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苏版主在看否?还是再发一篇吧!
革人要缓鼎己宜勤(下)——《鼎》 内容提要: 从现代哲学意义讲,革与鼎,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革》、《鼎》两篇并不着意于哲学原理的论述,而是讲革殷之命与鼎己之新的戡商战略问题。而这一战略政策,恰恰也是对立统一哲学原理的有力佐证。《革》篇说,革殷之命,要缓缓而行,如盘庚之迁殷,三宣其义,最后达到革而信服的效果;革人须鼎己,否则,敌人未革而自己先垮,哪里能有革命呢。所以,对自己要随时更新,保持活力。“不我能即”的先进政治是鼎己之根本。政权要保持活力,如鼎耳之金炫玉炫。 主题词: 革 鼎 巳(已)日 孚 革言三就 鼎颠趾得妾以子 不我能即 鼎耳革 鼎黄耳 鼎玉铉 1.0《鼎》篇大义 鼎,硕大厚重之烹饪器,为王家和诸侯所特有,故而为王权的象征,取象于鼎的厚重不移。然而,作者在《鼎》篇却论述的是“鼎当常新”的哲理,是一篇关于政权建设的论著。鼎足不可折,但当常倾,以利出否(pǐ),保持政治活力。鼎以常倾而稳。 【原文】《鼎》:鼎,元吉,亨。 【译文】《鼎》:鼎者定也。国如鼎定,稳重不移,大国(壮大国家)之道。如何定鼎,其如爻辞。 作者开篇明义,要求国家稳定、政权坚牢,稳如鼎重。如何鼎定,则见爻辞。 【原文】初六,鼎颠趾,利除否(pǐ),得妾以其子,无咎。 【译文】初六,鼎颠其足,鼎将不鼎,但利于清楚积弊,其如纳妾可以生孩子一样。勿须怀疑,鼎当常倾。 文王在这里论述的,大约是国家机构和指导思想的周期性整顿问题。至于如何清除鼎内的积弊,清除了哪些积弊,谁来倾鼎,实在是三千年后的今人所无法猜测的。 但是,将鼎倾倒而清除鼎内的积弊、并用以比喻政治常新的道理,却是非常形象而明确的。 联想到此次奥巴马上台,绝对是美国共和党和布什家族的鼎翻粥溃、混沌狼藉。但对于美国国民来说,却是上上好事。如果共和党、布什的鼎不翻、粥不溃,布什还将在伊拉克烧钱、让子弟流血,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也将无法缓解,给美国国民带来的灾难还将延续下去。我是非常希望布什的鼎不要翻、粥不要溃的,希望他再干二十年,中国也会再得到二十年的喘息机会。相反,我们在解放后,给了人家好多机会呢?三十年啊,不落后就没有道理了。所以,四年一政变,四年将鼎倾翻一回,绝对是国家、民族的大好事,从法律上规定了修正错误(出否)、排除定式思维的权力与机会。 月落乌啼,已是三千年风霜。现代国家制度,并不是古老历史的重复。三千年的封建社会,多数时间是由皇帝来倾鼎的。当人民起来倾鼎时,那才是整个社会的鼎翻粥溃、混沌狼藉了。现代国家制度给予人民倾鼎的权利和义务,人民按期倾鼎,社会并没有因之动荡。 【原文】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译文】九二,我有好政,敌所不及。以此鼎国,大吉大利。 鼎,象征王权、政治、政策等。鼎有食,象意我有好的政策; 仇,读qiú。《说文》曰:“雠(配偶)也”。《段注》:“雠猶应也。《左传》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仇为怨匹,亦为佳偶。”这里,文王显然以“仇”暗指商纣王,他是姬周的“匹仇”; 疾,忌讳、嫉恨; 不我能即,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曰:“乃‘不能即我’的倒装句”。表示姬周推行与商纣王完全不同的政策,敌人不愿跟随之意。这个政策乃鼎定国家的根本,是大吉大利的。 【原文】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译文】九三,国鼎在耳。