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云:“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四曰隔句体,五曰偷春体,六曰首尾吟体,七曰盘中体,八曰回文体,九曰仄句体,十曰叠字体,十一曰句用字体,十二曰藁砧体,十三曰两头纤纤体,十四曰三妇艳体,十五曰五杂俎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 前六种牵涉到格律诗。下面偷懒,转载别人的,略作改动。 (一)拗体 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失对”,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具体地说,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 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杜甫倡以拗句写诗,形成独特风格,至宋黄庭坚专写拗体,崇尚艰涩拗曲,后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凡“拗”必须用“救”,即“拗救”,以求“合律”。平拗仄救,仄拗平救;既可出句自救,也可对句相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就得把该仄的用平。 拗体诗打破了固定的格律,作为格律诗的一种变体,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但也容易流于艰涩扭曲,因辞害意。需要写作者对古今韵律有充分地掌握。范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蜂腰体 按照唐代“近体诗(格律诗)”诗律正体,律诗除开首尾两联不做要求,中间各联都是要求对仗的,但是由于严格对仗可能因为声律形式而损害内容意义的表达,或者干脆就是有意用特殊形式达到别样的表达效果,导致颔联没有对仗,直到颈联才对仗分明。这种首联、颔联、尾联都没有对仗而只有颈联对仗的变格诗体,即称“蜂腰体”,谓之腰细(相对中间两联对仗而言)。蜂腰体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这种蜂腰体的诗作。范例: 下第 贾岛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 李白 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三)绝弦体 又称“断弦体”,指各句诗意似断实连,如同琴弦虽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念仍在延续。范例: 寄远 (唐 僧谦) 燕鸿去后湖天远,欲寄知音问水居。
七岁弄竿今八十,锦鳞吞钓不吞书。 首句言湖天空阔,次句言水滨隐居。三句似言太公垂钓郯溪之事,末句似又言欲效太公之志而不得。句意很难属连贯通,但又整体蕴函着隐居江湖,期待为世所用的主旨。句意之间虽有跳脱,但各相对独立的语句之间,意脉又一直在延续,和一味求简结果词不达意的“跳脱”自不可同日而语,大有后人所谓“潜气内转”的意味。 刚刚按 此非杂体,写作之法也。
(四)隔句体 隔句体按照唐代“近体诗(格律诗)”诗律正体,律诗要求一联内对句与出句相对(平仄相对,词性相当,句式(结构)相同),如果颔联与首联作隔句对,即为一种变体,谓之隔句体。范例: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白居易
(五)偷春体 “偷春格”是格律诗写作中对偶的一种特殊运用,就是本来应该是第二联对仗的,提前把第一联对仗了,第二联就不用对仗了。这种格式就像冬天的梅花,把春色偷来率先开放,故名“偷春格”。 它能造成一种独特的气韵,把齐整和舒缓揉在一起,别有风味。范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晨雨过龙潭湖》 细雨微风路,平湖斜柳洲;惊涛三载后,人到帝京游。 宿昔梦寥廓,星辰泛海流;昆明湖水浅,垂钓有沙鸥。 (六)首尾吟体 《文体明辨序说》言:“首尾吟者,一句而首尾皆用之,此体他集不载,唯宋邵雍有之。”邵雍作《首尾吟》共一百三十六首。其实宋时其它人也有写此体的。范例: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对酒时。处世虽无一分善,行身误有四方知。
大凡观物须生意,既若成章必见辞。诗者志之所之也,尧夫非是爱吟诗。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叹时。只被人间多用诈,遂令天下尽生疑。
樽前揖让三杯酒,坐上交争一局棋。小大不同而已矣,尧夫非是爱吟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