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20

诗律漫谈

[复制链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6-21 09:5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的格律包括三个方面,平仄、押韵、对仗。
      诗歌诗歌,诗与歌一开始是同穿一条裤子的。也就是说,诗和歌一样,是通过口头来表达的。
     既然是着重于口头表达,那么对音调就有讲究了。怎样才能把一句话说得跟唱的那样动听?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句子中声调的变化。没有变化自然不行,但单纯变化也不见得就好。就如同一个人不会打鼓,胡捶乱敲一通,你只会觉得烦躁,这就是音乐和噪音的区别。
    变而有序方为律,这是我的观点。何为有序?春夏秋冬,昼夜交替,是为序。
     我们讲话当然没有歌曲那么丰富的音调变化。一直以来,汉语就只有四个音调,妈麻马骂。合理安排好这四个调的出现频率,话就自然张弛有度,扬抑顿挫,富有乐感了。
    和音乐攀上了亲,诗句就要求体现出节奏来。这四个声调只有有序地变化,才会有节奏。汉语四个声调,可以分成两类,平声和仄声。平,声调平和,不高不低,始终如一。仄,不平的意思,声调或高或低,拉长后会变调。举个例,上面四个字,妈~~~~,无论你拉多长,还是妈,声调没有变化;麻~~~~,也没有变化;马~,拉不下去了,气没有了;骂~~,也拉不上去,气也漏了。同样是ma,四个声调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平声平而悠长,仄声高低而短,这就是平和仄归类的依据。
      现代普通话中,具体为,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双声一节,这是诗的节奏,也就是平平、仄仄两种音节。音节是诗的最小单位(而不是字)。音节,只是一个声音的长度单位,代表声音的高低长短,如同歌曲中的乐谱,并无具体含义。
    两种不同的音节交替延续,就成了诗句的节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排列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上午下午上夜下夜……
    从上面的流水线上切下一段作句子,诗句就出来了。
五言,两个半音节(为好区分,每个音节特别隔开):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七言,三个半音节: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6     7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6     7
    五言中的第五字,本来56组成一个音节的,因为才取五个字一句,所以5是独立的半音节。七言中的第七字也同样的原因。
   以上两句,就是诗句的基本句式(七言就是比五言多一个音节)。
      为什么只取五、七两种句长,大家不妨打一下拍子,拍四下、六下,自然否?这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定下来的最佳句长。
      综上,双声一节,交替延续,就成了诗句的节奏。只要句子在声调上呈现出上面的节奏,措辞上就成功了。
        诗就是由两句基本句式变化、连接而成的(五言句首加上括号内的音节就变成七言。九言也是如此操作,往前面加码。为什么不是后加,因为有中心音节在,这是后话了):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  平
      诗句的节奏基本就是这样。但是诗是活的,灵动的,它不是火车走铁轨,只会一路吭哧吭哧到底。出于对仗及押韵等方面的考虑,句尾可能会不时作一些变动。具体是句尾的那个半音节前移一个位置: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12       34     5  → 12     5    34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 12     5     34
     这种句尾的音节变动,并不会因为5的前移而把节奏打乱,只会使节奏富于变化。原因是5只是个半音节。
      上面的四句就是诗的标准句式,诗就是由这四句不断地组合而成的。由于四句中,有两句是派生而来的,所以我才说两句(基本句)包打天下。这种派生,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传统上及现在的其他方家也没有论及。但它贵在很明确地指出四句标准句内在的勾稽关系,化繁就简,便于运用。
        现在说一下格律诗的一些特点。格律诗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它对节奏、篇幅、押韵、对仗都有明确的要求。
      首先,篇幅是固定的,绝句两联(四句)一首,律诗四联(八句)一首。五联(十句)以上为长律,又称排律。
      其次,押韵也是固定的,一联一押韵(首句不限,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不转韵。这就形成了,同一联内,上句仄声尾,下句平声尾。这么安排,既是为了押韵,更是为了对仗。
       最后,律诗除了头尾两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绝句则不作要求。
   上面说了句式。如果句子是一粒粒的珍珠,那么,怎么把它们串起来,做成一条珍珠链子呢?
   第一步,先把两句合成一联,这种手法叫“对”。第二步,把各联串起来,这种手法叫“粘”。第三步,没有第三步了。
    一联内,第一句称上句,第二句称下句。上下句要求在相同的位置上平仄音节相反。这种音节相反的句式结合,类似于男婚女嫁,阴阳结合,形成和谐的互补关系。如,用仄仄平平仄起句,那么,它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对应非常明显,你用仄音节的地方,我就用平音节,它体现了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
