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精华1
注册时间2017-4-3
威望662
金钱5300
贡献4637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威望- 662 点
贡献- 4637 次
金钱- 5300 枚
|
诗的格律包括三个方面,平仄、押韵、对仗。
诗歌诗歌,诗与歌一开始是同穿一条裤子的。也就是说,诗和歌一样,是通过口头来表达的。
既然是着重于口头表达,那么对音调就有讲究了。怎样才能把一句话说得跟唱的那样动听?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句子中声调的变化。没有变化自然不行,但单纯变化也不见得就好。就如同一个人不会打鼓,胡捶乱敲一通,你只会觉得烦躁,这就是音乐和噪音的区别。
变而有序方为律,这是我的观点。何为有序?春夏秋冬,昼夜交替,是为序。
我们讲话当然没有歌曲那么丰富的音调变化。一直以来,汉语就只有四个音调,妈麻马骂。合理安排好这四个调的出现频率,话就自然张弛有度,扬抑顿挫,富有乐感了。
和音乐攀上了亲,诗句就要求体现出节奏来。这四个声调只有有序地变化,才会有节奏。汉语四个声调,可以分成两类,平声和仄声。平,声调平和,不高不低,始终如一。仄,不平的意思,声调或高或低,拉长后会变调。举个例,上面四个字,妈~~~~,无论你拉多长,还是妈,声调没有变化;麻~~~~,也没有变化;马~,拉不下去了,气没有了;骂~~,也拉不上去,气也漏了。同样是ma,四个声调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平声平而悠长,仄声高低而短,这就是平和仄归类的依据。
现代普通话中,具体为,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双声一节,这是诗的节奏,也就是平平、仄仄两种音节。音节是诗的最小单位(而不是字)。音节,只是一个声音的长度单位,代表声音的高低长短,如同歌曲中的乐谱,并无具体含义。
两种不同的音节交替延续,就成了诗句的节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或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排列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上午下午上夜下夜……
从上面的流水线上切下一段作句子,诗句就出来了。
五言,两个半音节(为好区分,每个音节特别隔开):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七言,三个半音节: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6 7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6 7
五言中的第五字,本来56组成一个音节的,因为才取五个字一句,所以5是独立的半音节。七言中的第七字也同样的原因。
以上两句,就是诗句的基本句式(七言就是比五言多一个音节)。
为什么只取五、七两种句长,大家不妨打一下拍子,拍四下、六下,自然否?这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定下来的最佳句长。
综上,双声一节,交替延续,就成了诗句的节奏。只要句子在声调上呈现出上面的节奏,措辞上就成功了。
诗就是由两句基本句式变化、连接而成的(五言句首加上括号内的音节就变成七言。九言也是如此操作,往前面加码。为什么不是后加,因为有中心音节在,这是后话了):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 平
诗句的节奏基本就是这样。但是诗是活的,灵动的,它不是火车走铁轨,只会一路吭哧吭哧到底。出于对仗及押韵等方面的考虑,句尾可能会不时作一些变动。具体是句尾的那个半音节前移一个位置: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12 34 5 → 12 5 34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 12 5 34
这种句尾的音节变动,并不会因为5的前移而把节奏打乱,只会使节奏富于变化。原因是5只是个半音节。
上面的四句就是诗的标准句式,诗就是由这四句不断地组合而成的。由于四句中,有两句是派生而来的,所以我才说两句(基本句)包打天下。这种派生,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传统上及现在的其他方家也没有论及。但它贵在很明确地指出四句标准句内在的勾稽关系,化繁就简,便于运用。
现在说一下格律诗的一些特点。格律诗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它对节奏、篇幅、押韵、对仗都有明确的要求。
首先,篇幅是固定的,绝句两联(四句)一首,律诗四联(八句)一首。五联(十句)以上为长律,又称排律。
其次,押韵也是固定的,一联一押韵(首句不限,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不转韵。这就形成了,同一联内,上句仄声尾,下句平声尾。这么安排,既是为了押韵,更是为了对仗。
最后,律诗除了头尾两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绝句则不作要求。
上面说了句式。如果句子是一粒粒的珍珠,那么,怎么把它们串起来,做成一条珍珠链子呢?
