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与贞妇的故事——释《渐》
内容简介: 《渐》是一篇小说,描绘一个丈夫出征在外的女子,如何抵御翩翩鸿雁——青年男子的诱惑、忠贞不二的故事。所要象喻的意思则是革命者当如“夫征不复”的女子一样,忠于“戡商”大业。
1.0卦名是卦辞的一部分 《周易》文章,卦名就是篇名,卦辞就是一篇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提要,爻辞则是逐层逐次的叙述铺陈。篇篇如此,没有例外。 上古文章都是没有篇名的,都是直接书写论文,篇名都后世学者为方便记忆、索引、提示,从文章中摘取一字两字,安到前面作为标题的,例如《诗经》等。作为逻辑文章的《周易》,在成书的时候也是没有篇名的,篇名(卦名)是后世学者将卦辞中的字,错误地圈成卦名了,从而使卦辞少了字。 以下,我们将《渐》篇原文与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列表对比如下。
序号 卦辞断句分类 卦符 卦名 卦 辞 备 注 1 文王原稿 略 □ 渐,女归,吉,利贞。 无卦名 2 孔子断句方式 略 渐 □,女归,吉,利贞。 卦辞少了“渐”字 3 合理断句方式 略 渐 渐,女归,吉,利贞。 卦名卦辞都有“渐”字。
两相比较,传统读法的卦辞少了一个“渐”字。“渐”字被拈去作为“卦名”了,并不再在卦辞中承担任务。这就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很不容易读出卦辞的文意与逻辑来。 这是老童的发现,无经典可据,当然不算权威,各位不妨怀疑。
2.0 释鸿 《周易.渐》篇六爻都有“鸿”字,鸿代表什么,必须作解释。 前五爻的“鸿”,根据《渐》篇文意,是暂时栖止的男子,乃至于浪子。 上九爻的“鸿”,则是如鸿雁一样远征的男子。
对于前者,《诗. 豳风.九罭》曰: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比较难懂,将其翻译一下,就是:
水何洋洋,网了又网,网得鳟,网得鲂。 人其襄襄,上门来的那个人啊,着衮衣,穿绣裳。
鸿雁于飞,宿于旧渚。 上门来那个人啊,此去无宿处,不妨再住一宿。 鸿雁于飞,宿于高处。 上门来那个人啊,此去不回复,不妨再住一宿。
藏起他的衮衣,锁起他的绣裳,捆住他的翅膀, 不让他这就高翔,留下我独自地忧伤。
这篇诗歌中描绘的东西,是一个青年妇女傍上公子、帅哥时的情不自禁,情到浓处的依依不舍,公子离去时的情急失措(藏衣)。 《九罭》里的“鸿”,就是如鸿雁般暂时栖止的男子,不妨说他就是浪子,但《诗》所描绘的“鸿”,似乎是被动之浪。
对于后者,有《诗.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这首诗歌吟得悲壮惨烈。第一段写战士出征,成列成行,如鸿之飞,振羽而去,全然不顾家中的老弱病残。大约鸿雁迁徙是会留下老弱病残而不顾的,所以诗歌作者借鸿雁迁徙遗弃老弱的事,比兴喻事。战士劳累于外是小事,更加不能忍受的是家里没人照料,使战士心中悲苦; 第二段写战士到了目的地,就像鸿雁到了泽地一样。战士建筑城垣一版又一版,十版又百版,十分劳苦,更担心家里的生活无着落,情绪悲伤低落。 第三段,战士“哀鸣嗷嗷”,声如悲鸿,竟然有人说战士“不服‘调教’”。战士好希望得到圣哲之人的理解、同情啊! 正说明“鸿”是远征的战士。
3.0《渐》篇翻译 “渐”,结合爻辞看,应该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尤其是前五段爻辞,写浪子得尺进寸、欲乘不轨,渐进意向非常明显,能从反面衬托“防微杜渐”之主题; 归,妇女嫁人叫归。《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易》的“归妹”等。“女归”就是“归女”,已嫁人的女子。 贞,《说文今释》引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古乃假鼎为贞,后益作鼑字,以鼎为声,金文复多假鼑为鼎。鼎贝形近,故鼑乃讹变为贞”。说明贞、鼎之为一字,有很长的历史。贞鼎同字。在《周易》,“贞”就应该训为“鼎也,定也,不移也”。现代汉语的“坚贞不屈”就是“坚定不屈”的意思,保留了“贞”字的鼎定不移义项。 经过对字义的必要训释,就可以将卦辞翻译出来了。 而鸿,前已述及,乃暂时栖止的男子和远征的男子。