       这两句正是两句基本句式的自然组合。如果我用平平仄仄平打头,又该怎么对应呢?上面说过,首句也可押韵的。还是老办法,联内两句,平仄音节对立。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该反的全反上了,貌似ok啦。其实还没完,联内下句要押韵,还要以平声结尾。还记得么,句尾是可以动的。最后的那半音节,可以前移:
平平  仄→仄  平平
  34     5 →5     34
    屁股一拧,搞定,这才算真正ok。当然,既然句尾可以动,那么我首句不想押韵了,也可以变一变: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变与不变全在于你,够任性吧?也就是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随便一句都可以打头起句,押不押韵,随你便,变动一下句尾就成。但下句记得是平尾,“对”下来后是仄尾的,前移一音节即可(注意,我一直在讲音节,而不是单个的平或仄)。
    联内两句平仄音节相反,相对应,这种连接手法叫“对”。对,对立也。这种错位,是一种阴阳上的平衡,和磁性或者齿轮的原理一样。
     联内用“对”,那么,联与联之间,就用“粘”。因为中国的哲学讲究内方而外圆。物以类聚嘛。
     粘,下联上句的平仄音节要与上联下句相同。拗口吧?它仅仅是说,上下联之间相邻的两句,平仄相同。
       接上面一联,下一联怎么开句呢?
1 仄仄 平平 仄(或仄仄  仄  平平)
2 平平 仄仄 平→(联内,用对。)
3 平平 平  仄仄→(联间,用粘,平平仄仄平。但联内上句要仄收,变动一下句尾,仄仄  平→平  仄仄。)
4 仄仄  仄  平平→(联内,用对。)
     同样的,如果用平平仄仄平起句:
1 平平  仄仄   平(不想押韵,可改尾)
2 仄仄  仄   平平→(联内,用对,仄仄平平仄。要押韵,改尾。平平仄→仄平平)
3 仄仄  平平  仄→(联间,用粘,仄仄仄平平。但作为联内上句,须以仄结尾,改尾。仄  平平→平平  仄)
4 平平  仄仄   平→(联内,用对。)
    这样一路对粘,到了这里,就可以写成一首绝句了。要写律诗、排律,就继续一路“对”、“粘”下去。
    就在这一对一粘中,一串珍珠链子出来了,如同织毛衣。
    双声一节,两句一联,一联一押韵。诗就是这么玩的。
      这样的平仄音节组合,声调变化有序,并且环环相扣,在对立中统一,极富节律,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音乐美感。所以格律诗的形成,标志了中国诗歌最终成熟。它如同天安门前正步走的行军方阵,是一种严整的美。
     不过,我们对人和事的描写丰富多彩,语言也千变万化,总有些词的声调与音节无法完全同步。比如:诗词,平平。语言,仄平。如在句子中用到“语言”一词,而该位置应该是平平的,那该如何?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节奏,为什么要双声一节。双声一节,节奏会舒缓很多。如果是单声成节,会怎么样?那是机关枪。这个节奏,吟诗时你的嘴唇火花四溅,外焦里嫩烤香肠。why?这频率来得太密了,吟诗不是打铁,不要玩出火来。双声一节,速度下降了50%,正合适,不快不慢。
     双声一节原来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那么,偶尔快一些,不会出人命吧?我刚问过祖诗爷,他这么曰:木甚事,别玩出火星来就ok。于是乎:
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
    这就是说,音节内第一声(见到没,我一直不用“字”,而说“声”。因为音节,节奏的长度单位而已,如同歌曲中的乐谱,不是歌词。我们现在只考虑声音怎么弄得好听,而不是琢磨如何使字传神),可以偶尔出下轨。因为音节的第一声,在句中的排列分别落在第一、三、五的位置上,所以才有“一三五不论”之说。不过,这个不论,也不是没有节制的。那就是,句中的中心音节不能不论,必须保持完整。中心音节,又是一个新名词。
        关于中心音节,我们在中学时,老师说到散文,总是说“形散而神不散”,中心音节就是句子中的神,有它完整,就不散啦。或者说中心音节是句子的最后防线,一旦破坏,节奏就乱了。是韵文还是散文,就看这一关口能否守住。
      由于平声声调平和绵长,适合于吟唱中展开,抒发感情,因而,平音节比仄音声更重要,这正是不允许孤平的原因所在。孤平则拗口,节奏太快了。但何为孤平,传统理论还是比较模糊,众说纷纭,莫一是衷。这是他们不知道句子中还有个重点,中心音节。中心音节不全,就是孤平,就这么简单。
      只是,句子中的哪个平音节才是中心音节?不用猜也不用背,从五言句一看就明。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从这两句基本句式去考察,中心音节,不言自明,双平的音节不就一个么?中心音节舍它其谁。无论改尾后位置有无变化,中心音节还是不变(带括号的平平):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12       34      5        12      5    34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12     5    34
     只要括号内的中心音节完整,就不会出现孤平。但有时难免出现中心音节被侵犯的情况,毕竟语言是活的,不可能完全满足格式的要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对它进行补救,也就是传统上说的孤平拗救。方法就是于中心音节的相邻音节,其第一声强调用平,使中心音节借以恢复。音节中的第一声,可平可仄,即一三五不论,记得吧?补救措施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
      这么看来,中心音节也不是不可触犯,只要作出补救就成。下面就具体的句式作逐一解剖分析:

一、(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中心音节落在12上,当1用仄,变成仄平 仄仄 平,这时需要3必须为平,以使中心音节遭破坏后,在其附近形成双平,使句子恢复正常的长调,仄平  平仄 平。12失去双平后,23组成新的跨音节双平。

  二、 (平平)  平 仄仄
                12     5    34
    这是平平仄仄平一句改尾而来,中心不变。但由于5前移,与12相邻,当1用仄,5已天然作出了补救,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仄平  平  仄仄
    平平  平  仄仄(12 5 34),这句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34为仄音节,改尾前(平平仄仄平)3是可平可仄的,改尾后虽然位置后移,但3作为音节内的第一声,按理依然可平可仄,这时可能会出现四连平的情况,抹杀了节奏,平平 平 平仄。古人作了个有趣的变动,12是中心音节,不变,但5变,(平平) 仄 平仄。
      如果没有把音节隔开,表面上象是5与3换了个位置,其实不是。5是独立的半音节(看基本句平平 仄仄 平),前移后34挪后,但5与34仍然是两个音节,不存在换的问题。3可以用平,是因为34为同一音节,3是第一声。因此,5用仄,是做了变性手术。平平 仄 平仄,5这一牺牲,句子分出了节奏。
      从这里也可以体验,为什么不允许三连尾,因为它们分属两个音节嘛。不同音节,交替延续,上面说过的。

三、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这句中心音节居中,后面跟着一个半音节,一但3用仄,句内无法再补救。5是独立的半音节,又是句尾,不是想变动就能变动的(不要受平平仄平仄这句蛊惑)。这句出现孤平,古人又作出了一个有趣的补救:句内救不了,就从联内救。
仄仄 仄平 仄
→(平)平 平仄 平  
     (平)平 平仄 平,1可平可仄,3强调用平则可。3用平,既救了本句,又救了联内上句,可谓诗句中的国老。
    实际上,仄仄平平仄这一句,我称之为衙内句。衙内,无法无天的官二代,任性。它有三种拗句形式:
1、(仄)仄 仄平 仄
2、(仄)仄 平仄 仄
3、(仄)仄 仄仄 仄
   都由下句补救,(平)平 平仄 平。