第一步,先把两句合成一联,这种手法叫“对”。第二步,把各联串起来,这种手法叫“粘”。第三步,没有第三步了。
一联内,第一句称上句,第二句称下句。上下句要求在相同的位置上平仄音节相反。这种音节相反的句式结合,类似于男婚女嫁,阴阳结合,形成和谐的互补关系。如,用仄仄平平仄起句,那么,它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对应非常明显,你用仄音节的地方,我就用平音节,它体现了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
这两句正是两句基本句式的自然组合。如果我用平平仄仄平打头,又该怎么对应呢?上面说过,首句也可押韵的。还是老办法,联内两句,平仄音节对立。
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该反的全反上了,貌似ok啦。其实还没完,联内下句要押韵,还要以平声结尾。还记得么,句尾是可以动的。最后的那半音节,可以前移:
平平 仄→仄 平平
34 5 →5 34
屁股一拧,搞定,这才算真正ok。当然,既然句尾可以动,那么我首句不想押韵了,也可以变一变: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变与不变全在于你,够任性吧?也就是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随便一句都可以打头起句,押不押韵,随你便,变动一下句尾就成。但下句记得是平尾,“对”下来后是仄尾的,前移一音节即可(注意,我一直在讲音节,而不是单个的平或仄)。
联内两句平仄音节相反,相对应,这种连接手法叫“对”。对,对立也。这种错位,是一种阴阳上的平衡,和磁性或者齿轮的原理一样。
联内用“对”,那么,联与联之间,就用“粘”。因为中国的哲学讲究内方而外圆。物以类聚嘛。
粘,下联上句的平仄音节要与上联下句相同。拗口吧?它仅仅是说,上下联之间相邻的两句,平仄相同。
接上面一联,下一联怎么开句呢?
1 仄仄 平平 仄(或仄仄 仄 平平)
2 平平 仄仄 平→(联内,用对。)
3 平平 平 仄仄→(联间,用粘,平平仄仄平。但联内上句要仄收,变动一下句尾,仄仄 平→平 仄仄。)
4 仄仄 仄 平平→(联内,用对。)
同样的,如果用平平仄仄平起句:
1 平平 仄仄 平(不想押韵,可改尾)
2 仄仄 仄 平平→(联内,用对,仄仄平平仄。要押韵,改尾。平平仄→仄平平)
3 仄仄 平平 仄→(联间,用粘,仄仄仄平平。但作为联内上句,须以仄结尾,改尾。仄 平平→平平 仄)
4 平平 仄仄 平→(联内,用对。)
这样一路对粘,到了这里,就可以写成一首绝句了。要写律诗、排律,就继续一路“对”、“粘”下去。
就在这一对一粘中,一串珍珠链子出来了,如同织毛衣。
双声一节,两句一联,一联一押韵。诗就是这么玩的。
这样的平仄音节组合,声调变化有序,并且环环相扣,在对立中统一,极富节律,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音乐美感。所以格律诗的形成,标志了中国诗歌最终成熟。它如同天安门前正步走的行军方阵,是一种严整的美。
不过,我们对人和事的描写丰富多彩,语言也千变万化,总有些词的声调与音节无法完全同步。比如:诗词,平平。语言,仄平。如在句子中用到“语言”一词,而该位置应该是平平的,那该如何?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节奏,为什么要双声一节。双声一节,节奏会舒缓很多。如果是单声成节,会怎么样?那是机关枪。这个节奏,吟诗时你的嘴唇火花四溅,外焦里嫩烤香肠。why?这频率来得太密了,吟诗不是打铁,不要玩出火来。双声一节,速度下降了50%,正合适,不快不慢。
双声一节原来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那么,偶尔快一些,不会出人命吧?我刚问过祖诗爷,他这么曰:木甚事,别玩出火星来就ok。于是乎:
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
这就是说,音节内第一声(见到没,我一直不用“字”,而说“声”。因为音节,节奏的长度单位而已,如同歌曲中的乐谱,不是歌词。我们现在只考虑声音怎么弄得好听,而不是琢磨如何使字传神),可以偶尔出下轨。因为音节的第一声,在句中的排列分别落在第一、三、五的位置上,所以才有“一三五不论”之说。不过,这个不论,也不是没有节制的。那就是,句中的中心音节不能不论,必须保持完整。中心音节,又是一个新名词。
关于中心音节,我们在中学时,老师说到散文,总是说“形散而神不散”,中心音节就是句子中的神,有它完整,就不散啦。或者说中心音节是句子的最后防线,一旦破坏,节奏就乱了。是韵文还是散文,就看这一关口能否守住。
由于平声声调平和绵长,适合于吟唱中展开,抒发感情,因而,平音节比仄音声更重要,这正是不允许孤平的原因所在。孤平则拗口,节奏太快了。但何为孤平,传统理论还是比较模糊,众说纷纭,莫一是衷。这是他们不知道句子中还有个重点,中心音节。中心音节不全,就是孤平,就这么简单。
