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大拗救理论的荒唐及上去入三声为交替用于上句的没落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9 17: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29 18:05 编辑

大拗救理论的荒唐及上去入三声为交替用于上句的没落

    唐近体诗的押韵虽然只讲平仄,但它的句子构成却产生于四声。凡句子只要满足了四声的搭配条件,它就是合理的。只因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才发生了凡押平声韵的句子,不能发生孤平。这就是从永明体到唐近体,人们共同遵守的一个规矩。

    近体诗句的原理:只要不是押韵句,有没有平声都可以,具备上去入三声中的两声就是合理的。用于上句不入韵的句子,可五仄、四仄。仄仄仄仄仄可以,平仄仄仄仄可以,平平仄仄仄可以,仄平仄仄仄可以,仄仄平仄仄可以,仄仄仄平仄可以。可以有六种。也就是说上去入三声可以组合成六种格式。押韵句不能发生孤平,但可以多平:平平仄仄平可以,平平平仄平也可以。因为平声只有一个声,不能平平平平平。同样,仄声也不能上上上上上,去去去去去,入入入入入。因此,上句上去入全仄可以具备三声,下句全平则只有一声,所以上句可以是全仄句而下句则不可以有全平句。旣然上句的六种形式都是合理的,那么,就并不须要下句去救它(也不可能用下句去救上句,古人的句子找不出五连上、五连去、五连入的上句被下句用多平去救的)。
    现在来谈为什么连五仄、连四仄句、两仄夹一平句为什么多用于首句?从近体诗的粘对律的实际,用于首句,只影响下句的相对。如用于三、五、七句,则既要顾及与上句的相粘,又要顾及与下句的相对。用杜甫诗举例:
    日暮
日落风亦起,城头鸟尾讹。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
羌妇语还哭,胡儿行且歌。将军别换马,夜出拥雕戈。
    奉济驿重送严公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泛江送客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春运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长江二首(之二)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声驱滟滪深。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蕃剑
致此自僻遠,又非珠玉裝。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氣必騰踔,龍身寧久藏。風塵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铜瓶
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侧想美人意,应非寒甃沉。蛟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归来
客里有所过,归来知路难。开门野鼠走,散帙壁鱼干。
洗杓开新酝,低头拭小盘。凭谁给麹蘖,细酌老江干。
严郑公阶下新松
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细声闻玉帐,疏翠近珠帘。
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
    少有用于三五七句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用用于首句并中间再用时,有半句还影响粘对,例如:
    杜甫:初月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随着唐代、北宋四百年的大统一,南宋、元代北方民族语言的混融,汉语语音早已不是切韵声洞的限制,四声特别是上去入声的只能是书面的统一,人们在写近体诗时就只以平仄两音交替,以上去入组成的上句五连仄丶四连仄、两仄夹一平的句子用于首句(上句)的情况就越来赿少了。虽然到了清代有拗救理论将其合法化,二十世纪更有王力的进一步细化规范,但隔句救也只能是理论上的存在,极少有人用于诗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