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新论一(修改版2017.06.02) 要了解什么是拗救,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格律诗句和律联与拗句。 1.格律诗句:由两个音节为单位且平仄交替,是构成格律诗句的主要成分。如: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以五言为例,需加上一个单音节,即为五言律句。 标律句: 1.1.解镫句(221句式):单音节加在双音节后,其平仄与相连的双音节平仄相反。 有如下二种句式: 仄仄/平平/仄(渭北春天树) 平平/仄仄/平(江东日暮云)。 1.2.撷腰句(212句式): 单音节加在双音节中,其平仄与上连的双音节平仄相同。 平平/平/仄仄,(平生飞动意) 仄仄/仄/平平。(俊逸鲍参军)。 网上曾有人怀疑此类句式非律句,因为他们以为其不符合律句应平仄两两相替。而名之为撷腰句则符合律句平仄两两相替要求。 ... 撷腰解镫本是《文镜秘府论》论诗之修辞二十八病所列名词。本文特引来作律句的平仄规律,不再依循旧例依次以两字为一音节的不准确说法。 附1.修辞性的解镫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附2.修辞性的撷腰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2.准律句: 律句平仄有所变化,但不需采用补救的诗句: 有二种句式: 中平平仄仄(检书烧烛短) 中仄仄平平(佳句法如何) 准律句和标律句同属标准律句,不可视为拗句。 ... 3.律联:律联是依据四声八病中的平头、上尾二条原则组成的联句。 平头:上句的一二字与下句的一二字不得同声(平上去入),称之为对; 上尾:出句脚与对句脚不得同声(平上去入),首句入韵,(连韵格}不算上尾。 3.1.律联有四种联式: 3.1.1.不入韵解镫句联: 仄仄/平平/仄(渭北春天树) 平平/仄仄/平(江东日暮云)。 3.1.2.入韵解镫句联: 仄仄/仄/平平(胡马大宛名) 平平/仄仄/平(锋棱瘦骨成) 3.1.3.不入韵撷腰句联: 平平/平/仄仄,(边秋阴易久) 仄仄/仄/平平。(不复辨晨光) 3.1.4.入韵撷腰句联: 平平/仄仄/平(宫衣亦有名) 仄仄/仄/平平(端午被恩荣) ... 本文逐句分析: 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此句式称作仄起仄收句。此句第一字若仄为平,即第一双音节为孤仄。(王力先生论诗只谈孤平,不谈孤仄,故将此句记作:中仄平平仄。) 孤仄句:孤仄组成的句子称作孤仄句,可采用自救和他救两种型式实现拗救。 拗救: 自救:格律诗中出现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拗句时,调整本句的平仄以保证本句平仄数量不变称作本句自救,简称自救。(同句异位平仄互换) 他救:调整对句的平仄以保证本联平仄数量不变,称作他句补救,简称他救。(对句同位平仄互换) 4.1.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一字由仄变为平声:如: 平仄平平仄。 4.1.1.自救需将第三字改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仄。(同句异位平仄互换)则原句的三仄两平依旧不变。 杜甫诗的孤仄拗救句:平仄仄平仄41句 应为四陂好/空忝许询辈/书记赴三捷/云薄翠微寺/吾舅政如此 花隐掖垣暮/黄鹄翅垂雨/檐雨乱淋幔/春色岂相访/精锐旧无敌 鸿雁几时到/毛骨岂殊众/明府岂辞满/何限倚山木/天地日流血 扶病送君发/江汉故人少/南国旱无雨/衫裛翠微润/南国昼多雾 山县早休市/妻子寄他食/孤石隐如马/花亚欲移竹/江上日多雨 多垒满山谷/鹅费义之墨/通籍恨多病/风月自清夜/多病久加饭 望尽似犹见/梅蕊腊前破/才士得神秀/朋酒日欢会/群盗至今日 云散灌坛雨/行在仅闻信/宾客满堂上/鹅费义之墨/通籍恨多病 群盗至今日 4.1.2.他救需将其对句的第一字改作仄声,即成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对句同位平仄互换)则原联的平仄依旧平分秋色。 全唐诗的孤仄他救句: 1. 卷167_5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2.卷184_55 【越女词五首】李白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3. 卷201_29 【寄韩樽】岑参 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 4. 卷410_13 【直台】元稹 麋入神羊队,鸟惊海鹭眠。 5. 卷800_8 【子夜歌十八首】晁采(13) 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赠郎。 6. 卷864_5 【赠人】滕传胤 平生才不足,立身信有馀。 7. 卷147_132 【送友人西上】刘长卿 春草连天积,五陵远客归。 8.卷178_39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诗余答以此诗】李白 鸿鹄复矫翼,凤凰忆故池。 9. 卷179_26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李白 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10. 卷184_18 【平虏将军妻】李白 平虏将军妇,入门二十年。 11.卷188_14 【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韦应物 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 12. 