四、仄仄  仄  (平平)
          12     5      34
      这句也源自于仄仄平平仄,由于中心音坠尾,没什么可变化的,只有1可以动。平仄 仄 平平,就一点点变化,这句与基本句式的浪荡,真是天上人间。
      因为七言、九言可以认为从五言之上往前叠加音节而成,所以,它们的中心并没有变生改变。九言?有的,别大嘴张得能吞下一头牛,没有天鹅飞过: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仄)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四句标准句式的合理变动以及如何保全中心音节(就是所谓的孤平拗救),就是上面四种情况。
      到了这里,除了对仗,诗的格律就这么一些东东。回头看看,无非几个要点,一是音节,双声一节。二是改尾,句末音节调整。三是中心音节及其恢复。四是组联及联的连接。至于第五点,对仗,在组联过程中的“对”,已经初步体现了对仗的一些要求。对仗涉及面很广这里不作论述。而第六点,押韵,就不用说了吧。
   前三点是我个人对格律的全新解读。
把握住了这三板斧,格律也就一渣渣,玩诗如搓泥。剩下的就看你的文采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8 金钱 +18 贡献 +18 收起 理由
穿越梅嶺 + 8 + 8 + 8 很给力!
晓风轻送 + 10 + 10 + 10 赞一个!无论观点是否相同,但对新的念、新.

查看全部评分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6-21 11:4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先生怪不得常来理论版,原来肚里装有货,待细读。

点评

不是常来,是有人在这里骂我,才追杀过来。以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个诗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1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2:2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6-21 11:41
大眼先生怪不得常来理论版,原来肚里装有货,待细读。

不是常来,是有人在这里骂我,才追杀过来。以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个诗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1 13: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个排列,原来看过。但因对诗律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只看了王力的,后来又看了启功、涂宗涛的,以及声调谱等),对他们的理论,因为都有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故不敢只接受某一家的观点。

点评

王力的靠谱,其余的全是带沟党。至今仍有人认定仄尾无孤平,可见流毒之深、之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22: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1 13:0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王力的靠谱,其余的全是带沟党。至今仍有人认定仄尾无孤平,可见流毒之深、之广。

点评

启功说,我多不敢敬同。涂的理论还是承之于王力的,但也有不同地方,他提出的诗律要以唐人作品来对照,我是比较赞同的。如他说:对“仄平仄仄仄”句式,王力是忌的,而涂却以杜诗五律中也有18句,认为不忌。我是以18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1 2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6-21 22:21
王力的靠谱,其余的全是带沟党。至今仍有人认定仄尾无孤平,可见流毒之深、之广。 ...


启功说,我多不敢苟同。涂的理论还是承之于王力的,但也有不同地方,他提出的诗律要以唐人作品来对照,我是比较赞同的。如他说:对“仄平仄仄仄”句式,王力是忌的,而涂却以杜诗五律中也有18句,认为不忌。我是以18句占杜诗五律句数比来说明的,是宜忌(其占比低于千分之五)。研究格律,不能只以多少句来说,而是应该用占比来说才是个严谨的态度。

点评

做学问不能只停留在归纳这一层次上。必须从具体走向抽象,才形成理论,否则还只是经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3: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23:0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1 22:43
启功说,我多不敢苟同。涂的理论还是承之于王力的,但也有不同地方,他提出的诗律要以唐人作品来对照,我 ...

做学问不能只停留在归纳这一层次上。必须从具体走向抽象,才形成理论,否则还只是经验。

点评

在诗律上,前人已经做的够多的了。我们更多的还是应该着眼于前人理论中的一些不够圆满的地方——如不够严谨或自相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唐人作品来对照,却是必需的。没有数字事实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我对涂氏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3: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1 23: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6-21 23:05
做学问不能只停留在归纳这一层次上。必须从具体走向抽象,才形成理论,否则还只是经验。 ...