【原文】《渐》:渐,女归,吉,利贞。 【译文】《渐》:防微杜渐,其如人妇,忠贞不渝,吉祥无咎。理当长久坚持。
【原文】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译文】初六,浪子弄姿,如鸿舞树。任其“关关”有声,只要不动而手,不有麻烦。
干,根据爻辞逻辑,当为树干之干。有人说是河岸,有人说是山岩,都是可以的,不就是“鸿雁”落脚的地点吗。但是,“鸿”要接近人,要“嬿”人家的老婆,总要由远至近,找些故事表演才合理。树干高,“鸿”先舞于树干,犹如浪子远远地搔首弄姿,其比喻是比较合于情理的; “嬿”,是遵义土话,相当于调戏、玩弄,不坏好意的友好。 厉,麻烦。“小子厉”,这个小子带来麻烦之谓; 言,可以理解为挑逗语言,所以翻译为“关关有声”,引用《关雎》,似较切贴; “无咎”,没有麻烦之谓。
【原文】六二,鸿渐于盘,饮食衎衎,吉。 【译文】六二,浪子渐进,如鸿在阪。饮食燕乐,以羡良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的东西不好吃啊!
盘,《帛书》为阪,显然是大而稳定之石盘。与“干”一样,在文章中并不具有特别含义,只是鸿雁落脚的地点而已。或许仅仅是选择了与“干”押韵的“盘、阪”而已。如果与“干”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盘、阪”比树要低,表示以“鸿”为喻的浪子要“嬿”人家老婆,又接近了女子一步; 衎(kan),《说文》:“行喜貌”。《尔雅.释法》:“衎,乐也”。此处指以鸿雁为喻的男子咂嘴弄舌地吃食物,用以眼羡、挑逗青年女子之意。想来是“不素餐”的“君子”。
【原文】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译文】九三,翩翩如鸿,舞于宅坪。我当牢记“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的规矩。弱女一人,当防武抢。
“陆”,当指住宅的庭院,或可理解为就是那个妇女家的院坝。古代穴居,总要选择高地筑穴,以防水淹,所以将居穴处称为“陆”; “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就是丈夫在外面当兵,妇女在家生了别人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不能养活的的意思。这应该是当时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道德规范; “寇”,金文作“ ”。《甲金字典》:“金文象执杖强入屋内以击人之形,故为寇暴”。“利御寇”,当防不怀好意的男子恃武抢婚之意。
【原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译文】六四,浪子掀桷揭茅,所赖柃桷坚牢。女子挥手拒之,抓落“鸿雁”羽毛,无灾。
木与桷,均是房屋屋盖的构架。古时候穴居,人字形的屋架落在居穴的坎上。“舍(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字,大约就是这种房屋的象形,上象屋盖,下象土穴,土穴旁边还垒砌了高坎。“鸿渐于木”,是说浪子爬到屋顶上来了。 “得”,甲骨文作“ 、 、 ”,金文作“ 、 ”,象用两手剖贝合贝之形。或省为一手,或加示动符“辵”,简化为“彳”,剖贝意象更为明显。《渐.六四》爻的“或得其桷”,就是分解其“桷”的意思。“或”为语词,无义。 《渐.六四》爻,还有爻外之意寄寓在内。《渐.九三》爻有“利御寇”,《渐.上九》有“其羽可以为仪”,暗示《渐.六四》爻中,面对浪子分桷揭茅之为,女子有低于寇暴的行为发生,揪落了“浪子”的羽毛,就是打落了浪子的东西。这两件事都是本爻辞中没有的字眼,须要结合前后爻辞文意逻辑,才能看出。
【原文】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译文】九五,浪子逸去,如鸿飞高陵。女子忠贞不渝,三岁不孕。浪子终于没有得逞,好啊!