卷188_44 【示全真元常(元常,赵氏生)】韦应物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13. 卷193_22 【郡中西斋】韦应物 清觞养真气,玉书示道流。 14.. 卷198_44 【澧头送蒋侯】岑参 君住澧水北,我家澧水西。 15..出暗柳/三仄尾 卷237 51【静夜酬通上人问疾】钱起 何事沈疴久,舍毫问药王。 16.. 卷247_9 【江上代书寄裴使君】独孤及 畴昔行藏计,只将力命推。 17..卷270_63 【江上柳送人】戎昱 乡泪正堪落,与君又解携。 18.卷368_26 【郡斋三月下旬作(以下三首一作张又新诗)】崔护 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 19.. 卷384_90 【早春闲游】张籍 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官。 20. 卷496_32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姚合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21. 卷500_27 【霁后登楼】姚合 为有登临兴,独吟落照中。 22. 卷572_102【送李溟谒宥州李权使君】贾岛 风宿骊山下,月斜灞水流。 23.卷643 73【别墅】李山甫 苍藓槎根匝,碧烟水面生。 24. 卷685_15 【早发潼关】吴融 关树苍苍晓,玉阶澹澹寒。 25. 卷806_3 【诗三百三首】寒山 能射穿七札,读书览五行。 26. 卷853_64【高士咏·荣启期】吴筠 三乐通至道,一言醉孔丘。 27.. 卷853_91 【高士咏·严子陵】吴筠 三聘迨深泽,一来遇帝庭。 28.. 卷806_1 【诗三百三首】寒山(44、52、167) 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儿。 29.. 卷47_39 【使还都湘东作】张九龄 牵役而无悔,坐愁只自怡。 30. 卷111_9 【咏史】王丘 高洁非养正,盛名亦险艰。 31. 卷114_3 【酬忠公林亭】包融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32. 卷119_14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崔国辅 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 33. 铜雀妓(唐•李邕) 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 34. 卷137_15 【哥舒大夫颂德】储光羲 韩魏多锐士,蹶张在幕庭。 35. 卷146_9 【出萧关怀古】陶翰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 36. 卷198_90 【早上五盘岭】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37. 卷256_8 【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刘昚虚 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 38. 卷351_10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柳宗元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39. 卷376_5 【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孟郊 花下本无俗,酒中别有神。 40. 卷430_32 【烹葵】白居易 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 41. 卷887_24 【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寄包秘监李吏部赵婺州中…十四韵】李缜 求古理方赜,玩奇物不殚。 42. 卷460_24 【欢喜二偈】白居易 今朝欢喜缘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 43. 卷468_61 【弼公院问病】刘言史 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 44. 卷496_42 【送文着上人游越】姚合 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 45. 卷536_41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许浑 孤舟千棹水犹阔,寒殿一灯夜更高。 46. 卷569_73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李群玉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47. 卷586_57 【下第后怀旧居】刘沧 雨馀秦苑绿芜合,春尽灞原白发生。 58. 卷643_43 【寄卫别驾】李山甫 昏沈天竺看经眼,萧索净名老病心。 49. 卷683_83 【自负】韩偓 至今衣领胭脂在,曾被谪仙痛咬来。 ... 平韵诗对孤仄比较宽容,平仄平平仄句式属可救可不救,但总以救为好。 ...... 5.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二字由仄变为平声: 如:仄平平平仄。 