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9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95
金钱28557
贡献21830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95 点
贡献- 21830 次
金钱- 2855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0 17: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关于苏轼回文诗公案的分析(转)
作者 罗亚田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首最著名的回文诗,被不少古今文人作为最美最精巧回文诗的典范而大加赞赏和引用。如今,只要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有海量的文章和帖子在赏析和赞美这首回文诗,由此可见今人对这首诗之喜爱!
而且,在网上,几乎98%的人都认为这首诗是苏轼所作,为其《题金山寺》诗。而且,很多人是将这首诗视为苏轼最杰出的代表诗作之一。
但是,也有少数学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我近200篇的网络搜索中,眼下典型的不同意见者可搜索到四个人:
其一,是我们光明网的Xieheling 先生,他在他的博文《读者的困惑》中,依据手中的资料,认为该诗为唐人徐夤所作,因此对此诗为苏轼所作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如果此诗真为唐人徐夤所作,那么苏轼就有剽窃的嫌疑了。
其二,是新浪博客的白云筑主,在他的博文《关于周知微<<题龟山>>回文诗之我见》,中,有根据地指出:该诗为宋人周知微所作之《题龟山》。而且作者还为此诗亲临金山寺考查过。考察结果支持了他的观点。
其三,是凤凰博报的YU方舟博主,他在其博文《《题龟山》回文诗作者是周知微》中,更加有根据地指出:该诗并非苏轼所作,而是周知微所作的《题龟山》。
其四,现代余元洲编《历代回文诗词曲三百首》(由岳麓书社出版)也将该诗定为“题龟山宋·周知微宿龟山次韵宋·陈朝老”。
一首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回文诗,作者究竟是苏轼?徐夤?还是周知微?这也许是很多博友都想弄清楚的问题。加上本人博文《回文诗公案:苏轼是否有抄袭之嫌?》又放了一颗“思考炸弹”,因此,为了方便大家讨论和研究,我有义务和责任对此论题做一些资料收集工作,并亮出我的思考倾向。兹将他们三人的博文转载于后,供大家比较研究,
一、网络上的不同观点
(一)光明博客博主Xieheling先生的博文
《读者的困惑》
还是在公元1986年元旦前,我在书摊上见到一种台历。封面有《古诗台历1986》几个醒目的大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申君编选,袁真,韶玉注释,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市印刷六厂印刷。我很高兴,立刻付钱买了一本。每日温习一篇诗,把诗写成大字,凭心而论,个人受益匪浅,理应感谢编者和注释者的创意和劳动。
在这本台历的11月11日那篇中,刊载的是宋苏轼的《题金山寺》诗文如下: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原注为:这是一首回文诗,倒读则为“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回文诗虽是文字游戏,却不易写好,尤其是七律体的回文诗更难写;而这首诗无论顺读倒读,都对仗工稳,写景贴切,无凑泊痕迹,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本领,犹如缠着铁链,照样可以翩翩起舞。
几年之后,我买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康熙御定全唐诗上下集简化字本,其中不乏错字漏字,漏句,我对照着从图书馆借来的繁体字原本,逐卷逐篇校对阅读。偶然间,在下集卷七百八徐夤诗中发现有二首回文诗,其中第二首与上面提到的苏轼《题金山寺》(倒读)很是雷同。现抄录如下: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蔼蔼,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两首诗的差异只有两个字。一是苏诗的第一句中的“轻鸥”,在徐诗中为“轻帆”;第二是苏诗第五句中“泉当巷”,在徐诗中则为“泉当槛”。余者完全相同。
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问,或许苏轼的《题金山寺》诗乃是徐夤原诗,只不过更改了两个字,或许是按照传写别本所写。本人感到困惑,因为无力考证。
我相信大文豪苏轼总不会是剽窃者。
(二)新浪白云筑主的博文
关于周知微《题龟山》回文诗之我见
周知微,字明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哲宗绍兴四年进士.当过晋阳县尉,后来至京求教授一职不得,一夕而卒。(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
