传,误人不浅。乃取唐宋之诗,分别细论。笔之于书,以告同人”。书中由王渔洋《古诗选》中选李白、杜甫、王维、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韩愈、李商隐、李峤、高适十家诗二十三首,一一细说。每诗于版框上栏说明声调之要点,字旁以圈标出非律句声调。诗后录诸家评论,以沈德潜、翁方纲之说居多。翁氏之说采自饶南圃所藏方纲为谢蕴山说七古之稿本,可与《七言古诗平仄论》互相发明,弥足珍贵。末殿以按断发挥,多评说诗之艺术问题。自谓“细论诗法,必抉作家意匠经营之所在,不敢如诸家摘句论诗,漫夸得解,亦不肯虚作赞叹,毫无发挥”。至于声调方面,虽自谓“于秋谷原书不袭不悖”,而其宗旨自有可取处。一曰:“集中所云三平押脚为正调,此起自盛唐,前此未有。故(李峤)《汾阴行》竟无一句用此调。高岑李杜骎多,至昌黎则十而七八,欧、苏以后皆然。此阮亭、秋谷所宗之派也。”二曰:“古诗声调惟七古最严,七古又惟平声一韵到底者为尤严,集中故详论之。”三曰:“集中分列各种句法,俱有定制,其要只在句脚四字寻筋节。”四曰:“声调不离平仄,而不尽于平仄,其中阴阳清浊抑扬抗坠音节之妙,则在善学者熟读深玩而自得之。”此述七古声调之要点及其发展甚为细致,见解亦颇豁达。书后附录,辑赵执信《声调续谱》、郎廷槐《古夫于亭诗问》、沈德潜《说诗语》三 书中论古诗声调之语,可供学者参考。


【声调谱阐说一卷】

郑先朴撰,有光绪十年(1884)十月刊本。书前有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自序。郑先朴(?—1856),字久惺。湖南长沙人。诸生,死于太平天国兵乱中。有《求是斋诗草》。事迹见刘声木《苌楚斋四笔》卷五。此书为阐发赵执信《声调谱》之内涵而作。自序云:“余幼读《声调谱》猝不能解,窃怪同此平仄,何律调易知,古调独难也。稍长请于先叔父鹤舟夫子,得闻其略。厥后取唐宋各家诗遍阅之,益觉豁然,方知古调非难知,作谱者故匿其指耳。今春卧疴一室,无以自娱,取旧谱而评说之,编成一卷,题曰《声调谱阐说》。期于阐发其旨,无使阅者猝不能解耳。”书分凡例、总论、五言句图、齐梁体、七言句图、柏梁体、唐初体七部分。凡例首先申述所论之针对性,盖其认为赵谱根本误区有二:一则“古诗声调之紊始自齐梁,学者欲合古调,必尽去齐梁之调。原谱于齐梁体仅录唐人拟作五诗,又不言其声调之独别,使人茫然”;二则“七言内唐初体实别有声调,少陵以下往往效 之。原谱无一字言及,几时人妄疑古贤之失调。”故 其阐发重点首先在赵谱所忽之齐梁体、柏梁体、唐初体,而尤着力于齐梁、唐初体。总论将赵谱注释、说明语一一录出,各加评按说明。其论述声调之弊有二:“一曰蹇涩,读去令人口吃;一曰低沓,读去令人气索。低沓由于入律,蹇涩由于用齐梁调及柏梁体。”故欲作古诗者力戒齐梁调,谓“但取齐梁调而尽去之,即古调矣”。为此,书中“五言句图”彻底梳理声调形态之变格,使古拗律三调一目了然。谓:“初学有捷诀,但取句图中古句拗句用之,绝不粘惹律句,自然合调。”其抽象概括方式较赵谱于具体作品标注三调平仄更为简明可取。又认为七言声调吃紧在下三字,遂以三字尾之变化为基础,借八卦的卦象为标志(—为平,((为仄) ,分七古句式为八类,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各类除首字外,二三四字可演出八种变化,乃得八八六十四种格式,恰与六十四卦相对应。首字可平可仄,六十四式最终衍为一百二十八种句式,详列为图表,一一注明其所属调性为古、律、拗、半律或柏梁体,使七古平仄变化备举无遗。其图表方式超越历来古诗声调论者举例之随意性与结论之不周延性,颇具近代科学色彩。其借八卦爻变表示三字尾与上三字之变格,使基本句式与六十四卦巧妙对应,虽拟之非伦,然指示初学,俾其便于记忆,亦极具匠心。此书题泰和姚颐增评,郑先朴阐说,而书中并未注明何者为姚说,所举“原谱云”之说或非赵谱之语,如“歌行转韵者可以杂入律句,借转韵以运动之。纯绵裹针,软中自有力也”,乃是沈德潜《说诗 语》中语,疑即姚泰增评所引也。此书尚有《中国学报》本。