五言诗的第二字因在节奏点上,若变则成非律句。这第二字在任何律句中都不能变,必须分明。 ...... 6.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由平变为仄声: 仄仄仄平仄。这种句式为仄收孤平句。启功先生因此句式为两仄夹一平也称其为孤平句,是必须救的。但王力先生称其为半拗的小拗句,说可救可不救。但查杜甫诗,绝大部分是救了的,故以救为好。 ... 6.1.仄收孤平句(仄仄仄平仄)的他救:在对句的第三字由仄改为平声来实现拗救。(对句同位平仄互换) 杜甫仄收孤平句:仄仄仄平仄句例及他句补救句例(59句): 仄仄/仄平(孤平)/仄,平平/平仄(孤仄)/平。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暮景数枝叶,天风吹汝寒。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虎气必腾趠,龙身宁久藏。 侧想美人意,应非寒甃沈。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 汨汨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此老已云殁,邻人嗟亦休。 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 水有远湖树,人今何处船。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 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 翳翳月沈雾,辉辉星近楼。 物色岁将晏,天隅人未归。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历历竟谁种,悠悠何处圆。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惠子白驹瘦,归溪唯病身。 日动映江幕,风鸣排槛旗。 已堕岘山泪,因题零雨诗。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 避地岁时晚,窜身筋骨劳。 自足媚盘餐,秋风病欲疏。 6.2仄收孤平句(仄仄仄平仄)的自救:将本句的第一字由仄改为平声来实现拗救。(本句异位平仄互换) 杜甫诗仄收孤平句(仄仄仄平仄)的自救::平仄仄平仄41句 应为四陂好/空忝许询辈/书记赴三捷/云薄翠微寺/吾舅政如此 花隐掖垣暮/黄鹄翅垂雨/檐雨乱淋幔/春色岂相访/精锐旧无敌 鸿雁几时到/毛骨岂殊众/明府岂辞满/何限倚山木/天地日流血 扶病送君发/江汉故人少/南国旱无雨/衫裛翠微润/南国昼多雾 山县早休市/妻子寄他食/孤石隐如马/花亚欲移竹/江上日多雨 多垒满山谷/鹅费义之墨/通籍恨多病/风月自清夜/多病久加饭 望尽似犹见/梅蕊腊前破/才士得神秀/朋酒日欢会/群盗至今日 云散灌坛雨/行在仅闻信/宾客满堂上/鹅费义之墨/通籍恨多病 群盗至今日 杜甫诗仄收孤平句未救句2 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唐·杜甫) 暂往比邻去,空闻二妙归。 雨四首 其二(唐·杜甫) 上马迥休出,看鸥坐不辞。 ... 雨梦按:杜甫五言律诗624首共计有小拗句102句,100句进行了补救。 7.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或三四字由平变为仄声: 如:仄仄中仄仄。 这种孤平句,王力先生称作大拗句,属必救句。其救法同小拗句,但多采用他救(对句同位平仄互换,同位置换仅限一和三字,第四字若换则韵句失替,巨病也,只好借用第三字。) 7.1. 仄仄平仄仄14 1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2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泛江送客】 3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送李卿晔】 4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春远】 5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 6 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7 闇闇春籍满,轻轻花絮飞。【宴胡侍御书堂】 8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铜官渚守风】 9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发潭州】 10 绝域长夏晚,兹楼清宴同。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得风字)】 11 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遂停】 12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绝句六首】 13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长江二首】 14. 日落风亦起,城头乌尾讹。.【日暮】 ... 7.2.平仄平仄仄(本句自救兼他救)4 1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初月】 2 朱李沈不冷,雕胡炊屡新。 【热三首】 3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独坐】 4 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登舟将适汉阳】 ... 