题龟山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可以倒过来读。载桑世昌《回文类聚》)
宋,陈子高有和诗:宿龟山次韵
潮回浪溅细沙倾, 岸柳平波映眼明。
桥接短亭连野迥, 艇横长笛带风清。
迢迢翠草寒烟暝, 隐隐疏林暮霭晴。
遥见叠峰清浅黛, 客心伤处碧云轻。
(可以倒读)
清代朱存孝《回文类聚补遗》中记载.丘琼山作《夜宿江馆》回文诗。前序中说,是为了唱和周知微《题龟山》,其诗:夜宿江馆
潮生海岸两岸倾, 落月江枫映火明。
桥透白波流水远,屋连红树带霜清。
迢迢漏尽寒更晓, 片片云收夜雨情。
遥望楚天江渺渺, 茭蒲尽处落鸿轻。
现在有人把《题龟山》回文诗列为苏轼苏东坡所作.并改诗名《题金山寺》,这是不确的。苏轼常去金山寺,并与寺里高僧有交往,也写过许多关于金山寺风光的诗,如《游金山寺》等。但没有<<题金山寺>>回文诗.我去过金山寺了解,苏轼确没有写这首回文诗的记载.在苏轼所有刻下的文集中也没有收集。“诸刻不载”(《苏轼集合注》冯应榴)。有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采录了这首诗。因此,我认为《题龟山》为周知微所作。说是苏轼所作证据不足,有待考证。
(三)凤凰博报博主YU方舟的博文
《题龟山》回文诗作者是周知微 凤凰博报博主YU方舟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王国,这种赞誉并不过分。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诗歌作为古典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佔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对诗歌的搜急整理十分重视,除诗经、楚辞外,还有很多诗歌总集、别集,其中尤以《全唐诗》最为壮观。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搜集整理的《全宋诗》,洋洋72册,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全宋诗》里有一首题为《题金山寺》的七律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村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全宋诗》里将此诗作者定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这是一首著名的回文诗,被不少古今文人作为回文诗的体例引用到文章中或搜集到诗集中,其中最为显要的有:一、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标题是《回文》,作者为徐夤。二、南宋人桑世昌编纂的《回文内聚》,标题是《题龟山》,作者为周知微。三、南宋魏庆之著的《诗人玉屑》一书,标题为《题金山寺》,作者为苏轼。四、清代人查慎行编纂的《补注东坡编年诗》一书,亦标明作者为苏轼。不过查慎行加了一个按语“七言律诗一首,诸刻不载,今从魏庆之《诗人玉屑》第二卷采录”。至于今人谈及回文引用这首诗时,多数认定作者为苏轼。要确定这首诗的作还要从诸方面加以考证。
1、首先要排除的是唐代的徐夤,因为康熙年间曹寅编纂《全唐诗》时,南宋人桑世昌在其《回文类聚》、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就有记载这首诗的作者。清代人查慎行在编东坡编年诗时依顺了魏庆之的观点,但加了其重要的按语。现在只有桑世昌和魏庆之两人观点之争。要确定桑、魏二人谁确定的作者正确,那就要从《回文类聚》和《诗人玉屑》两书的成书的时间来确定。桑世昌,南宋著名的文学家陆游的诸甥。生平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宋乾道年间(1165年》前后,曾奉旨编《回文內聚》。魏庆之,南宋建安人,著《诗人玉屑》二十卷,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书成。由此可见,《回文类聚》早于《诗人玉屑》。现行《全宋诗》的作者是按年编排的,从中亦可见桑世昌早于魏庆之多年。
2、这首回文诗的佐证:这首回文诗的佐证有二,一是周知微的同时代人陈朝老的一首和诗,诗题为《宿龟山次韵》,所谓次韵,即依照所和诗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的诗,诗的全文如次:
潮迴浪溅细沙倾,岸柳平波映眼明。
桥接短亭连野迥,艇横长笛带风清。
迢迢翠草寒烟暝,隐隐疏林暮霭晴。
遥見叠峰青浅黛,客心伤处碧云轻。
这首回文诗与周知微的《题龟山》回文诗可谓珠联璧合。陈朝老,北宋政和人,官至左仆射,曾上书论蔡京、童贯等人为六贼而被贬,建炎改元遇赦,归耕石门。绍兴年间朝庭三次下诏书征之,陈坚持不赴,世人称“陈三诏”,可见陈朝老当時很有名气。能得到他的和诗,从侧面印证出周知微为人不凡。证明《题龟山》回文诗为周知微所作另一有力证据就是明代邱浚的《夜宿江馆》回文诗,诗前有序,现将序文及全诗抄录如下:“岁庚午归至金陵寓新河客邸,乡友冯元吉诵宋人周明老(按:明老系周知微之字)龟山回文诗,命余两和其韵,以夜宿江馆为题。明老诗用意回折,命辞浏亮,信为难得矣。但其中潮、浪、浦、泉、波、水等字太多,不免重复。既绿水连天而又有云接水之句,则一意而两出矣。当渔舟钓月之时,又安得红霞映日乎?
