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之鱼不是周公 一、重要分歧 《诗.豳风.九罭》,是写一个很有心计的年青女子,傍上公子、帅哥时的情不自禁,情到浓处的依依不舍,公子离去时的情急失措(藏衣)。这是青年男女的正常恋爱之情。比起《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的淫荡,“乐而不淫”的评价,非常切帖。 而历来的《诗经》注家家,却认为是“东人对周公的怀念”,或者认为是“贵族阶级的饮宴留客诗”。显然,都不靠谱。 《左传》中有多次外交宴会或盟会,引用《诗经》里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向,是不争的事实。《豳风. 九罭》有“于女信处”、“于女信宿”,当然可以断章取义,表达主人对客人的挽留之情,这是当然的事。但注意,这是借辞抒情,不是《豳风. 九罭》的本义,所以,“贵族阶级的饮宴留客诗”,也是错误的。 二、《豳风》写豳地之事 《诗.十五国风》,顾名思义,是这十五国之风。 《诗.豳风.九罭》是豳地之乐,豳在什么地方?在现在的陕西省邠县。在周朝,那里是国家的西方之地。“豳风”,“豳风”,豳地址风,怎能说是“东人怀念周公”呢? 三、怎样解读吴国公子季扎对《豳风》的评价 说《豳风.九罭》是“对周公的怀念”,也是不对的。错误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吴国公子季扎对《豳风》的评价。 但不是季扎评价的错误,而是后人对季扎语录理解上的谬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扎到鲁国访问。鲁国为季扎举办“文艺晚会”,演练“周乐”。就像当今国家为国际友人来访,请友人观看文艺节目一样。而当时的“乐”,更具有“礼”的价值。 鲁人的乐官,演练《周南》、《召南》;《北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等,季扎都一一作了评价。 而对《豳风》的评价是:“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这是今天的断句和标点。古代文章无标点符号,谁知道在“乐而不淫”与“其周公之东乎?”之间,不是分号? 而且,“周公之东”,或许省略了“征”字。 这样一来,季扎对《豳风》的评价就应该是:“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征]乎!” “乐而不淫”与“周公之东[征]”,是对两首诗各自的评价,中间应该是“分号”。今天的《左传》注家,标为逗号,给人一个错误的映象,这就是“乐而不淫”与“周公之东”是一句话的上半句与下半句。 《豳风》有诗《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其中有说到周公东征的有《东山》、《破斧》。 《东山》写一个东征战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了,回到家里,却是亲自为妻子披上嫁衣,嫁给别人(贵族)去了。 《破斧》,则是东征幸存战士对没有战死的庆幸之情。但是,平定武庚的战争毕竟是胜利了。诗人的心情是悲喜交加的。 如果鲁国了团对季扎所演的正是这两首诗,“周公之东[征]乎?”难道不切帖吗?加上《九罭》的“乐而不淫”,不正好吗? 四、衮衣是什么衣服 《九罭》的第一段;“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衮衣,《周礼.春官.司服》:“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祭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衮冕”,《注释》为:“天子六服之一。六冕服,冕相同。衣裳九章(九种纹饰)。衣画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 “衣裳”,上曰“衣”,下曰“裳”。古人为方便战斗,可能也如今天常人所穿的衣服一样,两截斗,而不是清朝时候的长衫。 “衮冕”是“衮”和“冕”。“冕”是王冠; “衮”即“衮衣”。“衮衣”是有九种章采的衣服,其中衣(上衣)有五种纹饰,是画的;裳,也就是下裙,有四种纹饰,是绣的。 最关键是:此种衣服是天子所穿的衣服,而不是常人所能任意穿的;而且,即令是天子,也是在国家祭典时所穿。 对照“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显然,那个很有心计的年轻女子,傍上的不是天子、王侯。更不是王家祭祀场面。 那么《诗.豳风. 九罭》的“衮衣”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贵族所穿的纹饰衣服。纹饰与天子之“衮衣”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别于农奴之服饰。但就《豳风.九罭》的环境氛围,应该就是彩衣。 五、《豳风.九罭》翻译 【原文】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宿处,于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工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翻译】 水何洋洋,网了又网,网得鳟,网得鲂。 人其襄襄,上门来的那个人啊,着彩衣,穿绣裳。 鸿雁于飞,宿于旧渚。上门来的那个人啊,前去无宿处,不妨再住一宿; 鸿雁于飞,定往高处。上门来的那个人啊,此去不回复,不妨再住一宿。 藏起他的彩衣,锁了他的绣裳,绑他一羽翅膀,不要他这就翱翔,留下我独自地思念与忧伤。 六、几个名词的解释 1、罭,字书解释为细眼网,名词。若将“罭”与“觏”对比,两者等位,应该是动词,撒网之意。“九罭”,九次撒网,泛指多次撒网。撒网的结果,网得鳟、鲂,这是鱼中之贵者。与她后来网到的“衮衣绣裳”的公子,正好相互比兴。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不是春秋时代孔子、孟子之“子”。 3、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女子对公子的尊称、昵称。不是周公的简称。而以往的《诗经》专家将其当成周公的简称看待的。所以得到“东人对周公的怀念”的谬论。 4、信,《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信宿,再住一宿;信处,再流连一天。 多余的话 本人说,《诗经》的翻译与解读,至少30%有误,这不又拈到一篇了? 当然,仅仅是一家直说,还请大家批评,砸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