陵,高岭。“鸿渐于陵”,直接的意思是鸿雁飞到岭上去了,所要象喻的意思是浪子无趣逃离了; “三岁不孕”,丈夫出征在外三年,泛指多年。在家的妻子忠贞不渝,顶住了翩翩公子的诱惑,没有生野孩子,所以叫“三年不孕”; “终莫之胜”,浪子最终没有占到便宜的意思。
【原文】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译文】上九,此鸿非彼鸿。夫征远复,归乎庭院。无以为慰,送与鸿毛。鸿毛虽轻,大鉴妾心。
鸿,此鸿非彼鸿,当为远征归来的丈夫,像鸿雁回归一样回家来了; 目前的《周易》注家对“仪”字或有误解。我们先分析“义”。 义的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繁写是上下结构,上为羊,下为我。“我”,在甲骨文,象耙形之农具与戈矛一起竖着之形。羊,驯和善良,羊头挂在“我”上,或可为两部落相会时表示友好的标识,或为部落方国所树立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庄严提示。因此,“义”就是现代的“仪”、礼仪之“仪”,为象形象意字。 至于《渐.上九》的“其羽可用为仪”之“仪”,从字形上看,是“义”之增繁,字义上却是“义”之专指,即个人之信义。古代“义”、“仪”的字义与现代的“义”、“仪”的字义,正好对调了位置。这样一来,“其羽可用为仪”就是“其羽可用为义(诚信、友好)”的意思了。 以上翻译,比起下述翻译来,如何?靠谱些吗?
[卦辞]渐(降):嫁女吉。利出行。 [爻辞]初爻阴:鸿鸟降于水渊。小孩患疫,有灾殃。但无须畏惧。 二爻阴:鸿鸟降于水畔。酒食康乐,吉利。 三爻阳:鸿鸟降于山麓。男人出征不归,女人怀孕不生,凶。利于防御敌寇。 四爻阴:鸿鸟降于树木。有人得到它的角啄。无忧。 五爻阳:鸿鸟降于丘陵。妇人三年不孕。终不能生。吉祥。 上爻阳:鸿鸟降于大陆。其羽毛可以作为舞具。吉祥。
4.0爻辞的潜在意思 六段爻辞,构成一篇小说,其逻辑和意思是完整的。以“鸿”为喻的浪子,乘人家的男人出征的机会,去“嬿”人家的老婆。先是远远地搔首弄姿,然后是送点饮食挑逗,再后在人家屋前屋后转悠,最后发展到破屋动武。不曾想遇到了一个有功夫的蛮女子,被打得落荒而逃,还丢下了不光彩的证据(其羽)。最后,出征的男人回来了,妻子献与“鸿毛”,作为对家庭忠贞不二的信物。 这件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也表示事物的渐变,所以《渐》篇六爻都用了“渐”,只不过最后一个“渐”不是得尺进寸的“渐”,而是“回家”的“渐”、飞回来的“鸿”而已。 这篇文章是完整的。但是,文王作此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吗?古代书写、出版都是困难的,恐怕不会像今天一样,为那些花花绿绿的绯闻,长篇大论地写、厚本厚本地出吧。 《周易》文章,善于使用象喻,所以韩宣子所见到的“易”是“象”——“见易象与鲁春秋……”,《易》之文章特点就是以“象”喻“事”。文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不妨推测,就是要告诉姬周政治核心,忠于戡商事业、忠于某种信念、政策,要像那位丈夫出征在外的女子一样,忠贞不二。
5.0《周易正义》如何解释《渐》之不孕、不育 有人说,“《周易》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我看是至理名言。我们不说现代易学了,只看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是如何胡说的,就知道后世对《易》之解释与其本义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孔颖达可是公认的解《易》大家呢! 《渐.九三》曰: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正义》云:“三本是艮体,与初、二相同一家。(九三)弃其群类,而与(六)四合好,即是夫征而不反复也。夫既乐于邪配,妻亦不保其贞。非夫而孕,故‘不育’也。(九三)见利忘义,贪进忘旧,凶之道也”。