潮生海岸两崖倾,落月江枫映火明。
桥透白波流水远,屋连红树带霜清。
迢迢漏尽寒更晓,片片云收夜雨晴。
遥望楚天江渺渺,芰蒲尽处落鸿轻。
邱浚,字仲深,明代景泰年间进士,学识渊博。序文中明确《题龟山》回文诗为宋代周明老所作,并对诗中的得失作了深刻的剖析。但正如世人评论他一样“议论常好矫激”其和诗也颇俱声色,但比起周知微的《题龟山》回文诗就逊色多了。
3、从诗的内容所反映的地理位置比较。这首诗所反映的地理位置更趋向龟山,而并非金山。龟山在江苏盱眙县内,周围四百里。宋元丰七年,发运使蒋之奇开置夹河,自洪泽湖上至龟山六十里,取名新河,河在龟山南。龟山一带山青水秀、峰峦重叠,是古代著名的风景胜地。金山也在江苏境内。从宋到清道光年间,江苏镇江一带长江江沙淤积,始于南岸相连。山高约60米,仅一孤山,后人在其上修一寺庙,故名金山寺。何从谈得上诗中所谓“碧峰千点”呢?而“远浦渔舟”正映衬出新河入洪泽湖的秀丽景色。
综上所述,《题龟山》七律回文诗为宋代周知微所作毋庸置疑,决非苏轼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张冠李戴呢?这是古人常失考,爱将别人的诗文归于名人名下的弊病所为。
有关周知微的资料并不多,只知道他字明老,吳兴(今浙江湖州)人。绍圣四年进士。为晋州县尉,到官不数月,不告于州,径来京师。人向其故,云:“我欲求教授”。至京不得,一夕大醉而卒。《全宋诗》录其诗三首,诗句三句,且《题龟山》七律回文诗只录了后四句。期盼《全宋诗》再版时将苏轼的《题金山寺》七律回文诗删除,并还周之微《题龟山》七律回文诗全貌。
除了以上三位先生博文之外,还有光明网的南北流先生和立仁重返先生在我的文章《回文诗公案:苏轼是否有抄袭之嫌?》的留言中也提供了一些可供思考的证据,兹一并转录于下:
(四)南北流
1、罗教授
读过了您的留言。那首回文原诗乃唐人徐夤所作,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全唐诗中有收录。
但有关苏轼将之改了两字,用于《题金山寺》的事。我没有查到证据,
是否是谁借苏东坡之名编的戏说之言?其实查一查苏东坡全集便可知晓。
因为苏轼的诗都收在他的全集中。
2、立仁重返
我有《苏轼诗词全集》(3458首),其中有此诗。
我还有《徐夤诗词全集》(共242首),其中无此诗。
从诗意上看,应该是描写金山寺的,结合景色、时间、季节、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此诗应为苏轼的。
康熙时期,搞了不少“御定”的东西,全唐诗是其一。通过《钦定词谱》,我发现那些东西突出了一个“全”,而错谬极多。比如,龙榆生的词谱就纠正了不少错误。
二、本人对本问题的观点倾向
1、这一首回文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精巧优美典范的回文诗。
2、但是,从以上网友的博文有根有据的观点来看,这首诗的确不是苏轼所作,也不是唐代徐夤所作,而是宋代周知微所作之《题龟山》。
最现代的证据就是新浪博客白云筑主(好像就是余元周?)亲临金山寺的考查:“我去过金山寺了解,苏轼确没有写这首回文诗的记载.在苏轼所有刻下的文集中也没有收集."诸刻不载"(《苏轼集合注》冯应榴).只有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采录了这首诗.”
