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1|回复: 13

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形成和内容有哪些重大发展【网文】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0: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形成和内容有哪些重大发展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

  一、巩固殿试
  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人都算作“天子门生”,这样除了冷冰冰的君臣关系之外,考生与皇帝之间还能建立起一种温情脉脉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了考生与皇帝之间的距离。这些青年才俊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长治久安就指望他们呢。

  《旧唐书》记载,唐高宗在显庆四年(659年)春季亲自主持考试,在九百名考生中选拔了张九龄等青年才俊,这算是中国殿试之开端。但是人们总说武则天是这个制度的创立者,为什么呢?因为唐高宗这次考试是临时举措,没有形成制度,而武则天则把这件事制度化了,规模也更大。武则天做事很认真,一个个考,一考就是好几天,可谓盛况空前,从此殿试就成了惯例。所以《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说,殿试是武则天创造的。此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二、开设武举
  一说武举,武状元,好多人就想到苏乞儿。武举的创办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时期,国家承平日久,老百姓习惯太平日子了,很少有人懂得打仗,再加上府兵制也逐渐瓦解,所以平民很少接触军事训练,国家兵源质量堪忧。几次边境战争都体现出军队战斗力开始下降,这不是个好兆头。

  而且还有一件事曾经刺激了武则天。武则天曾经组织群臣举办射箭比赛,而且还设立了奖金。没想到最终拿了前几名的都是番将。什么叫番将?就是在唐朝、武周担任将领的汉族以外的人。唐朝历史上有很多番将,他们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射箭比赛的总冠军是泉献诚,高丽人。高丽民族自古以来善射,泉献诚也不例外。拿了冠军,泉献诚却没有表现出高兴来。他对武则天说:“请陛下以后停止举办这种比赛吧。您举办比赛,拿名次的都是番将,外敌听说了,一定就知道中原尚武精神已经败落,就会产生轻中华之心。所以,以后还是别办了吧。”

    武则天听了他的话,恐怕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尴尬的,射箭比赛就此停办了。可是问题在于这属于鸵鸟政策啊,不办比赛了,眼不见心为净了,可是尚武精神败落这事还是存在,该怎么办呢?武则天一直挂念这事儿,而且几次边境战争的确体现出军队战斗力下降,武则天真的着急了。武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举办的。根据《通典》的记载,武举是长安二年(702年)开始举办的,考试程序和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要看身材和口才,嘴笨还不行。举办武举的目的和科举一样,都是鼓励年轻人投身其中,去练武,去参军。以前靠考试就能当官,现在靠考试也能当军官啦。武则天就是这样培养尚武风气的。武举的举办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后世历朝历代也延续了这个考试,而且武举还真的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不说别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号功臣、唐朝的再造之臣——就是靠武举选出来的。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而且一身好武艺。一个郭子仪,就足以证明武举的价值。

  三、加试杂文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就是夸赞唐宋两个朝代文学的兴盛。其实不论是唐还是宋,文学的兴盛都和武则天密切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则天进行了科举改革,大大促进了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改变了整个社会风气。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都要给武则天记一功。

  武则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她规定进士加试杂文,这促使青年学子在文章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通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也就是说,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天下读书人都希冀以文采通过考试,获得荣华富贵,就连五尺童子,也耻于不通文墨。从此以后,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士们的大名和他们的文章,往往可以十几天就传遍全国,传播速度可见一斑。天下人都仰慕他们,可以说一旦考中进士,光宗耀祖,一切都有了,雁塔题名,曲江宴饮,风光无限。到了唐朝后期,唐宣宗都羡慕进士,甚至在大殿柱子上书写“乡贡进士李某”,意思是他当个进士多好。您瞧,这就是进士的威力。

  到了宋代,宰相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进士出身,官僚政治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科举功不可没。后来进士们受欢迎到什么地步呢?谁考中进士,谁就是钻石王老五。每年发榜的时候可热闹了:里面一圈是考生,翘首以盼,等着发榜。外面一圈是各府的家丁,膀大腰圆的,干吗呢?等着抓人呢。一揭榜,一旦某个考生高兴地说我中了,立马扑上去,往轿子里一塞,抬回府里。干吗?给我家小姐当女婿。什么出身、籍贯,一概不问,只要是进士就可以。所以闹出过笑话,有一次发榜,一个大户人家抓住一个新科进士,人长得也帅气,进入府中,主人赶紧出来行礼说,我家有小女,年龄和您正匹配,想嫁给您,尊意如何?年轻人从容淡定,谢谢您的美意,没问题,就有一样,等我回去问问我老婆。有妇之夫你们给抬来干吗?急啊,都来不及问!宋朝人把这种行为叫作“榜下捉婿”。“捉”,这字多形象啊。

  科举能如此发展,武则天功不可没。大家熟知的那些唐代大文豪,绝大多数都是武则天以后的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贺知章等。武则天以前呢?您可能最多说出个“初唐四杰”来,为什么?这与武则天对文学的重视密切相关。所以,唐诗宋词,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是武则天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迹之一。

    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则天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则天效力。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隋朝,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2: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

唐近体诗的声律定型,必定早于皇帝的诏令!

点评

那是当然的  发表于 2017-6-15 14: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加试杂文,所以唐传奇文学出色

点评

三羊没看懂这个帖子的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4: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15 13:56
由于加试杂文,所以唐传奇文学出色

三羊没看懂这个帖子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宋定型是谣传!
永隆二年(681),沈宋还处于仕途的待岗期间!

点评

你三羊本身就是个造谣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9: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7:53
沈宋定型是谣传!
永隆二年(681),沈宋还处于仕途的待岗期间!

你三羊本身就是个造谣者!

点评

史书记载的皇帝诏令,也是造谣吗?!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2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9: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形成和内容有哪些重大发展

-----这种贴网上多得很,转帖没啥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19:53
你三羊本身就是个造谣者!

史书记载的皇帝诏令,也是造谣吗?!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点评

什么朝代都有本朝代的“文律”。你怎么知道考的是近体诗的格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2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20:59
史书记载的皇帝诏令,也是造谣吗?!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 ...

什么朝代都有本朝代的“文律”。你怎么知道考的是近体诗的格律?

点评

可以对照、验证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21: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21:05
什么朝代都有本朝代的“文律”。你怎么知道考的是近体诗的格律?

可以对照、验证码!

点评

你把试帖诗贴来看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21: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21:47
可以对照、验证码!

你把试帖诗贴来看看吧~~

点评

这个就不要列举了吧! 白居易白纸黑字标注的【律诗】,你都不承认,唐朝科举省试贴,均未标注【律诗】,是否【律诗】,就全凭你的嘴皮子了。依照你针叶林的谬论,全唐诗未见标注【近体诗】、或【今体诗】、或【格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6 05: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05: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21:50
你把试帖诗贴来看看吧~~

这个就不要列举了吧!
白居易白纸黑字标注的【律诗】,你都不承认,唐朝科举省试贴,均未标注【律诗】,是否【律诗】,就全凭你的嘴皮子了。依照你针叶林的谬论,全唐诗未见标注【近体诗】、或【今体诗】、或【格律诗】、或【律诗】,你大可随意命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