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三羊闲话【折腰、背律、阳关、失粘、顺风】五种说
百度资料:
折腰体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 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
名词释义
关于,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
这样定义,渔火认为是言简而意赅的。也就是说,所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来源考证
折腰体作为诗体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该书选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明“折腰体”。诗如下:“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何谓折腰体,唐人没有解释,也许有过解释,可惜失传了,宋人的解释很简单。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联系紧密,意脉不断。
===========================
唐朝元兢有【换头】理论,换头理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换句头,二是换联头。即:出句是平(仄)头的,对句换仄(平)头,前联是平(仄)头的,后联换仄(平)头。
所谓【折腰、背律、阳关、失粘、顺风】四种说,一个意思,实际就是不合元兢的换联头理论。
宋人将【折腰】,解读为【失粘】,也无大碍。因为宋人的失粘,也是针对【后联与前联或第三句与第一句】而言,而不是针对【第三句与第二句】而言。失粘所针对【第三句与第二句】而言,不是宋人或宋人没有如此说法。
前后两联之间的声律对应关系:
依【句】来论,第一句与第三句,有声律的对应关系;第二句与第四句,有声律的对应关系。第三句与第二句,没有声律的对应关系。
依【联】来说,前联的出句与后联的出句,有声律的对应关系;前联的对句与后联的对句,有声律的对应关系。后联的出句与前联的对句,没有声律的对应关系。
由此可知,用没有声律对应关系的【第三句与第二句】,来解读【失粘】,是对于宋人【失粘】的一种误解或歪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