【声调四谱图说十四卷】

董文涣撰,同治三年(1864)春洪洞董氏刊本。前有同治三年蕲州黄云鹄序、同治二年立春王轩序、同治三年自序、凡例、校订姓氏。董文涣(1833—1877) ,字尧章,号研樵、研秋。山西洪洞人。咸丰元年(1851)进士。同治三年(1864)任翰林检讨,十一年出任巩秦阶道兵备。刊有《岘樵山房诗文集》、《藐姑射山房诗集》。曾增订《高密李氏评选孟郊诗》,又有《研樵山房日记》、《杜诗字评》十六卷稿本传世。《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刘达科《董文焕〈陈金雀传〉摭谈》一文载其事迹。《湘绮楼说诗》卷二云:“董研樵家业素封,少年高第,诗好杜子美同谷以后之作,艰苦枯寒,风骨愈老。尝备兵甘凉,尤畏陇坂,服阕赴补,复得秦阶,遂憔悴以死。”据自序及王序述,作者昔得赵谱一书,奉为枕秘,抽绎既久,辄取前人诗句证之,苦不能悉合,继见翟翚《声调谱拾遗》等书,反复求之,实眇发明。咸丰十年庚申之秋,王轩移居研樵寓斋,持论多相合,而尤以赵谱论说未尽为憾。遂在王怂恿下,取古人诗集,参考王轩所作《五七言古近体图表》,以丹黄分注其侧,篇章既多,遂手辑是编,于同治元年至二年夏间脱稿,六月复订正讹谬,编为十四卷。以赵执信《声调谱》分前后续三谱,故名为四谱。正文先以“声调源流表”列出四言、五言、七言平起、仄起各种体式的变化,继以“古今体正拗诸式总图”举五七言平起、仄起各式首、次二句之变化,以王维《送綦毋潜落第东归》、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二篇证之。然后具体论述各体的声律,五言古诗五卷,七言古诗五卷,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绝句六言一卷。体例及标记方式一本赵秋谷《声调谱》,但所采作品远较赵谱为富,每体多至几十首,且专取一书,如五古取高《唐诗品汇》,七古取渔洋《古诗选》,近体取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拗体则专录杜甫全部拗律,尽其体之变,以免有“强古就我”之嫌。复于各体前冠以图,定为谱式。凡诗中平仄承转、粘对拗救,皆为条分缕析,于字下注明,于体例不可谓不周到。其最大的贡献在于突破前人论古诗声调专着眼于下三字的局限,而以五言的第二字为关键,指出古体亦有粘对,并举出众多的作品自圆其说。此诚为发前人之所未发。然谓又别正拗,此外尚有转粘拗粘二体,其不合 正例者皆以拗例释之,其谱转繁,其说转苛,未免滋人疑问。“声调源流表”以近体声律观点看先唐四言之声调,又谓五言乃四言下加一字,亦显然不符合诗歌史之实际。


【诗谱详说八卷】

许印芳撰,民国间云南图书馆刊云南丛书本。许印芳(1832—1901),字茚山,一字麟篆,号五塘山人。云南石屏人。同治九年(1870)王先谦典试所拔举人。光绪初官昆阳、永善儒学教谕、大理府儒学教授,后累主五华书院、经正书院、玉屏书院。有《五塘诗草》等。事迹见钱用中撰墓表、秦光玉撰传。此书无序跋,撰著年月不详。前四卷辨古体、近体之分,卷五论五七言古诗句法、五七言律诗对仗,卷六论六言律诗、七言拗体、五七言绝句、五言乐府、长短句歌行,卷六、七专论字音,阐发字之音韵形义,于押韵之平仄通用、转读、古诗之转韵通韵论之尤详。盖以滇省边徼,语音稍异,故检常用字词详为解说,俾初学者不失音义之正。卷八细论六言律诗之平起、仄起、正格、拗格各体。全书所举例作多引唐诗,以杜诗为主,六言诗除王维之作外,举滇省前辈杨升庵之作为多。此书有稿本六卷残存卷二、卷四、卷五,三册,藏云南省图书馆。封面题“诗谱详说、声调全谱”,钤有“云南丛书审定处”印,有删改、增补多处。又有不分 卷抄本二册,亦藏于该馆。

点评

对嘛!是后人或他人整理,但著作权还是他的。如毛主席语录,你能认定其为伪作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3: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3: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7-17 13:15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2:49
蒋寅《清代诗歌声律学著作举》

    诗歌声律之学,自古为诗法之一端。降至清代,因古音学之兴而为专门 ...