7.3.平仄仄仄仄16 1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2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初月】 3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蒹葭】 4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5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独立】 6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病马】 7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江头四咏·栀子】 8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9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又雪】 10 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入宅三首其一】 11 微雨不滑道,断云疏复行。【雨四首】 12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孤雁】 13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14 朱李沈不冷,雕胡炊屡新。 【热三首】杜甫 15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 16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 7.4.仄仄仄仄仄8 1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送远】 2 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蕃剑】 3 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铜瓶】 4 客里有所过,归来知路难。【归来】 5 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严郑公阶下新松】 6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 7 志士惜妄动,知深难固辞。【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 8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 ... 二. 杜甫五言排律中的大拗及补救句例18例 1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2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3 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4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槐叶冷淘】 5 未暇申宴慰,含情空激扬。【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6 贫贱人事略,经过霖潦妨。【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7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 8 绝域长夏晚,兹楼清宴同。【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9 入幕诸彦集,渴贤高选宜。【赠崔十三评事公辅】 10 先帝弓剑远,小臣余此生。【送覃二判官】 11 魂断航舸失,天寒沙水清。【送覃二判官】 12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 13 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遂停】 14 鹿角真走险,狼头如跋胡。【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有诗凡四十韵】 15 素业行已矣,浮名安在哉。【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16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登舟将适汉阳】 17 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归。【登舟将适汉阳】 18 长路更执绋,此心犹倒衣。【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雨梦按: 1.杜甫【日暮】诗有句云“日落风亦起,城头鸟尾讹”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鸟一作乌。则此句实未为未救句也。 2. 杜甫五言律诗624首及排律122首共计有大拗句60句,均在下句进行了补救。
