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仅供参考,是几年前研究回文诗中搜集资料的心得,肯定有许多地方不准确。希望大家讨论时就事论事,不要互相攻击谩骂。 可印证潭版《邻韵通押举例 》,我这例子只说诗题,具体例可参考潭版《邻韵通押举例 》。
也谈通韵
研究回文中,竟然被我归纳出一种新的回文类型:顺逆同韵回文。收集的例子有数百,这种顺逆同韵又可分两小类,一类是顺逆同一个韵部,它可以半折叠读和调序读,一类是顺逆为邻部韵。为邻部韵的能不能也像同一个韵部一样的半折叠读和调序读?这就需要研究通韵的情况了,于是我大量收集回文中通韵的各种类型,居然也有数百例。为了有序、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专门选用《封淑英回文诗集》(1951年香港大华书局),《回文集》收入她的107首。除了6首词,有诗101首。其中只有18首是正常用韵,其他大多用了通韵(够你大吃一惊吧,通韵竟然是这么普遍存在的现象)。 归纳得孤雁出群18例,孤雁入群26例,进退韵7例,辘轳韵5例,首联偶句通韵24例,颔联通韵5例,颈联通韵3例,首尾通韵2例,二韵互通1例,三韵互通19例。 解说: 一、先得清理某些糊涂观念 什么叫“邻韵”,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于是一般人都认为“邻韵”就是邻近的韵音相近的两个韵部。必须指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并非是排列相邻。排列相邻,韵音相近的韵部当然是“邻韵”,排列不在一起的,只要韵音相近的韵部同样是邻韵。 不少人认为上平与下平不能为邻韵。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上平十五删与下平一先就是上平与下平中的邻韵。上平三江和下平七阳是公认的邻韵,也在上平与下平中。上平九佳(半)下平六麻通用。邻韵不在于隔得多远,也不在于上平与下平,只要声调一致、主韵母相同就行。《词林正韵》这种隔得很远的邻韵很多: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支”与“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上声:三讲二十二养通用;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通用;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三觉十药通用;十五合十七洽通用。中间可隔得近也可隔得很远。词里面某些词牌甚至放宽到仄声的上去入相通了。 多数人说写诗用平水韵,写词用词林正韵,于是认为不能用词林正韵来衡量诗。这样说便不顾历史事实了,其实明朝时正统的使用洪武正韵,到清朝时平水韵才死灰复燃。但写诗者不用平水韵的比比皆是,清人与近代的诗人用词林正韵的多得很,从《封淑英回文诗集》分析来看,封淑英便是用词林正韵的。 有人认为,既使邻韵相通也只是用在第一句,顶多偶尔用在最后一句。但是实践中邻韵相通时位置可以不固定,《封淑英回文诗集》很有说服力,近代当代例子就更多了。王力也指出现在邻韵相通就不必太拘泥了。 二、术语解说 孤雁出群:唐朝中期以后便出现了邻韵通用,到了宋代,有“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明代的谢榛给这种首句借用邻韵的定名为“孤雁出群”。(古代例太多,此略) 孤雁入群:清代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提出,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叫“孤雁入群格”。如唐·元稹《行宫》、李商隐《楚宫》、李德裕寄《家书》、宋·范成大《呼陀河》、黄景仁《言怀》、清·黄宗羲《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其二》,傅眉《燕》 进退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唐·李贺《竹》[进退格]宋·杨万里《雪后寄谢济翁村翁联骑来访》灰、佳二韵间押,《进退格寄张功甫姜尧章》东与钟韵轮换着用,《嘲淮风·进退格》,《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其二 进退格),《过甓社诸湖,进退格,东西长七十里,南北阔》,《过若山坊·进退格》,《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九日招子上、子西尝新酒,进退格》,《明发生米市、西林寺,进退格》,《四月二十八日祠禄秩满,喜罢感恩,进退格》,《万花川谷海棠盛开,进退格》,《小憩土坊镇新店,进退格》,《雪后寄谢济公、材翁联骑来访,进退格》,《咏绩溪道中牡丹二种·重台九心淡紫,进退格》,《与长孺共读东坡诗,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二》(其二 进退格),《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次黄山中·进退韵以饯》,《自金陵得郡西归,晓发梅根市,舟中望九华山,进退格》,《再入城,宿张氏庄,早起,进退格》,《午憩马家店》。