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9|回复: 50

五律“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误区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0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七言诗律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推之于五言律诗,自然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然其误人多矣!
1.平平仄仄平句,为规避孤平,一三两字不能同仄。即第三字可以不论,但第一字的不论,是以第三字的改平为条件的。
2.仄仄仄平平句,为规避三平调,第三字不能不论。第一字可以不论,等同于标律句。
3.仄仄平平仄句,第一字可以不论,等同于标律句。从拗救论说,第三字的不论,是以对句救为条件的(也可不救)。
4.平平平仄仄句,第一字可以不论,等同于标律句。但一三两字不能同仄:即第一字的不论是以第三字的不变,第三字的不论是以第一字的不变为条件的。
5.平平仄平仄句,属特拗句式,其二四就不分明。其第一字宜论,第三字必论。

补充:
对于“仄平仄仄仄”句式,王力说忌,涂宗涛说不忌,然验之于杜诗496首五律诗,句式占比只有千分之四点五,当属宜忌。又对于“仄仄仄平仄仄仄”句式,都是绝对要忌的。故统一起来看,对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一三不论是以不同仄为条件的。

七言者,在五言之前加平平仄仄罢了。故其第一字不论。但其第三、五字,应与五言的第一三字的要求一致。其第四、六字要与五言的第二、四字要求一致。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05: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6-15 05:48 编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理论,只是明朝时期的声律理论!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理论,不是唐朝时期的声律理论!

拿着【明朝称和尺】去衡量【唐朝格律诗】,本身是寅吃卯粮!

拿着【唐朝格律诗】去修改【明朝称和尺】,自然是伤天害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理论——————————————
是唐朝声律的【继承与发展】,不是唐朝声律的【总结与概括】!

点评

三羊说的很有理,辩证的看问题  发表于 2017-6-15 10:13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即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认定《佩文诗韵》为律诗用韵。 今人学律诗应沿用成熟的清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0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08: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并且要避孤平。

有“并且”二字。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点评

三平尾也要避。又对于平平平仄仄仄句式,其第一三字不应同仄,所以其一三不论也是有条件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24
贡献
13137
金钱
1557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08: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仄平仄,前两个字一定要用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后面固定则首字不论。

点评

是的。仄仄平平仄,首字也是不论的。在杜诗五律的前十首中,句式平仄平平仄比仄仄平平仄的还用的多。可知,对于仄仄平平仄句式,首字本就不论的。潭版将平仄平平仄句视为孤仄句,则误矣。遥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09: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05:40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理论,只是明朝时期的声律理论!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理论,不是唐朝时 ...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即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认定《佩文诗韵》为律诗用韵。

今人学律诗应沿用成熟的清制,而不可沿用唐制。

后继政权在中华礼制的框架下有权对前朝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做法进行纠正。

比如,明建文帝庙号被永乐帝废除,直至南明政权才恢复,清乾隆年间又予以追谥。

今人不识中华礼制,遇事无认定标准,枉生诸多争论,实为憾事。


点评

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  发表于 2017-6-18 14:41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即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认定《佩文诗韵》为律诗用韵】,你说的不对! 清朝科举认定的律句只有四类,或者叫留个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9:08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 ...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即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认定《佩文诗韵》为律诗用韵】,你说的不对!

清朝科举认定的律句只有四类,或者叫六个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科举中【蜃】字的平声,依据的是明朝韵书!

点评

对,科考更严格一些,基本上只允许正格体。 本句拗救从唐至清一直被大量采纳。 但是对句拗救,特拗句,半律半古风从唐至清是一个大幅哀减的趋势,故如观把它们列为广义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4: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2: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8:35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并且要避孤平。

有“并且”二字。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三平尾也要避。又对于平平平仄仄仄句式,其第一三字不应同仄,所以其一三不论也是有条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6-15 08:54
平平仄平仄,前两个字一定要用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后面固定则首字不论。 ...

是的。仄仄平平仄,首字也是不论的。在杜诗五律的前十首中,句式平仄平平仄比仄仄平平仄的还用的多。可知,对于仄仄平平仄句式,首字本就不论的。潭版将平仄平平仄句视为孤仄句,则误矣。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4: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0:29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即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认定《佩文诗韵》为律诗用韵】,你 ...

对,科考更严格一些,基本上只允许正格体。

本句拗救从唐至清一直被大量采纳。

但是对句拗救,特拗句,半律半古风从唐至清是一个大幅哀减的趋势,故如观把它们列为广义律诗。


点评

大量的采用,是因为25分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5: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5: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14:44
对,科考更严格一些,基本上只允许正格体。

本句拗救从唐至清一直被大量采纳。

大量的采用,是因为25分明,

点评

说了半天,你还是为了论证你的“二五四声大法”,这就走上了岐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5: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5: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5:07
大量的采用,是因为25分明,

说了半天,你还是为了论证你的“二五四声大法”,这就走上了岐路。


点评

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唐朝证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6: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6: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15:35
说了半天,你还是为了论证你的“二五四声大法”,这就走上了岐路。

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唐朝证据!

