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3

[转帖]厉害了,让辽国也钦佩的北宋诗人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28 2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影 于 2017/5/28 19:54:22 发布

[size=1.35em]老蔡的菜园子

    北宋诗人魏野,属于地地道道的草根诗人,一生从未做官,甚至没有求取功名之心。用现代话说,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可是在他那个时代,魏野的名气却很大,不仅与当时的名流勋贵交往频繁,与时任宰相的王旦、寇准是好友圈经常互粉点赞的密友,还屡次三番的拒绝了皇帝的征召,更加了不得的是,魏野还引起了敌国契丹人的特别关注,颇令同辈中人羡慕嫉妒恨。

    那么魏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执意不肯出山,终老于山野是否作秀?又是怎样声名鹊起名闻于敌国的?魏野是北宋士林诗人中的一个奇葩,他虽诗从岛寒郊瘦,贴上了苦吟诗人贾岛和孟郊的标签,讲究遣词造句,却从无艰涩苦寒之弊,而是充满了高远朴实的意象,如“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更有发人深省的警句“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及“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其诗通俗易懂,因而流传甚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宗祥符年间,澶渊会盟之后,契丹派遣外交使团至宋,两国进行了友好会谈,在如何增进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契丹人提出了一项让宋真宗颇为难堪的请求,契丹人说“我国人民非常喜爱贵国诗人魏野的诗作,可惜只有上册,愿求魏大诗人全部著作。”宋真宗当时就干瞪眼了,“魏野?谁呀?翰林学士吗?朕怎么没有听说过。”当然真宗不会这么示弱,事后除了责怪文化部官员外,赶紧下令征召魏野,不料老魏此时早就驾鹤西去了,有关部门连夜整理魏野著作,得其草堂诗集十卷,诏令赐予辽国。厉害了,我的哥,北宋最早的文化宣传大使。

    不过,《玉壶清话》的这则记载时间上有误,此时魏野尚活得好好的,没到拜拜的时候。据《宋史魏野传》记载,正是因为契丹人如此看重魏野,才引发了真宗的好奇和求贤若渴之心,诏令魏野出来做官,魏野以““糜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为由,拒绝出来做官。所谓村野山夫,狂悖使性不过是魏野的推辞而已,由此看来,魏野并非沽名钓誉之人,而是压根儿就不想出来做官,他早就看破了人间红尘,世态炎凉,魏野在北宋众多诗人中是一个异数,也是少有的没有官员背景而蜚声中外的诗人之一。

    此后,无论是地方官举荐,还是达官贵人,甚至好友的推荐,魏野始终持不合作态度,不愿居庙堂之上,保持着一种清静无为却冷眼看世界的清醒。此后,真宗还有数次与魏野的交集,却始终擦身而过,无缘一见。《遗史记闻》载,真宗赴汾阴祭祀时,曾经路过魏野居所,眼见山林中有一茅屋,就好奇的发问“此为何处?”对曰”魏野草堂。”真宗大喜,遣使召见。此时的魏野,正在堂前优雅抚琴,教仙鹤翩翩起舞,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魏野闻听屋外喧哗,携琴翻墙而遁。真宗闻报,赞叹之余深感惋惜。

    《渑水燕谈录》里将这次君臣不期而遇却无缘得见的桥段做了进一步升华。魏野有个好朋友叫做刘偁,曾任陕州司法参军,罢官返乡之际,身无分文,以卖马筹集路费,雇了一匹孱弱的老驴,恓惶返乡。魏野赠诗“谁似甘棠刘法掾,来时乘马去骑驴。”真宗遣使征召魏野见驾时,魏野撒脚丫子翻墙而逃,使者担心交不了差,入其屋得其诗,拿着此诗勉强交差,真宗得诗,赏玩嗟叹良久,对着伴驾的宰相说“像这样微末而又廉洁的官员,实在太少了。”回朝后,有旨召刘偁入京为官,旋迁至副部级官员,刘偁做梦也没有想到,如此时来运转,竟然是因为好友魏野无意之中所做的一首诗。

    没有仕宦之心的魏野,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经奉劝居届庙堂之高的好友们激流勇退,及早抽身以免祸事缠身,可惜对于魏野的好意,有人照办领情,有人却怪罪他乌鸦嘴,坏了前程。比如王旦就接受了他的建议,曾任宰相的王旦伴君封禅后车驾回陕,魏野寄诗云“圣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书十二秋,西祀东封俱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这意思是说,隔壁老王呀,咱不能把好事都占全了,声名鼎沸之时就是流言蜚语之日,赶紧闪人吧。老王悄不作声将此诗笼于袖中,回去就打报告光荣退休了。

    好友寇准被贬永兴后诏令回京,寇准喜上眉梢,估摸着此番回京当再度使相,一展平生抱负,不料魏野赠诗送行时却言“好去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寇准看后像吃了苍蝇一样大为不快,老魏呀,你就不能替我高兴点,说点什么不好,却劝我辜负皇恩,和你一样做个餐风饮露的化外之人?可惜魏野未卜先知,此后不到两年,寇准再度被贬,这次更惨,一脚被人踢到了蛮荒之地。此时老寇才想起了好友的忠告,将魏野赠诗装框裱好,恭恭敬敬悬于窗前,朝夕吟诵,以此自警。

    想来魏野与寇准关系不错,两人相知相交已久,早年寇准在镇守太原时,魏野以布衣之身充当寇准门下幕僚,别看魏野淡泊功名,似乎是一个寡趣之人,实则不然,魏野还有风趣和冷幽默的一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件趣闻,太原城时有一位名妓,貌美却举止生硬,颇有女汉子风范,或者不解风情,或者大家伙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人送外号“生张八”。这日,寇准大宴宾客,酒酣之际,魏野赠寇准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川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知道“三八”是怎么来的吗?我告诉你,魏野同志不经意间发明的,所谓魏三张八,是谓“三八”。