在中国现实社会,众旅游景点都在将名人作金箔,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社会风气之下,金山寺甚至已经将据说是“苏轼住金山寺时留下的的玉腰带”拿出来标榜自己,却不敢拿这首回文诗来标榜自己,这就足以说明苏轼的确没有在金山寺题过这首诗(若是题过,就应当有苏轼之墙上墨宝遗迹或纸上墨宝遗迹)!所以,鉴于此过硬的证据,我支持这个观点:这首回文诗不是苏轼所作!
3、尽管“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标题是《回文》,作者为徐夤”,但这首诗也不是唐人徐夤所作。证据是:
(1)“因为康熙年间曹寅编纂《全唐诗》时,南宋人桑世昌在其《回文类聚》、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就有记载这首诗的作者。”前者记载为周知微《题龟山》,后者记载为苏轼《题金山寺》。然而,桑世昌《回文类聚》比魏庆之《诗人玉屑》早出了很多年!据此可认为:应当是桑世昌《回文类聚》之说更接近历史事实!
(2)光明网友立仁重返证据:“我有《苏轼诗词全集》(3458首) ,其中有此诗。
我还有《徐夤诗词全集》(共242首),其中无此诗。”
鉴于此,我也支持此诗并非唐人徐夤所作这一结论。
4、根据这首诗的两首步韵和诗的作者来看,此诗应为宋代周知微所作,请看证据:
(1)南宋人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标题是《题龟山》,作者为周知微。
(2)第一首和诗作者陈朝老,北宋政和人,官至左仆射,为周知微之同代友人。
(3)第二首和诗作者邱浚,字仲深,明代景泰年间进士,学识渊博。序文中明确《题龟山》回文诗为宋代周明老(周知微)所作,并对诗中的得失作了深刻的剖析。
这些文字证据有根有据,所以我支持:这首回文诗是周知微所作《题龟山》。
(4)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将此诗归于苏轼名下呢?我也认为是古人考证失查,以及中国由来已久的“对名人盲目崇拜心理”:认为此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除非是大文豪苏轼,其他人何人配作?何人能做?
其实,名人的诗不一定都是好诗,而好诗不一定都是出自名人之手!在下读诗,向来只看诗之高下,而不看作者。君不见很多历史名人专辑中的一些诗词,其成就还远不如无名氏者所作的诗词呢!就以宋诗七绝为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被中国文学史上视为宋诗精品之诗,就是出于一个“生平不详”的南宋草根文人林森之笔下!再看一首苏轼的写得一般的七绝: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客观地比较二首诗之艺术水平,你能说草根文人林森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比苏轼的这首低么?
所以,我们只看事实,而不必认为“苏东坡是大文学家,这首精美的回文诗理应当是他所写”。
5、我还认为,尽管我赞成这首回文诗并非苏轼所作的观点,但是也认为:迄今为止,我们不可能说“苏轼有抄袭此诗之嫌”。从现在看来,错误是出在为其编篡作品的后人身上,似乎与苏轼无关!
结语
也许,这次真理真的就在着少数人的手中:这首回文诗为苏轼《题金山寺》是误编误传,而其真面目为:它是周知微所作《题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