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6-3 03:40 编辑
再谈诗句的节奏: 节奏是一个音乐名词,体现音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的一种统称。节奏与音高线组成音乐的旋律。诗的节奏是诗的音乐性的主要体现。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拍感和强弱变化的抑扬顿挫上,这就是诗的节奏。诗的节奏可以简单地由音节表示。现在好多文章将节奏和音节节拍混为一谈,是混淆了概念。
1,音节:是以每两个字作为一个音节,即节拍、时间单位、音步、音顿、乐谱中的小节。如果是三字句、 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音节。 如下:
三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意节: 即所谓意义单位,指是一个词、词组、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一个句子,与音乐节拍二者在诗句中大体是一致的,所以诗句基本可以按节拍分为小节,每个节拍时间是等长的,可以和一个双音词相对应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但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中,按词义划分的节点与音乐节点是可能变化的,成为下面的情况:
三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须--晴日。(毛泽东)
起--宏图. (毛泽东)
雨后--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但这种情况作为音节仍然不变,仍然是每两字一拍,最后一字为一拍,不按意节划分。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同理,在其他一些音节与意节不完全吻合的诗句里,仍然按音节划分节奏。如:意节:重上/井冈山音节:重上/井冈/山,井冈山是一个三字音词,仍然划分为两个音节。 3,关于“上二下三”结构。 文镜秘府论记载八病之一的蜂腰时说:刘氏(刘善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 注意这段话的意思是:蜂腰是一句中的上尾,上尾是指诗的上下两句尾字不同声;蜂腰即把一句分为上二字与下三字两句,那么其句尾字是第二字、第五字不能同声。可见沈约们只是从尾字的角度定义蜂腰的,并没有牵涉到句子节奏问题。若论节奏,还要继续分析。 上二字,显然可以划为一个小节。而下三字,等于一个三字尾,应当划为两个音节。可见蜂腰只是韵律在一种句型内的延伸----仄起仄收句25字不同声,牵涉不到句内声律的规则。句内声律规则仍然由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的平仄交替决定。这里体现出刘滔:“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即二四不同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