王迈《贺许宰伯诩再考》。胡仲弓《次雪舟进退韵》。方岳《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其一)《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其二)。杨公远《万花川谷海棠盛开,进退格》,《次黄山中 进退韵以饯》。金履祥《进退格·送苏金华解官东归》。唐士耻《郊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其一),《郊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其二),《郊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其三)。徐集孙《雨中·用进退格》。周必大《廷透用进退韵格赋奉祠喜罢感思诗次韵》。 辘轳韵:发端于宋朝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有辘轳韵者(双入双出)。有进退韵者(一进一出)”。辘轳韵为律诗前两韵用一个韵部,后两韵用另一个相邻的韵部。如宋·项安世《任以道总干生日·辘轳体》abbaa为辘轳韵的变异,《送李宪颧江陵师·双辘轳格》,实际就是辘轳格,双字画蛇添足。邵雍《插花吟》,杨万里《过金台望横山塔》[辘轳格],黄庭坚《谢送宣城笔》。 说明:古人辘轳韵、进退韵、葫芦韵概念很不严密,混淆的多,这三种韵都是中间交叉用韵。如宋·方岳《餐雪·辘轳体》,陆游《东山避暑·用辘轳体》,杨万里《城上野步·用辘轳体》、《寄题刘疑之坟山壮节亭·用辘轳体》、《任以道总干生日·辘轳体》、《霜寒·辘轳体二首》(其一)、《霜寒·辘轳体二首》(其二)、《夏日小饮,分题得菱,用辘轳体》、《谢襄阳帅杨侍郎·辘轳体》、《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其二)、《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周文璞《辘轳体》实则都为进退韵。柴望《重到都门·俲辘轳体》abaa为进退韵的变体。 宋·陈造《次韵杨宰葫芦格》,按葫芦格,为“上二下四”,意为上二韵一个韵部,下四韵换邻韵,上小下大,状似葫芦云云。此诗实为辘轳韵。而且事实上不存在葫芦韵,也写不出葫芦韵的。如要用之,估计要在排律中。 首联偶句通韵:也就是第二句用邻韵。如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宋教仁《晚泊梁子湖》、苏轼《傅尧俞济源草堂》[此诗亦载山谷集]、宁调元《燕京杂诗》、柳亚子《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苏曼殊《感赋住西湖白云禅院》、苏曼殊吴《门一》。 颔联通韵:也就是第四句用邻韵。如李白《听胡人吹笛》、苏轼《泊南井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 颈联通韵:也就是第六句用邻韵。如杜甫《客旧馆》、宋·郭忠恕《再逢英公有感》、项安世《同年董知县席上》、明·陈嘉谋《失题》。 首尾通韵:律诗第一句与第八句用邻韵,绝句第一句与第四句用邻韵,如果第一句不押韵,邻韵则放在第二句。如徐夤《贡馀秘色茶盏》、聂绀弩《草宿同党沛家》。
三韵互通:诗中有三个韵部的。如苏轼《次韵答宝觉》,杨万里《小憩玉坊镇新店》,柳亚子《题<夏内史集>》,杨万里《闻莺》。 小结: 通韵在格律诗中普遍存在,从唐朝便出现,愈到后来愈多,近代与现代已不把它当回事。它的花样也非常多,而且后来孤雁出群已作为正格。对待通韵,我们不必保守,什么格律诗中“邻韵可通,但近体只许通首句(飞雁出群格)或末句(飞雁入群格)”,“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唐宋诗人的格律。”“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这些“砖家”学者的说法都不足为信。我们只能这么说:“近体诗常常一韵到底”“近体诗一般要求一韵到底”。 最后我解决了顺逆同韵中回文用邻韵的也能半折叠读和调序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