小结: 1.孤仄应该论,这不但有大量的诗例为佐证,同时也有理论根据。见清应试诗诗法浅说一书(附图) 清朝应试诗为五言六韵排律,择其诗谱四句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为什么该谱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不标作中仄平平仄呢?只有一个原因,避孤仄也。如同第二句第一字不标作中一样,为避孤平。 2.孤仄可救可不救,但以救为好。特别是以他救为上,因为可避平头之病。 3.读者如仔细看了诗例,会发觉孤仄自救与孤平自救诗例相同。这种现象说明自救是在本句内实现互救,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4.读者也会发现他救实际上是在联内进行互救。(此处即平仄平平仄,与仄平仄仄平互救)人或疑雨梦标新立异,直似信口开河。你刚说孤仄可救可不救,哪有造孤平句救孤仄之理?不过诸君可反侧思之,孤平属大忌,诸先贤只有孤平自救一说,未听过孤仄他救一说。这正是王力等先贤疏漏之处,雨梦现引古书,以证互救自唐有之: 日本大江朝纲《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编撰于日本天庆二年〔公元 939年〕,正处唐末五代时期,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近体格律专论。该书有完整的“平仄谱”。平仄句法和篇法格局既全面,又明晰,是每一首和每一句诗都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雨梦认为,该书作者应是日本来中国的学者,或是依日本来中国的学者所携归的典籍,著述的近体格律诗专论。该文有孙则鸣先生的注解版本。(见附件) 现摘录诗谱一则如下: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连韵即为首句入韵,他表示仄声。 其中: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一联即表明孤平句”他平他他平”(仄平仄仄平),其对句可采用”平他平平他”(平仄平平仄)进行互救。 5.联间不存在拗救。 6.雨梦旧论与此相悖者,均应以此为准。 附件一 简评唐代近体诗格律专著《作文大体》孙逐明 《作文大体》 日本大江朝纲《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编撰于日本天庆二年〔公元 939年〕,正处唐末五代时期,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近体格律专论。
从行文和所引实例来看,这是供日本人学写近体诗的入门读物,应当是日本人来大唐学习之后,根据大唐有关典籍撰写的。所依据的典籍,可以断定的有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元竞的《诗脑髓》;然书中成熟的平仄谱不见于现在能看到的《白氏长庆集》和《诗脑髓》,肯定还参考了其它唐代典籍。唐王叡《炙毂子诗格》载有“玄律体”云:“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按即今之仄声,下同)。‘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入簷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雲依依’,律全用侧。” 又有“背律体”:“《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筴共争翠,深感杏花相遇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还有“讦调体”:“‘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全唐诗》谓王睿为“元和〔806-820年〕后诗人,可见早在中唐已经有了完整的平仄格律理论了。《作文大体》必是根据这些唐代典籍编撰而成,
《作文大体》虽然成书于五代,然书中引录了日本诗人纪纳言长谷雄几首成熟的近体律绝,此人比大江朝纲大35岁[注],其创作鼎盛时期应当在晚唐,可见《作文大体》所总结的近体格律至少在晚唐时期已经为日本诗人熟知。
《作文大体》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唐诗为例诗,全面具体总结了五七绝、五七律近体诗的字数、句数、对仗、押韵和平仄声病等形式法度,其体例已经与现代诗词格律著作大致相当了;第二部分,以日本诗人的近体作品印证此书总结的近体格律。
《作文大体》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所总结的形式法度,与《白氏长庆集》律诗专辑的作品的吻合度相当高,可见它忠实地反映了唐代近体诗格律的真实面貌。
第二、从声律角度看,它把二元对立的平仄理论和碎用四声的声病理论融为一体了。其中,平仄理论是基础,声病理论是辅佐。具体表现在:
1、有完整的“平仄谱”。平仄句法和篇法格局既全面,又明晰,是每一首和每一句诗都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可见平仄理论是近体声律的基础;
2、没有〔也不可能有〕“声病谱”。书中根据创作实践对沈约八病说有所取舍,所取的声病并非每一首诗必遵的法度,且很大一部分声病规定已经包含在平仄法度里了〔详见后面的分析〕,可见声病说仅仅只是平仄理论的一种补充和辅佐。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主要基本法度均有相应的例诗印证,既有唐朝诗人的例诗,又有日本诗人的例诗,实用性极强。这是泛泛而谈、未知可否的《文镜秘府论》不可比拟的鲜明特点。
由此可见,我国近体诗只存在一套声律系统,根本不存在两套声律系统。
现将《作文大体》的形式法度部分略加评注如下: 《群书类从》卷第百三十七
《文笔部》十六
《作文大体》并序
