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华夏理论版------------
耕夫: 这首诗稍有一点不同。首联是起,是环境的衬托,自然界的风雨交加,而又传来叔父去世的噩耗,叫诗人悲痛不已,敲窗的风雨,内心的悲痛交织在一起,欲哭无泪;不由得思前想后,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当年那个活蹦乱跳,和自己一起吟诗斗酒,读书论道的叔父,现在却天人永隔,叫人感觉是一场春梦一样。中两联是承,颔联着重于叔侄的精神上的共享,颈联这是重在生活中陪伴。总之,这两联写出了叔父与我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叔侄,是甘苦与共的益友,是引领人生的良师。但现在这一些永远过去,永远不可复制,永远再也见不到亲人。天呀,叫我如何不心疼······尾联是转合,现在是哀思满腹而无法倾诉,甚至去送叔叔一程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我可能远在他乡,或许其他原因,我只能让哀告飞鸿,请你带去我深沉的哀思和怀念吧。应该说,这是一首感情较为真挚写的比较好的七言律诗,诗题相扣,主旨明确,章法成熟,应该说是一位水准不错的师友的作品。以上纯属个人解读,限于自己的水准和诗词造诣,特别是诗词理论的不足,不妥之处请金老批评。
金筑子: 我读不懂是根据我的年龄判断的。作者的二叔,即作者父亲的二弟,一般都比作者大许多,作者不可能与其同窗读书,同桌喝酒。作者长大之后,两代人因同一爱好而共读“残书千百页”的情况有欠真实。按常理,作者与二叔不可能是一家人,更不可能天天同样“碗里窝头桌上葱”。(如是特殊情况,好比作者为二叔养大,则应有所交待。)
耕夫: 作者的二叔,即作者父亲的二弟,一般都比作者大许多,作者不可能与其同窗读书,同桌喝酒 ——这个说法我觉得比较武断,也有叔侄同龄或者大不了多少的。况且这是在写诗,不是在介绍说明家庭情况。至于那个“千百页”是一种诗语,可能是叔父读过的,我还保存着,现在睹物思人,或是叔侄都读过的,书都磨损了,今日看来能不伤心·······所以,我以为不存在你说“失真”之说。个见,金老雅正。问好。
金筑子: 是的,叔侄同代人的情况很多。但是,对同代人的怀念,多在儿时的感情,长大后即各奔东西。对同代人“二叔”的怀念,以致“满腹哀思”,恐怕远不是“一卷残书千百页,半壶老酒两三盅。城前河水槐边月,碗里窝头桌上葱”这些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