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7-16 17:22 编辑
一、 永明体(齐梁体)与近体的主要区别
在开始讲究四声八病的永明体中,只注重本句四声变化以求得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的声调效果,注意联内两句的声调相对,而不注意联之间的关系。所以无近体诗那样的相粘规定。例如八句诗中,有四联,四联之间接续处有三处。按照粘对关系有以下八种接续法:
1,粘粘粘------粘式律;
2,粘粘对
3,粘对对
4,对对对------对式律,顺风调
5,对对粘
6,对粘粘
7,对粘对
8,粘对粘-----折腰
------在永明体直到初唐沈宋之前,以上八种粘对法都是随意的,也即在八句中他们各自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八分之一。直到沈宋定型了律诗粘式律才占了很大比例(一般90%以上,杜甫100%)
目前关于写诗押韵议论纷纷。有主张仍用平水韵的。有主张用词韵的,有主张邻韵通押的,有主张用新韵的,还有主张押风雨韵,江东韵的,还有主张今古混押的,五花八门。但你让他讲出道理来,很难。一般就是:韵乃声韵,诗韵随口音变化而变化。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历史事实:自唐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何以押平水韵的律诗仍然受人欢迎?而押“时音”者为何举步维艰? 原因在于这些人太小瞧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平水韵为什么那么多按现在口音看是同音不同部现象?为什么会有同部不同音现象?为什么会有险韵存在?到现在并无令人信服的研究。只有什么“该死十三元”之类的诅咒流传。 事实必有奥秘。只要你的诗符合平水韵,读来必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音韵优美。反之用混押,用新韵,必雅俗混搭,油腔滑调,没有诗味。诗曰: 何典千年用到今,个中奥秘待探寻。 平分上下江阳混,字数窄宽清濁吟。 按部就班声自美,专行独断义遭侵。 谓予不信押邻韵,滑调油腔枉费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