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诗论:《汉语诗律学》雨梦按:论诗专好以反王力为反党的针某居然也反王力了!居然认为王力上尾论非人所共识,可笑可鄙之至!何谓可笑,一知半解也!何谓可鄙,凡不合已意者,人言不管正确否,一概反之。
第十一节上尾 11·1上文所说许多诗病,失对比孤平为轻,失粘又比失对为轻,在我们将再谈一种诗病,在科场中并不认为不合式,一般人也不注意,然而为某一些诗论家所排斥,就是上尾。 11·4另有一种四声递用的说法是比较地合于事实的,朱彝尊说: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俱全;单句就是出句;如果首句入韵,句脚用平声,就是单句句脚平上去入俱全了... 11·10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邻近的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个相同是大病,如果四个相同,或首句入韵而其余三个出句句脚声调都相同,就是最严重的上尾。这种最严重的上尾,唐诗里并不多见... 11·16四声的递用和上尾的避忌,应该不能算为一种诗律,四声的递用只能认为某一些诗人的作风,上尾的避忌,至多也只能认为技巧上应注意之点。) ... 5.2.偶句(对句) 偶句为入韵句,应注意的是: 5.2.1.宜一韵到底。若用邻韵者则属别体。 5.2.2.避免三阴平,提倡阴阳协调。 .. (附网上摘录:三阴平--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不过三阴平有所谓“活韵”救法。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 这“活韵”救法有点玄,故以避免三阴平为上。 ...... 雨梦按:律诗韵律的最高境界。针对五言(平韵)云:一三五必论,二四应分明。凡变者,均有附加条件。 另律句以五音俱全为最高境界。五音者,阴阳上去入也。最低要求: a.平声不可少,五连仄的大拗句虽是奇葩,但非好韵律句。 b.仄声上、去、入不能少于二声。 ... 附:王力先生诗论:《汉语诗律学》 11·2汉字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仄格式中虽然只论平仄,但是做起仄韵诗来,仍然应该分辨上去入,上声和上声为韵,去声和去声为韵,入声和入声为韵;偶然有些上去通押的例子,那是变例。现在反过来谈平韵诗,平韵诗虽然在原则上不必考虑句中各字的上去入三声,但是有些人觉得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所谓四声递用,就是尽可能在一句的五个字或七个字之内,具备平上去入四声,而且相间地应用,比如董文焕声调四谱所举杜审言的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1·2若依照这诗做成一个谱,就是: 入上去平平, 平平入去平。 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句都是四声俱全;第二句和第六句不能四声俱全,因为第一字若用仄声就犯了孤平。入句中,没有一句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可说是尽了错综变化之妙,如果七言诗也依照这个办法,更可能做到句句四声俱全,因为七言比五言多了两个字,B式句子四声俱全也不至于犯孤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