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发表于 2017-5-29 07:2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17-5-29 07:22 编辑
杨文惠《五言律诗声律的形成》节选
前文已经說明过,兩字间若调平、仄相对,那麽就没有「上声相犯」、「去声相犯」、「入声相犯」的问题,也不会有「平声相犯」的问题,因此就无法也不需要调节四声了。从梁、陈、隋及北方诗人实际创作的情况看來來,「单句律化」的程度节节上升,到了陈代,所有诗句中竟有 90.8%的句子都是符合「二、四字平、仄相对」的原则「律句」,可見「单句律化」的趋势是明显的。虽然我们不能說「单句内」已经完全放弃调节四声,从「单句律化」这个新趋势看來,「调声」的观念已经挣脱「调四声」的唯一框架,很快地在梁代开始发展出新的法则。基本上,梁、陈、隋三代的调声观念,应该就是兼受「调二声」与「调四声」兩种观念所影响。为什麽「调二声」的作法会很快的兴起呢?这可能是因为调节「四声」比较困难,限制也较多的缘故。前文的叙述中已经說明过,到梁武帝的时代,「四声辨音」对部分诗人來說还是相对困难的。如果只是调节「平声」与「非平声」的相对,不但辨音的工作相对简单,音调的对比性也较鲜明。从创作的角度來說,调节二声可能是比较简单务实的作法。「单句律化」包含兩个原则,第一是协调「平」与「非平」二声,第二是调音位置在一句中的「第二及第四字相对」。这兩个原则都不是早期的声律理論可以說明的。能不能解释「单句律化」的观念是如何出现的呢?施逢雨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研究,指出《文镜秘府論》中的兩段记载可以为「单句律化」观念的出现提供线索,其一是梁人劉滔的一段话:四声之中,入声最少。馀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隻,遮、者、枳、隻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