只是,句子中的哪个平音节才是中心音节?不用猜也不用背,从五言句一看就明。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从这两句基本句式去考察,中心音节,不言自明,双平的音节不就一个么?中心音节舍它其谁。无论改尾后位置有无变化,中心音节还是不变(带括号的平平):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平 仄仄
12 34 5 12 5 34
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12 5 34
只要括号内的中心音节完整,就不会出现孤平。但有时难免出现中心音节被侵犯的情况,毕竟语言是活的,不可能完全满足格式的要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对它进行补救,也就是传统上说的孤平拗救。方法就是于中心音节的相邻音节,其第一声强调用平,使中心音节借以恢复。音节中的第一声,可平可仄,即一三五不论,记得吧?补救措施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
这么看来,中心音节也不是不可触犯,只要作出补救就成。下面就具体的句式作逐一解剖分析:
一、(平平) 仄仄 平
12 34 5
中心音节落在12上,当1用仄,变成仄平 仄仄 平,这时需要3必须为平,以使中心音节遭破坏后,在其附近形成双平,使句子恢复正常的长调,仄平 平仄 平。12失去双平后,23组成新的跨音节双平。
二、 (平平) 平 仄仄
12 5 34
这是平平仄仄平一句改尾而来,中心不变。但由于5前移,与12相邻,当1用仄,5已天然作出了补救,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仄平 平 仄仄
平平 平 仄仄(12 5 34),这句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34为仄音节,改尾前(平平仄仄平)3是可平可仄的,改尾后虽然位置后移,但3作为音节内的第一声,按理依然可平可仄,这时可能会出现四连平的情况,抹杀了节奏,平平 平 平仄。古人作了个有趣的变动,12是中心音节,不变,但5变,(平平) 仄 平仄。
如果没有把音节隔开,表面上象是5与3换了个位置,其实不是。5是独立的半音节(看基本句平平 仄仄 平),前移后34挪后,但5与34仍然是两个音节,不存在换的问题。3可以用平,是因为34为同一音节,3是第一声。因此,5用仄,是做了变性手术。平平 仄 平仄,5这一牺牲,句子分出了节奏。
从这里也可以体验,为什么不允许三连尾,因为它们分属两个音节嘛。不同音节,交替延续,上面说过的。
三、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
这句中心音节居中,后面跟着一个半音节,一但3用仄,句内无法再补救。5是独立的半音节,又是句尾,不是想变动就能变动的(不要受平平仄平仄这句蛊惑)。这句出现孤平,古人又作出了一个有趣的补救:句内救不了,就从联内救。
仄仄 仄平 仄
→(平)平 平仄 平
(平)平 平仄 平,1可平可仄,3强调用平则可。3用平,既救了本句,又救了联内上句,可谓诗句中的国老。
实际上,仄仄平平仄这一句,我称之为衙内句。衙内,无法无天的官二代,任性。它有三种拗句形式:
1、(仄)仄 仄平 仄
2、(仄)仄 平仄 仄
3、(仄)仄 仄仄 仄
都由下句补救,(平)平 平仄 平。
四、仄仄 仄 (平平)
12 5 34
这句也源自于仄仄平平仄,由于中心音坠尾,没什么可变化的,只有1可以动。平仄 仄 平平,就一点点变化,这句与基本句式的浪荡,真是天上人间。
因为七言、九言可以认为从五言之上往前叠加音节而成,所以,它们的中心并没有变生改变。九言?有的,别大嘴张得能吞下一头牛,没有天鹅飞过: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仄)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四句标准句式的合理变动以及如何保全中心音节(就是所谓的孤平拗救),就是上面四种情况。
到了这里,除了对仗,诗的格律就这么一些东东。回头看看,无非几个要点,一是音节,双声一节。二是改尾,句末音节调整。三是中心音节及其恢复。四是组联及联的连接。至于第五点,对仗,在组联过程中的“对”,已经初步体现了对仗的一些要求。对仗涉及面很广这里不作论述。而第六点,押韵,就不用说了吧。
前三点是我个人对格律的全新解读。
把握住了这三板斧,格律也就一渣渣,玩诗如搓泥。剩下的就看你的文采了。 |
评分
-
参与人数 2 | 威望 +18 |
金钱 +18 |
贡献 +18 |
收起
理由
|
穿越梅嶺
| + 8 |
+ 8 |
+ 8 |
很给力! |
晓风轻送
| + 10 |
+ 10 |
+ 10 |
赞一个!无论观点是否相同,但对新的念、新.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