对嘛!是后人或他人整理,但著作权还是他的。诸如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书你能认定其为伪作吗?

点评

整理?整理要有出处? 毛主席语录,皆是有根有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3: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13:07
对嘛!是后人或他人整理,但著作权还是他的。诸如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书你能认定其为伪 ...

整理?整理要有出处?
毛主席语录,皆是有根有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3: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洋后人及弟子辈为捍卫师说,亦发渔洋旧稿,遂有《律诗定体》及本书问世。

点评

王渔洋的旧稿何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4: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4: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13:32
渔洋后人及弟子辈为捍卫师说,亦发渔洋旧稿,遂有《律诗定体》及本书问世。 ...

王渔洋的旧稿何在?

点评

我有岂不亿万富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4: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4: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4:09
王渔洋的旧稿何在?

我有岂不亿万富翁?

点评

口耳相传,何来旧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4: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14:11
我有岂不亿万富翁?

口耳相传,何来旧稿?

点评

这可是你引来约,大红字标注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4: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4:14
口耳相传,何来旧稿?

这可是你引来约,大红字标注哟!

点评

这充分说明,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就是狐假虎威的假冒,王渔洋可不敢这些愚蠢的事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4: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4: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7-17 14:57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14:51
这可是你引来约,大红字标注哟!

这充分说明,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就是狐假虎威的假冒,王渔洋可不敢这些愚蠢的事情!王渔洋不但不干蠢事,也曾经不让甥婿赵执信去胡搞,赵执信执意不听舅丈人,赵执信的《声调谱》早已脱稿,为何迟迟不去出版,直等到王渔洋年迈糊涂了,才去出版!

点评

你文学根底太差,读不懂就不要乱说。不与你争论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5: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5: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士禛撰,翁方纲(1733-1818),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清诗话》本。前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朔翁方纲序,后有同年九月二十五日跋。此书不知作于何年,乾隆五十七年渔洋裔孙新城县学生王允肃以其家藏原稿刊行,请翁方纲作序。方纲少学于渔洋弟子黄叔琳,“得遍识渔洋手定之说”(《石洲诗话》卷 六) ,熟知渔洋之学,经其比较,以为与渔洋之说不相悖,故定为渔洋所撰

上引自三羊红字加注文字。
文字叙述明白。渔洋裔孙以家藏原稿刊行,并请翁方纲作序。翁何许人呢?状元帝师。经他鉴定,认为遗稿观点符合渔洋观点,确认为为渔洋所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17 15: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4:54
这充分说明,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纯属就是狐假虎威的假冒,王渔洋可不敢这些愚蠢的事情!王渔洋不但不干 ...

你文学根底太差,读不懂就不要乱说。不与你争论了。

点评

别说王渔洋托名的《律诗定体》是假冒,赵执信的《声调谱》,难道不是狐假虎威的借用王渔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5: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7 15:04
你文学根底太差,读不懂就不要乱说。不与你争论了。

别说王渔洋托名的《律诗定体》是假冒,赵执信的《声调谱》,难道不是狐假虎威的借用王渔洋?

点评

狐假虎威 -----这个三羊也怪。为什么这么憎恨中国学者(王渔洋,赵执信,王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7 15: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5:38
别说王渔洋托名的《律诗定体》是假冒,赵执信的《声调谱》,难道不是狐假虎威的借用王渔洋? ...

狐假虎威

-----这个三羊也怪。为什么这么憎恨中国学者(王渔洋,赵执信,王力)?

点评

三羊不是憎恨,王渔洋曾经告诫赵执信,不要去骗人,赵执信为何执意不听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6: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6: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7-17 15:45
狐假虎威

-----这个三羊也怪。为什么这么憎恨中国学者(王渔洋,赵执信,王力)? ...

三羊不是憎恨,王渔洋曾经告诫赵执信,不要去骗人,赵执信为何执意不听呢?

点评

赵执信怎样骗人?说说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7 16: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7 16:20
三羊不是憎恨,王渔洋曾经告诫赵执信,不要去骗人,赵执信为何执意不听呢? ...

赵执信怎样骗人?说说看。

点评

王渔洋是怎么告诫或提醒赵执信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7-17 16: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7-17 16:23
赵执信怎样骗人?说说看。

王渔洋是怎么告诫或提醒赵执信的!

点评

王渔洋和赵执信说的是古诗声调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6:33
提醒算什么罪名?赵执信怎样骗人?你要拿出证据。否则你就是人身攻击,污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7 1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