在诗律上,前人已经做的够多的了。我们更多的还是应该着眼于前人理论中的一些不够圆满的地方——如不够严谨或自相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唐人作品来对照,却是必需的。没有数字事实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我对涂氏理论的部分否定,正是他自己用杜诗五律来验证得出的。
现在的诗律,更多还是承之于王力的。就是部分否定了,也不见得是对王力的不恭。对于拗救,“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有救有不救”是事实,但以救的为多也是事实。我为什么只是否定“救了就是合律,不救就不合律”这点,而不否定救这点,正是依这些事实来说的。——用“律句占多,还是认可是近体的,这与“救了就是合律”来比,应该是更有说服力的。我的观点或说是理论吧,也仅仅是对王力理论的修补吧。

点评

孤平为拗。拗是有病,并非出错,但不出律不见得就合律。这如同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孤平使得中心音节长度不足,嘴唇冒火花,救之后节奏恢复了正常,所以,救后即合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没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3:56
10首科举近体诗,就可以扫净所有的捕风捉影! 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 72 《春风扇微和》陈九流149 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迟迟散南陌。褭褭逐东风。 暗入芳园里。潜吹草木中。兰荪才有緑。桃杏未成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1 23: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6-21 23: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1 23:32
在诗律上,前人已经做的够多的了。我们更多的还是应该着眼于前人理论中的一些不够圆满的地方——如不够严 ...

10首科举近体诗,就可以扫净所有的捕风捉影!

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

72 《春风扇微和》陈九流149
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迟迟散南陌。褭褭逐东风。
暗入芳园里。潜吹草木中。兰荪才有緑。桃杏未成红。
已觉寒光尽。还防淑气通。由来荣与悴。今日发应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迟迟散南陌。平平仄平仄】


【迟迟散南陌。平平仄平仄】43

73《春风扇微和》张 彚150
木徳生和气。防防入曙风。暗催南向叶。渐翥北归鸿。
澹荡侵氷谷。悠扬转蕙藂。拂尘廻广路。泛籁过遥空。
暖上烟光际。云移律候中。扶摇如可借。从此戾苍穹。

仄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74 《春风扇微和》范传正151
暧暧当迟日。防微扇好风。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暖碧空。稍防生緑水。已觉散芳藂。
徙倚情偏适。徘徊赏未穷。妍华不可状。竟夕气融融。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通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75 《春风扇微和》陈通方152
习习和风扇。悠悠淑气微。阳升知候改。律应喜春归。
池栁晴初折。林鸎暖欲飞。川原浮彩翠。台舘动光辉。
泛艳摇丹阙。扬芳入粉闱。发生当有分。枯朽幸因依。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上平平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76 《春风扇微和》栁道伦153
青阳初入律。淑气应春风。始辨梅花里。俄分栁色中。
依防开夕照。澹荡媚晴空。拂水生苹末。经岩触桂藂。
稍抽兰叶紫。防吐杏花红。愿逐仁风布。将禆生植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77《春风扇微和》崔立之154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高低惠风入。远近芳气新。
靡靡才偃草。泠泠不动尘。温和乍扇物。煦妪偏感人。
去出桂林漫。来过蕙圃频。晨辉正澹荡。披拂长相亲。

平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入仄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平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温和乍扇物。平平仄平仄】46
【逺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47
【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48


78《春风扇微和》郭 遵155
防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
暧空防早辨。映日度逾频。高拂非烟杂。低随众卉新。
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还似登台意。元和欲煦人。

通平平仄仄?仄通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通通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通仄仄平?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习习何处至,仄仄平仄仄】49
【熈熈与春亲。平平仄平平】50

79《春风扇微和》豆卢荣156
春晴生缥缈。软吹和初遍。池影动玄沦,山容发葱蒨。
迟迟入绮阁。习习流芳甸。树杪飏莺啼。堦前落花片。
韶光恐闲放。旭日宜游宴。文客拂尘衣。仁风愿廻扇。

平平平仄上?仄去平平去?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去?
平平仄仄入?仄仄平平去?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去?
平平仄平上?仄仄平平去?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去?

【堦前落花片。平平仄平仄】
【山容发葱蒨。平平仄平仄】
【韶光恐闲放。平平仄平仄】51
【仁风愿廻扇,平平仄平仄】

80《春风扇微和》邵 偃157
防风扇和气。韶景共芳晨。始见郊原緑。旋过御苑春。
三条开广陌。八水泛通津。烟动花间叶。香流马上人。
逶迤云彩曙。嘹唳鸟声频。为报东堂客。明朝桂树新。

通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通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通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防风扇和气。仄平仄平仄】52


81《春风扇微和》公乗亿【咸通宏词】170
丽日催迟景。和风扇早春。暖浮丹鳯阙。韶媚黒龙津。
澹荡迎仙仗。霏防送尽轮。緑摇宫栁散。红待禁花新。
舞席潜廻雪。歌筵暗起尘。幸当阳候律。一愿及佳辰。

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点评

这东西有十足说服力。 十二句,非四、八句;讲对仗,有拼盘。寻佳作不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06:10
咩咩,就你这点尿水,风一吹就干,还晒个毛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0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23:5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6-21 23:32
在诗律上,前人已经做的够多的了。我们更多的还是应该着眼于前人理论中的一些不够圆满的地方——如不够严 ...