《渐.九五》曰:“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正义》云:“九五进于中位,处于尊高,故曰‘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者,有应在二,而隔乎三、四,不得与其应合,是二、五情意,徒相感说,而隔碍不交,故曰‘妇三岁不孕’也”。
我们只提出孔氏的这两段《正义》出来议论,主要是《渐》篇最为重要的两段爻辞关乎文章大义。而后世学者又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很希望前世大学者出来解惑。这两段爻辞就是《渐.九三》的“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和《渐.九五》的“妇三岁不孕”。 孔氏如何“正义”呢?《渐》的卦符符号是,初、二爻为阴,三爻为阳,四爻为阴,五、六爻为阳。孔氏根据爻位的尊卑、爻象的尊卑来“正义”爻辞。爻位以在下为卑,在上为尊,以九五最尊;爻相以阴象女,阳象男,男尊女卑。在前三爻,初、二为阴,象女,三爻为阳,象男,又在女之上。孔氏于是把三与初、二划为一家,一个丈夫配两个老婆。但是,三爻的上面一爻是阴,下有从上之义,于是这个男子很不仗义,丢掉了老婆去攀高枝,以从六四。“夫既乐于邪配”,也就难免老婆不偷人。“非夫而孕”,这个野孩子当然不能活命了。这就解释了“妇孕不育”。“夫征”什么呢,就是九三投靠六四; 对“三岁不孕”,又有更为精彩的“正义”。说九五的妻子应该是六二,而中间有六四这个“二奶”恃强霸道,有九三这个第三者夹在中间撬墙脚,使得九五与六二“徒相感悦”而实际不得交合,所以“妇三岁不孕”。 孔老先生就没有想到,老婆既然与第三者苟且往来,当然也会怀上第三者的野种的,怎么一定会是“三岁不孕”呢? 可见名家释《易》,胡说也多。
7.0《彖传》、《大象传》的意蕴 就《彖传》,直接翻译如下。
【原文】《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帮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译文】《彖传》说:《渐》就是循序渐进。君子为仕就像少女之嫁人、熬成婆婆一样渐进而至,定然成功。升官以正,可以安邦定国,乃至于天子诸侯之位。其位,是具有中正之德所致。沉静而谦逊,就会永远顺利。
这篇《彖》辞,与陈完逃到齐国,在齐国做官,渐渐取得齐国人民的信任。八世以后,陈氏后人代姜齐而为田齐。正是《彖传》所说的“渐进而成就大事”者。孔子之流彖(解释)《渐》,有鉴于这一历史故事乎? 《大象传》,就更为浅显了。
【原文】《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译文】《大象传》说:山象君厚,木显君德,这就是渐的象意。感此象意,君王当养德育行,以化民俗。
结束语 可以看到,《渐》是描述一个丈夫出征在外的妇女,如何抵御浪子的挑逗,而“三岁不孕”的故事,象意姬周领导核心当如那个妇女一样,忠贞不渝,坚定某种信念;《彖传》则是给士子所出的、如何爬上高级官位的办法;《大象传》则是君王当如何用自己的美德化成民俗的教导。三者论述并不在同一焦点上。根据《彖传》、《象传》解释《周易》,定然是南辕北辙,不知所以。怎么能说“《大传》是解《易》之津梁”呢? 2016-09-20于遵义石佛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