    此外魏野和寇准还有佳话流传,当年魏野和寇准结伴相游陕府名山大川时,每到僧舍,都会做诗留念,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流行微博,名人随便刷一下便流量暴增,那时,名人们流行刷墙,满墙的著名诗人笔墨。后来两人再次故地重游,今非昔比的是,寇准已是名闻天下的国之重臣,而魏野还是平头老百姓一个,再看昔日题于墙壁上的诗,待遇迥然不同,寇准的诗已经被人用碧纱笼罩,被示为值得珍藏的墨宝,而魏野的诗蛛网灰尘密布,似可有可无,惨不忍睹。

    就在寇魏二人面面相觑,稍感难堪之时,令人惊艳的一幕发生了,时有陪伴一起游玩的一位冰雪聪明的官妓,缓缓走上前来,挥动纤纤玉臂,以衣袖轻轻拂去魏野题壁诗歌上的尘埃,魏野的眼睛都看直了,这是何等至高无上的待遇?更令人讶异的是此女是自发的下意识的举动,这下撩拨的大诗人内心恰如潮汐一样久久难以平静,魏野感受着此情此景,徐徐吟道“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寇准闻诗,不由抚掌大笑不止。

    《湘山续录》里还有更有意思的记载,魏野与凤阁舍人孙仅是发小,发小自当无事不说,魏野和诗末句云“见说添苏亚苏小,随轩应是佩珊珊。”添苏,乃长安名妓也,孙仅视为红颜知己非常宠爱,而苏小小更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妓。这日,孙仅对添苏说,“魏野拿你和苏小小相比,你觉得怎样?”添苏不好意思的说“魏处士诗名著天下,拿我和苏小小比,我虽然自愧不如,但也非常荣幸。”孙仅大喜,以魏野诗赠与添苏,添苏如获至宝,一夜之间,传遍长安城。魏野真是个好托儿,为朋友真是仁至义尽。

    魏野无意间给了添苏这么大一个彩头,添苏却以从未见过魏野为恨,因深怀感激之情,也为了更好的包装和推销自己,添苏雇用善书者,以大字将此诗书于厅堂之中,以示炫耀。没过多久,魏野因事来到长安,孙仅听说魏野来了,就邀请老魏到府中叙旧。不曾想有个好事者捷足先登,将魏野先带到了添苏家,添苏见魏野相貌平平,举止粗鲁,不甚礼遇。魏野抬头看墙壁上的诗,添苏介绍到“这是魏处士夸奖我的诗作。”魏野没作声,只是索笔在旁边题到“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闲暇若将红袖拂,还应胜得碧纱笼。”添苏这才恍然大悟,不由脸上一红,大加礼遇。

    这位擅自作主带领魏野径入闺阁的好事之人,真是不地道,一开始就不介绍添苏认识魏野,看来是存心的,而以貌取人的添苏差点犯了大错,而可怜的魏野被人狠狠的打脸,好不尴尬。如此看来,即使你诗名满天下,如果只是一个糟老头子,也很难赢得美人青睐。魏野幻想再度换来玉人红袖拂,恐怕也只是一腔情愿罢了。

    魏野最后终老于江湖,对于这样一个老名士,宋人对他的死做了比较精彩的描述,魏野的表兄先他而死,魏野闻报,痛哭流涕,似乎有预感,他对其子说”奔丧一事,我不能前往,我若去了,必然回不来了。”于是遣其子代为吊唁,还未等到他的表兄过完头七,第六天,魏野挥手自兹去,也潇洒的走了。卒年六十整。

    作为悠悠行走,诗名满江湖的布衣处士,魏野生前虽然屡征而不至,但总算皇帝还记得他这一号人物,经常遣使询问其生活起居。魏野闲情逸志惯了,以花甲之年而病逝后,真宗特追赠其为秘书省著作郎,并赏赐其家人布帛粮米,免其家人徭役。魏野之所以以布衣之身而获得真宗礼遇,追根溯源,皆因沾了文化的光,他是名闻遐迩的文化名人,曾经以诗名为大宋争了光,让契丹人肃然起敬,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早在近一千年前,真宗皇帝就切切实实的感觉到了。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28 2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多发发,还是不错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丢失的文物与红卫兵有关吗?
     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大宅院里,有两条汉白玉雕的石鱼,长一米多,各有一千多斤,相传是圆明园里的的文物。直到1994年才有人调查研究他的来历,根据圆明园现存的老照片不难确认,这就是原来的文物。他丢失的时间也被考证出来了,1922年以前的照片上还有,1930年以后的照片上就没有了。是什么人把他弄走的?这就需要查对这个大宅院的原来的主人是谁,现在这个院子是组织部的房产,调查者的电话打到组织部总务处,请问你是李主任吗?回答是的。想请问一个问题,西单某某号这个房产以前的主人是谁?你们有这方面的资料吗?对方几乎只用了几秒的时间就对答说没有,因为经过了文革。这个细节显然不符合逻辑,在组织部总务处管理的财物里面,这个问题就是九牛一毛,也不说去查查,就断定没有,水平也太差了。按回答的意思就是文革前还有,文革中资料档案被销毁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跟文革有联系的可能连千万分之一也没有,显然是牵强附会。以前的档案管理肯定没有现在这样完美,现在一条高速公路竣工后的资料要摆满几间房子,而老城区的改造过去的管线资料很难找到,只有靠物探电波扫描,这是历史的进步。想当然的把过去的资料缺失归罪为红卫兵运动,是许多纪录片中的惯用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5-29 21:0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张熟魏,还是比较有名的。他的作品,确实没有多大影响力。个人读来也谈不上是很有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