孤平为拗。拗是有病,并非出错,但不出律不见得就合律。这如同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孤平使得中心音节长度不足,嘴唇冒火花,救之后节奏恢复了正常,所以,救后即合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没什么不妥,救得无痕,何必拒绝?

点评

我与潭州雨梦、江城子探讨时,也说过:应该是以救为好——毕竟唐宋律诗中,也是以救为多的。我将调声与合律与否分开,目的是为了理论的严谨性,即要自圆其说。如按拗救论,对大拗不救的该如何评判?谭州雨梦也认为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05: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0:0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1 23:50
10首科举近体诗,就可以扫净所有的捕风捉影!

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

咩咩,就你这点尿水,风一吹就干,还晒个毛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22 05: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6-21 23:56
孤平为拗。拗是有病,并非出错,但不出律不见得就合律。这如同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孤平使得中心音节长度不 ...

我与潭州雨梦、江城子探讨时,也说过:应该是以救为好——毕竟唐宋律诗中,也是以救为多的。我将调声与合律与否分开,目的是为了理论的严谨性,即要自圆其说。如按拗救论,对大拗不救的该如何评判?谭州雨梦也认为该作律诗来看的。那不又回到“可救可不救,有救有不救”上来了。这样自相矛盾的理论,我是不敢接受的。那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我将调声与合律与否分开,也就解决这个问题了。救或不救虽与合不合律无关,但却与调声有关,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调声的——但调声并不能抹掉拗的事实。
我在律诗平仄小议中,合律的句式只有十个,即四个标律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三个等律句(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一个特拗句(平平仄平仄),两个拗救句(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我是将不合律的句式视作别扭看的。小拗小别扭,大拗大别扭,而孤平、三平调等禁忌句式则必须规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6-22 06: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1 23:50
10首科举近体诗,就可以扫净所有的捕风捉影!

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

这东西有十足说服力。


十二句,非四、八句;讲对仗,有拼盘。寻佳作不见。

点评

这东西有十足说服力。 十二句,非四、八句;讲对仗,有拼盘。寻佳作不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07:59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6-22 07: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6-22 08:02 编辑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6-22 06:10
这东西有十足说服力。
十二句,非四、八句;讲对仗,有拼盘。寻佳作不见。
试律诗佳作不见或少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论格律首首都是循规蹈矩的!

点评

循规蹈矩是必须的,关乎“功名富贵”,玩不得半点儿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22 08: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在讲新韵平仄吧?一二声为平三四为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6-22 1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2 07:59
试律诗佳作不见或少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论格律首首都是循规蹈矩的!
...

循规蹈矩是必须的,关乎“功名富贵”,玩不得半点儿戏。

点评

牵连着功名,牵连着仕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2:25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6-22 12: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6-22 10:49
循规蹈矩是必须的,关乎“功名富贵”,玩不得半点儿戏。

牵连着功名,牵连着仕途。

点评

咩咩,你成天炒元克克有个毛用,憋一首来让大家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7:35
咩咩,你成天炒元克克有个毛用,憋一首来让大家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7:35
科考有引导作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5:51
科考有引导作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15: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6-22 15: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2 12:25
牵连着功名,牵连着仕途。

科考有引导作用。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6-22 15: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2 12:25
牵连着功名,牵连着仕途。

科考有引导作用。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7:3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2 12:25
牵连着功名,牵连着仕途。

咩咩,你成天炒元克克有个毛用,憋一首来让大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7:3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6-22 12:25
牵连着功名,牵连着仕途。

咩咩,你成天炒元克克有个毛用,憋一首来让大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