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6-24 09:25 编辑
写诗不能造假 由两首律诗引起: 父亲节前夕惊闻二叔离世
敲窗夜雨恼人风,回首当年似梦中。
一卷残书千百页,半壶老酒两三盅。
城前河水槐边月,碗里窝头桌上葱。
满腹哀思谁与诉?关山欲越托飞鸿。
夏至 橊花苦被风吹去,帀地浓阴雨过初。 云色闲看消意气,心期到底付空虚。
几因辗转身肌损,独为伶仃旧梦余。 及此小窗长日静,最宜百事不关予。 这是近日网坛上的两首律诗,前一首在《华夏诗词》律版,后一首在《大中华》诗交版。这两首诗我的看法都和耕夫先生相反,因此不得不再说一下我的观点。 在两个版上说过的话就不重复。这里只就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谈我的看法: 耕夫先生说:“你老总喜欢用考据论证的方法去读诗是不可取的。诗句句落实,那是说明文了,还有诗味”? 诗必须句句落实。写诗不能造假。不能因春花不合平仄,就改为秋实。不能因为夏热句子没有诗味,就用冬霜。 第一首:作者曾经同他死去的二叔“一卷残书千百页”,就使人不可信:一卷残书就有千百页,什么书呢?作者无非是要与下句“半壶老酒两三盅”而编造的。而且,和“二叔”有过“半壶老酒两三盅”、“ 碗里窝头桌上葱”,就是“满腹哀思谁与诉”的怀念?整首诗引起作者的怀念一句造假,两句是吃饭喝酒,怎么会打动人呢? 第二首首联:“橊花苦被风吹去,帀地浓阴雨过初”,属于写实。石榴开花一般在春夏之交。中秋果熟。夏至时节石榴早已结果。作者说他江北的楼下石榴正在开花。这说明我和作者所观察的地理不同而石榴开花的季节有异,但我和作者的观点相同:“写诗必须真实”。宋人王安石写菊花落地遍地金,苏东坡说菊花并不落地只干枯在枝上,是因为两人的观察有异,但并不反对诗写真实。而耕夫先生和我的分岐是:他说:“你老总喜欢用考据论证的方法去读诗是不可取的。诗句句落实,那是说明文了,还有诗味”? 我不明白:为什么诗“句句落实”就沒有了诗味,诗句造假反而更有诗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