夫学问之道,作文为先,若只诵经书,不习诗赋,则所谓书橱子,而如无益矣。辩四声详其义,嘲风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
于时天庆二年仲春五日也。
第一 按题
凡作诗之道,先安题目,然后染翰焉。诗有长短,题有虚实。出于经籍奥理者,谓之实题;悬于风月浮花者,谓之虚题。或有双关之题,一题之中,二物相双也。上下分作,谓之双关也。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汝同归。
〔按:此诗是唐代诗人韦承庆的【南中咏雁诗(一作于季子诗,题作南行别弟)】〕
评注:
本节是近体诗平仄句法的大纲。
“二四不同”指句内二四平仄不同,这是是句法大纲。只提“二四”,不言“一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已暗含其中了。
“二九对避”是鹤膝病,后面再评。“又避下三连病”,是指平韵诗对句应避三平尾,仄韵诗对句应避三仄尾。
第三 七言诗
凡七言诗者,上句七字,下句七字,合十四字成一篇之名。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
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按:此诗是白居易的【府西池】〕
评注:
本节也是近体诗平仄格局的大纲。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只适应五言;结合例诗可知,七言应当是“二四六平仄递换”,这是七言的句法大纲。
“二六对避”是指七言上句的二六字平上去入不能相同,属于鹤膝病,后面再论。
从白居易的例诗与“白氏文集云”一语可知,本文格律法度源头之一是白氏文集。
第四 句名
凡句者,不论五言七言,其首一韵谓之发句,其次一韵谓之胸句,其次一韵谓之腰句,其尾一韵谓之落句。首尾胸腰,谓之四韵,或谓之长句。若只有首位二韵,谓之一绝,或谓之绝句矣。然今暂举五言七言之绝句,显四韵长句之心耳。
评点:
古今术语有所不同。“句”指“联”;发句——首联;胸句——颔联;腰句——颈联;落句——尾联。四韵诗——律诗。
绝句的格律可以引申到律诗和排律,这是御繁为简的作法。
第五 诗病
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
评点:沈约声病本有八病,却只取四病。可见八病说是声律理论初期的不成熟的产物,合理部分被继承下来,不合理部分被扬弃了。
从后面四病的解说来看,采纳的是元竞《诗脑髓》的见解。大陆《诗脑髓》已失传,唯有日本才保存了残卷。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评点:
第一、唐诗格律“二字为节”处理平仄,“节尾”最重要,遵守了二四六分明,平头病的“节尾”就根本不存在“同平上去入”之病了,可见平头病的这一合理内核已经融合在平仄法度里了。
“节头”是可平可仄的,这里又规定“第一字可以同平”,“平头病”仅仅剩下了“第一字为仄时不许同上去入”的残存尾巴了。而唐人的实际创作,对此并没有严格遵守。由此可见这一残存的尾巴仅仅只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技巧而已。
第二、“不去之”是“不避之”的意思。八病只取四病,四病中的平头又“近来不避之”了,足以说明“八病”只是初期不成熟的理论,合理部分被吸收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扬弃了。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评点:
“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和“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指句脚。
平仄篇法规定:除首句入韵者外,上下句的句脚必须平仄相反,它们自然不会“同平上去入”;“避上尾病”实际上已经被平仄篇法代替。故作者说“近来尤去之”。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评点:二四六分明,五七言的二四字自然不可能“同平上去入”。蜂腰病也被平仄句法替代了。故作者说“近来尤去之”。
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
评点:
评点:
“二六对避”是针对七言的〔×××××××〕、“二九对避”是针对五言的〔×××××,×××××〕,它们与二四六分明无关,与平仄篇法也无关。鹤膝病并没有被近体诗严格执行的,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技巧,所以大江朝纲说“近来不去之”。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评点:
越韵病就是压邻韵,古人除了首句韵之外,是不大压邻韵的,应当避免。
越调病中,“有余句”应当是指律绝多出了一句;“有不足字句”应当是指五七言出现了非五七言的句子,《白氏长庆集》有极少数五七言杂用的体式,也属此类,都应当避免。
第六 字对
凡诗有八对,其中常可用者,色对、数对、声对是也。色对者,上句用丹青,下句用黑白之类等是也。数对者,上句用三千,下句用一万之类等是也。声对者,上句用仙字,下句用万字之类等是也。夫仙字声涉千,故与万字为对耳。其外风云草木,鱼虫禽兽,年月日时,天地明暗,贵贱上下,以其名为对者也。又色对之中,以乌代黑,以雪代白;数对之中,以双准二,以孤准一等类是也。发句落句强不求对,啻可尽理,是绝句体也。四韵之胸句腰句必可求对字。长韵可准知之。今案诸集绝句之中,或发句或落句有对字者,是邂逅也。 第七 调声
凡调声者,能调平他声之义也。平声之外,上去入总谓之他声。随四声,诗避声调韵,谓之调声也。故略颂有之。