点评

根据唐代律诗可以推论出来。 统计本句拗救的占比,都有证据。 其它的对句拗救,特拗句也有一定的占比。 既便是唐代没有明确提出,或是提出了但文献记录失传。但是大致的规律应是如此。 但是你的“二五四声大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6:59
三羊的误区在于找到当时的理论论述才算数。那还要你研究什么?学术研究就是在当时无理论阐述的情况下找到其规律,才对现代人有指导意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正确与否只须看当时的诗句是否遵守即可,而不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6: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6:47
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唐朝证据!

三羊的误区在于找到当时的理论论述才算数。那还要你研究什么?学术研究就是在当时无理论阐述的情况下找到其规律,才对现代人有指导意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正确与否只须看当时的诗句是否遵守即可,而不必管这口诀是唐代的还是明代的还是现代的。

点评

问题的关键不是唐朝【无理论】,而是唐朝【有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6: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6-15 17:01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6:47
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唐朝证据!

根据唐代律诗可以推论出来。

统计本句拗救的占比,都有证据。

其它的对句拗救,特拗句也有一定的占比。

既便是唐代没有明确提出,或是提出了但文献记录失传,大致的规律应是如此。

但是你的“二五四声大法”却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


点评

失传? 北宋·梅尧臣的《续金针诗格》,为何还在谈【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7: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有引力定律自宇宙形成就存在,但只有到十七世纪牛顿发现才命名。难道牛顿之前就没有万有引力存在吗?

点评

唐宋人的五言律句规矩是: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7: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16:59
根据唐代律诗可以推论出来。

统计本句拗救的占比,都有证据。

失传?
北宋·梅尧臣的《续金针诗格》,为何还在谈【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7: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17:15
万有引力定律自宇宙形成就存在,但只有到十七世纪牛顿发现才命名。难道牛顿之前就没有万有引力存在吗? ...

唐宋人的五言律句规矩是: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点评

废话。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二五不同声了,这是必然的大概率事件。换药你来絮叨个什么劲?你祥林嫂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7:24
唐宋人的五言律句规矩是: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废话。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二五不同声了,这是必然的大概率事件。还要你来絮叨个什么劲?你祥林嫂啊?

点评

【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二五不同声】,这就充分说明大唐的理论【25四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7: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16:52
三羊的误区在于找到当时的理论论述才算数。那还要你研究什么?学术研究就是在当时无理论阐述的情况下找到 ...

问题的关键不是唐朝【无理论】,而是唐朝【有理论】!

点评

泥找到的蜂腰理论是沉船上的记号,凭此找不到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7: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17:27
废话。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二五不同声了,这是必然的大概率事件。还要你来絮叨个什么劲?你祥林嫂啊? ...

【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二五不同声】,这就充分说明大唐的理论【25四声律】,不是【24平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5 17: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6-15 17:39
问题的关键不是唐朝【无理论】,而是唐朝【有理论】!


你找到的蜂腰理论是沉船上的记号,凭此找不到剑。

点评

你不是带着墨色镜、就是老花镜、或近视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5 17: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6-15 17: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6-15 17:42
你找到的蜂腰理论是沉船上的记号,凭此找不到剑。

你不是带着墨色镜、就是老花镜、或近视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9:08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 ...

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想当然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9:08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 ...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狭义”二字也是官方盖了官印的?

点评

清代诗与唐代的并无大的不同。比如特拗句用的一样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8 15: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9:08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 ...

今人学律诗应沿用成熟的清制,而不可沿用唐制。-----为什么应沿用成熟的清制,不可以沿用宋朝的体制?宋朝的就不成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9:08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 ...

后继政权在中华礼制的框架下有权对前朝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做法进行纠正。-----这句话我很赞成,因此我们现在有权对平水韵进行大张旗鼓的纠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09:08
无论是律诗格律与用韵,唐代至少在民间已经基本探索成熟,但是官方没有明确认定。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 ...

今人不识中华礼制,遇事无认定标准,枉生诸多争论,实为憾事。-----我倒认为今人对中华礼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此遇事更有标准,网友们诸多争论,实为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6-18 14:55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16:59
根据唐代律诗可以推论出来。

统计本句拗救的占比,都有证据。

统计本句拗救的占比,都有证据。---------不可能有证据的。唐诗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说不清中哪来的确凿(都有)证据。说一般、大概,比较客观些,越说的死硬,越是心里没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95
贡献
21830
金钱
285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4: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6-15 16:59
根据唐代律诗可以推论出来。

统计本句拗救的占比,都有证据。

其它的对句拗救,特拗句也有一定的占比。

既便是唐代没有明确提出,或是提出了但文献记录失传,大致的规律应是如此。-----------自打嘴巴了,后者否认了前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6-18 15: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6-18 14:44
清代官方认定的格律是狭义律诗的格律----“狭义”二字也是官方盖了官印的? ...

清代诗与唐代的并无大的不同。比如特拗句用的一样多。

点评

清代科举的格律诗,根本没有特拗句或大拗句! 唐朝科举的格律诗,共有四类拗: 鼠拗: 〇仄〇仄平、〇平仄平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18 16:17
不对呢,我是感性认识。你们应理性认识,不要想当然。真有道理,我不是一根筋,我会信服的。  发表于 2017-6-18 15: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