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是怎样形成的?
“开皇之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旨法言门宿。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这八个音韵学家全是北方人,他们在北齐时的反切韵书多为两汉传下来的北音。但他们现在都为隋朝的官,当然要考虑重修韵书的问题。陆法言随父则是南朝的官,他当然对南朝的江东韵较为熟悉。而这八个北人当然更认识到南北语音的差异,得出了“吴楚则时伤轻浅,秦陇则去声为入,梁溢则平声似去。”然后列举了南北韵书之“各有乖张”,须重编一部适合南北统一之韵书。 陆法言当时年轻只有二十岁,只记录了这八个人的言论,那么在之后的二十年间,诗人们又用什么韵呢?从传下来的诗作看,也还是沿袭永明体的用韵。 陆发言四十岁时,因受其父被贬的牵连,小官被黜,才有时间来编纂《切韵》。他的方法是采纳南北韵书,今古之音,只分不合,多达193个韵部。例如,他把南人的“支、脂、鱼、虞”共为一部分为四部。把“元、魂、痕”共为一部分为三部。在南人看来,“支、脂、鱼、虞”,分为“支脂”“鱼虞”即可,“元、魂、痕”分“元痕”即可。 《切韵》平声部有上平声二十八加下平声二十九共五十七部。 到了许敬宗的同用,而“鱼虞”则没同用,真不知许是以什么标准同用的。上下平声同用后为三十一部,宋末的“平水韵”将第三十一部同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再合并为三十部。 其实,从永明体到唐近体诗押的平声韵也就是这三十部。 《切韵》只为近体诗提供了四声平仄,而没有为近体诗提供押韵韵部。近体诗的押韵也与《切韵》的“邻韵合并”不尽相同。这从陆法言成书(601)年至唐高中(650-683)的许敬宗“奏请合而用之”之间,至少有五十年至八十年间诗人们的用韵皆同永明体的用韵相似。许敬宗上奏的理由是用切韵韵部对待官考生“苦其苛细”,才“奏请合而用之”。其实谁也没用《切韵》的“苛细”押过韵,许的奏请只不过是为考官们通过皇帝定一个具体的标准而已! 许敬宗杭州人,发道地的江东音,他以同用的名义奏请,从唐人诗的押韵实际来看,足以证明唐近体诗就是继承永明体诗的江东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