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5

[针叶林笑料]永明体(齐梁体)与近体的主要区别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6 17: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7-16 17:22 编辑

    一、  永明体(齐梁体)与近体的主要区别


      在开始讲究四声八病的永明体中,只注重本句四声变化以求得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的声调效果,注意联内两句的声调相对,而不注意联之间的关系。所以无近体诗那样的相粘规定。例如八句诗中,有四联,四联之间接续处有三处。按照粘对关系有以下八种接续法:
1,粘粘粘------粘式律;
2,粘粘对
3,粘对对
4,对对对------对式律,顺风调
5,对对粘
6,对粘粘
7,对粘对
8,粘对粘-----折腰
------在永明体直到初唐沈宋之前,以上八种粘对法都是随意的,也即在八句中他们各自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八分之一。直到沈宋定型了律诗粘式律才占了很大比例(一般90%以上,杜甫100%)

二、关于押邻韵

目前关于写诗押韵议论纷纷。有主张仍用平水韵的。有主张用词韵的,有主张邻韵通押的,有主张用新韵的,还有主张押风雨韵,江东韵的,还有主张今古混押的,五花八门。但你让他讲出道理来,很难。一般就是:韵乃声韵,诗韵随口音变化而变化。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历史事实:自唐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何以押平水韵的律诗仍然受人欢迎?而押“时音”者为何举步维艰?
原因在于这些人太小瞧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平水韵为什么那么多按现在口音看是同音不同部现象?为什么会有同部不同音现象?为什么会有险韵存在?到现在并无令人信服的研究。只有什么“该死十三元”之类的诅咒流传。
事实必有奥秘。只要你的诗符合平水韵,读来必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音韵优美。反之用混押,用新韵,必雅俗混搭,油腔滑调,没有诗味。诗曰:
何典千年用到今,个中奥秘待探寻。
平分上下江阳混,字数窄宽清濁吟。
按部就班声自美,专行独断义遭侵。
谓予不信押邻韵,滑调油腔枉费心。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17: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7-16 17:41 编辑

每过一些时日,针大师必然会暴出一些笑料!今又暴出两则,特转帖到国学,以兹共享!
一、近体诗本取于永明体之一种,针叶林却分出这一种和永明体的区别,真是稀奇!
二、唐近体诗的押韵本来就是永明体的江东韵,他偏说押的是金人的平水韵!
三、押平水韵韵部今人读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音韵优美”,骗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6 1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开始讲究四声八病的永明体中,只注重本句四声变化以求得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的声调效果,注意联内两句的声调相对,而不注意联之间的关系。------永明体上下句声调不相对者多矣,什么“注意联内两句的声调相对”,针大师还是好好地读一下永明体吧,不要总是信口开河,制造笑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6: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说的八种粘对永明体,全都是五言八句体。永明体八句为限体很少,多数为八句以上者。而这粘对混乱的五言八句体全都归入了近体诗。沈宋自己就有不少粘对混乱的五言八句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我在多个帖子反复讲过:唐代近体诗产生于宫廷诗。这些宫廷诗的倡导者是皇帝。由于唐代开国初期多位皇帝爱好诗歌,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则天皇帝,都喜欢诗歌,所以皇宫里形成一种唱和风气并汇集了一批最高水平的文人。到唐中宗的景龙年间建立修文馆达到高潮。其时包括沈宋杜审言等在内的修文馆学士群体(他们的身份不是单一的,多数是身兼数职的朝廷大臣)在唱和应制的写作中,定型产生了五律和七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7: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多个帖子反复讲过:唐代近体诗产生于宫廷诗。这些宫廷诗的倡导者是皇帝。由于唐代开国初期多位皇帝爱好诗歌,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则天皇帝,都喜欢诗歌-----------针叶林还在强调自己的笑料!全唐诗有载:这些皇帝写的是标准的近体诗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6: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