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1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6-13 07: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绝句诗以其易读,易背,易学,易懂而独擅诗坛。且看前人论绝句:
一、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才与无才,情与无情,唯此体可以验之。不能作五言古诗,不足入风雅之室;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
二、胡适之先生云:要看一个诗人的好坏,要先看他旳绝句。绝句写好了,别的诗或能写好。绝句写不好,别的一定写不好
三、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
四、明王世贞《艺苑巵言》: 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
五、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关于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五十余年我曾看过一则诗话:诗贵有气魄与神韵,何谓气魄与神韵呢?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评曰:气魄宏伟,神韵不继;
·王之涣《送别》诗: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评曰:神韵悠扬,气魄不足;
至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气魄雄浑,神韵不绝。看来王之涣不宜写五言诗。
上引诗话也记不起出自何书,(疑是《绿窗诗话》)尽管王之涣两首五绝也是千古名唱,但与其凉州词而言,实逊一筹,亦证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言之不虚也。
何为绝句也?简而言之:绝句是一种四句的齐言诗体,常见的有五言和七言。这种诗体讲究平仄对粘,不強调对仗,韵多押平声韵。
有些朋友初学近体,总觉格律绊手绊脚,应以意境为上,平仄可以不考虑。我以为:
1.格律并非是难事,旧时童蒙,都能掌握,只要有心,半个小时即能倒背如流。诗是要推敲的,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故知好句难得。或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可是需要底气的,正如人评京剧老生杨宝森晚年唱腔:灿烂已极,归于平淡。看似无雕饰,其实是雕饰之巧而毫无斧凿痕,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愿遵格律,不是太懒,即是词穷。自可择善从之,不必在一颗树下吊死。
2.近体只是诗歌一种体制,如果硬认格律为桎梏,大可采用其它形式,连押不押韵都尽隨自便。有个谜语:一物有三口,你有我也有,要是你没有,不好见朋友。谜底是裤子,三个口是其要素。诗素材有如美女(喻有意境的诗),想用裤子(喻近体)来包装一下,却穿上两个口的裙子,美则美矣,但必竟不是穿的裤子(近体诗),若硬要说是裤子,则是膺品也。
3.格律只不过是一种包装,符合格律的诗只是合格而已,绝非就是好诗,要想写一首好的七绝,雨梦特向诗友们推荐冯振先生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冯振(1897.5.10.—1983.3.13.),原名冯汝铎,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广西北流人。冯振先后师从国学大师陈衍先生、唐文治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见解独到,著作颇丰。诗学论著《诗词杂话》、《七言律髓》、《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等,精选唐代至清代的各家诗作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并对我国历代诗话、词话加以阐发,从理论上充实了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宝库。当代学者周振甫、马茂元、冯其庸等为其高足弟子。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先生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见附录)
雨梦依五十六法亦各试作二绝,望不吝指正。另举隅中:而又用等字以紧系之--是说还可用类式字,不必拘泥于所举之字。见第23法:唐·李贺《南园》诗;第43法:李·商隐《代赠》;宋·郭震《老卒》第47法:明·皇甫濂《杨柳枝》等。
本文原名为学写绝句56,此次刊出作了些小改并加序,欢迎批评指误。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2014.06.13.
第一法
杨柳
春来杨柳舞霏微,撩乱乡思逐燕飞。
无奈关山多阻隔,杨柳梦当归。
霏微--(1).飘洒。(2).蒙蒙细雨。(3).迷蒙。

春燕
春风绕柳枝,柳枝袅惹相思。
如何学得身如春风觅旧时。
夭袅--摇曳多姿貌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
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二法:
湖湘
湖湘一别黯离觞,每忆湖湘欲断肠。
久客巴山归未得,却凭归梦到湖湘
..
忆乡
杏花烟雨满潭,春醉湘味自谙。
水如蓝入图画,叫人能不忆南?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
·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
·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三法:
来生  
相逢海上恨迟迟,暗把相思寄小诗。
已拟来生订盟誓,来生切莫负相思!
嗟逝
乍见惊疑是梦中,梦中几见惊鸿。
已愁双鬂秋霜重,双鬂葱。
--依靠;庇护。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字以启其意。如:
·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已恨碧山相阻隔--网上流传为已恨碧山相掩映,依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改
...
·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四法:  
望月
草萋萋惹梦长,凭栏望远月如霜。
而今久作他乡客,且把他乡作故乡。
春晖
惆怅天涯久未归,愧无菽水报春晖。
今归去光老,燕难寻旧竹扉。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
·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法:
杨花
当年执手伤离别,历乱杨花扑面飞。
今日杨花又如雪,问君底事不回归?
历乱--(1).纷乱,杂乱。 卢照邻 《芳树》诗:风归花歷乱,日度影参差。
细雨
当年细雨诉相思,尤盼赋归归莫迟。
今日雨霏沾客臆,雨化离诗。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
·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学写七言绝句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六法:  
情梦
昨夜江头惜别离,谁知后会待何时?
今宵一笑牵君手,竟是情深入梦痴。
当年浦逐征帆,别泪晶莹染客衫。
今日重来人杳渺,潮涌浪卷巉岩。
巉岩--险峻的山岩。唐 李白 《北上行》磴道盘且峻,巉巖凌穹苍。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
·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七法:  
归乡
湖湘一别叹经年,怕听春深杜鹃。
今日来双鬓白,满江秋水笼寒烟。
逝波
匆匆聚散恨如何?云暗天低咒逝波。
此夕重温惆怅甚,恍同梦醒南柯。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
·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八法:
风雨
小巷徘佪惜玉容,不堪风骤雨重重。
只今惟有情难死,又踏秋霜觅旧踪。
谣传
爱挚同盟白头约,心诚不敌谣传。
只今惟有情难老,犹自寂寥怀旧年。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
·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九法:
归心
杨柳依依客裳,送君东去搅柔肠。
亲朋好友如相问,日夜归心绕故乡。
水悠悠尽日流,当年一别至今愁。
归来燕子如相问,恋旧依依独倚楼。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9法:
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十法:  
望乡
春风冉冉至天涯,燕孒归来绕旧家。
欲问乡关何处是,山阻隔白云遮。
问君
当年下夜攻书,此夕天涯音信疏。
借问君归何地,蒹葭深处一蜗居。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着以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
·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汪本《舟中有成》: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12

主题

151

帖子

9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4
贡献
231
金钱
361
发表于 2017-6-15 11: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6: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