评点:中唐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早就有“平声”“侧声”〔即“仄声〕的称呼。本文之末有云:“仄声,侧声。去声,上声,入声。”可见“他声”就是“仄声”的别称。究竟只是日本人这么称呼?还是唐人也这么称呼?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言绝句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以上发句韵]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以上落句韵]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连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题目。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破题。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比兴。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述怀。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他平平[连韵],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评点:
“连韵”就是首句韵。
上面例举了部分平韵的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包括了首句入韵体与首句不入韵的体式。其余体式以及仄韵平仄谱,均可类推了。可以说近体诗的所有平仄格局都已经完备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犯孤平的句子,近人认为是“大忌”的。而平韵“五言绝句连韵”的平仄谱里有“他平他他平”之谱,这是典型的犯孤平。而“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对举,是“对句相救”的格局。
据我对唐五代的试帖诗、白氏长庆集律诗专辑、唐诗鼓吹集的平仄分析,没有发现有犯孤平的句子。
究竟是唐代根本没有“犯孤平”之忌?还是“犯孤平”可以采用对句相救?抑或是“犯孤平”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规定?尚待进一步探讨。 第八 翻音
凡字必有反音,反音必有二字,故略颂云:平上去入依下字,轻重清浊依上字。所谓平声之轻者东也,重者同也。入声之轻者德也,重者得也。皆依翻音。上去字得其轻重清浊之义也。爰只举平入二声者,上声重者涉于去声,去声轻者涉于上声,递难分别之故也。亦有入声被用平声矣。
第九 用韵
凡诗之韵者,多用平声,不论五言七言,其下句之终必用同韵是也。故绝句诗二韵。一首诗四韵等也。多韵诗可准知之。若谬用其邻次相似之韵,即云越韵病,俗以为嘲。假令清韵之中用青字,肴韵用豪之是也。
第十 俗说
凡俗说者,世俗所传之说也、其说云:作诗之时,唯非按题避病,兼可劳其破文调声云。何者则破文难读词滞义疑,调声不劳有妨咏吟,或执忌讳为人所笑。朱门赤舄发枝柯,感无端之类是也。或人赋花之诗用发枝柯三字,至于同音朗咏,似验僧之咒放。又或人赋花之诗用感无端三字,至于读其破文,似贫家之称无纸端。如此类,宜避俗忌也。
以上朝纲撰。[曰后江相公也。]
--------------------------------------
后面是用日本诗人的作品详细讲解“对仗”的具体用法,以及各种平仄格局的印证。这里就不详引了。只把日本诗人的一些近体诗作品引用于下:
《资父事君》〔真臻韵〕菅三品文时卿
题目。怀忠偏得仁,至孝自成人。
破题。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
譬喻。王生犹有母,曾子岂非臣。
述怀。若向宫廷论,应知两取生。
《草树暗迎春》纪纳言长谷雄
春生无迹渐从东,草木相迎暗至中。题目。
向暖因缘唯媚景,浔阳媒介足柔风。破题。
庭增气色晴沙绿,林变容晖宿雪红。譬喻。
芳艳不知何处契,谁教计会一时通。述怀。
《秋雁数行书》〔以斜为韵〕
秋雁随阳来几赊,数行书点暮天斜。
篇章不定迷言叶,批阅有疑拭眼花。
朝隐山云缃帙卷,暮过林崔注文加。
老儒渐耄虽疲业,宿癖相侵望句遮。
《与儿孙诗》[用歌韵。自平声起,付第二字平声定之。]纪纳言长谷雄作
六旬余日少,三途苦时多。
不义非吾富,儿孙没奈何。
《秋夜月诗》[用清韵]菅三品〔文时〕
病容近秋思,愁人送夜情。
莫言偏待月,多是睡难成。
五言四韵诗
《赋聚沙为佛塔》〔用东韵〕庆宝胤
题目。聚沙为佛塔,此事出儿童。
破题。应失秋霜底,欲倾夜雨中。
譬喻。人唯看作戏,佛不舍其功。
述怀。彼已得成道,菩提遂不空。
《赋月诗》〔用歌韵,自他声起。〕纪纳言
皎皎孤悬月,清光万里过。
映轩添粉壁,临水起金波。
魏鹊飞无止,吴牛喘几多。
落耀留不得,惆怅仰纤河。
《游净土寺诗》〔用侵韵〕庆宝胤
一来净土脱尘衾,华影水文浅亦深。
非水非花非笔砚,为思极乐苦相寻。
《赋法华序品诗》〔用支韵〕后中书王
四十余年探秘法,时来欲使众生知。
先呈六瑞无人觉,唯有文殊说旧仪。
《践大周然上人赴唐诗》〔用耕庚清韵〕庆宝胤
遥寻异域出皇城,相赠有言莫自轻。
抚我半头秋雪冷,思君万里暮云行。
难期此土重相见,已契西方共往生。
久在后生非势利,菩提应赴旧交情。
《越调诗》〔八病之随一也〕〔庚耕清运〕
灯前谈话吟咏几,与我染毫欲晓更。
花锦褥柳丝经□,玩来终夜动心情。
《离合诗》〔清韵〕
烟霞望晓好,因我忽光临。
蹬际青苔满,石危自动心。
源英明诗云
春雨何因细脚频,为过花面洗红尘。
花情若听吾微诲,莫待妖姿妄折人。
注:大江朝纲的生卒是“公元886—957年”,纪纳言长谷雄的生卒是“公元85l—9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