鼎耳废坏,难予扛抬,连鼎中的鸡粥也无法取食,却又连遭霉雨。此时维修鼎耳不谓为晚,终归于吉。 “鼎耳革,其行塞”,是说抬鼎的鼎耳坏了,无法扛抬,鼎就无法移动(行塞),更不要说倾倒。以此象意为政要抓住政治机构的关键——鼎耳,以便运用政治机构之意; 雉,野鸡。雉膏,野鸡粥。不食,无法取食; 方雨亏悔,是说鸡粥还在鼎内,却又遇到梅雨。鸡粥坏在鼎里了,才想起维修鼎耳之意。虽然晚了,却有“亡羊补牢”之功; 至于什么是政权的鼎耳,根据《鼎》之九五、上六爻辞对“虎变豹变”革命的批判和《周易》六十四篇中心思想,当是“戡商大计,不在即戎;商之灭亡,在其自朽”(见《释〈夬〉、〈遘〉》)的戡商政策。不要这一政策,就像鼎之失耳一样,会坏粥的。 【原文】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原文】九四,国如鼎立。铜鼎折足,鼎翻粥溃,狼藉混沌,为祸不远。 餗(sù),《说文解字今释·译文》:“鼎中的食物。包括苇筍和蒲草一类的蔬菜”; 渥,《说文》:“霑(沾)也”。《段注》:“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在本爻辞中,泛指混沌狼藉。用以表示国鼎折足后的政治上的混乱。 文王所指的鼎足是什么?根据《周易》六十四篇中心思想,亦应是“戡商大计,不在即戎;商之灭亡在其自朽”(见《释〈夬〉、〈遘〉》)的戡商政策。失去这一政策,就像鼎之失足一样,鼎翻粥溃,混沌狼藉。 【原文】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译文】六五,国鼎常移,鼎耳金黄。王政常新,其当坚持。 铉,举鼎之器具。我很是怀疑,这个东西就像现代抬大油桶的工具:杠子中间套绳子,绳子端头套铁钩。绳子、铁钩成对,铁钩钩住油桶两端沿子扛抬。铉大约就是钩子,钩鼎耳之钩子。亦似屠户挂肉的钩子。 在本爻辞中,则没有必要那样精确地解释铉是什么,莫如笼统地释为鼎耳,将“铉”视为为“炫”的同音假借字。鼎耳经常摩挲,呈金色炫光。 鼎黄耳,经常摩挲、体味政策、主义,就像鼎之常移而鼎耳金黄一样,比喻王政常新。 【原文】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译文】上九,革故鼎新,鼎光如玉;王纲常振,无往不利。 这里的铉当为炫的同音假借。 2.0 《鼎·彖》翻译 【原文】《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pēng)饪也。圣人亨(pēng)以享上帝,而大亨(pēng)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彖》的社会背景和一些必要的词语解释。 鼎,象也,是说鼎卦是以卦象象意国家政治的。下卦是巽☴,上卦是火☲,两相组合就是温和之火。象意在春秋时代天子诸侯与地主阶级水火不容的政治局势下。作者要求地主阶级在下“烧火”(革命)要柔和一点。 《鼎·彖》是接着《革·彖》成文的,是《革·彖》的逻辑延续与补充。革卦下卦是火,代表地主阶级;上卦是水,代表奴隶主。两卦相组,正象春秋时代天子诸侯与地主阶级水火不容的政治态势。《鼎·彖》的“巽火”,就是号召地主阶级在下“烧火”要柔和一点。《鼎·彖》的“象也”,就是这个象,还停留在《革·彖》那里。我们在找“象”时,当在《革》、《鼎》两卦中找“象”。 春秋时代,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焦点在于经济政策。天子诸侯认为财是天子诸侯一家的,搜刮殆尽(三分资财君有其二,民占其一),如齐景公然。而地主阶级认为,财是天下人的,要兼顾各阶层的利益。鼎内之“食品”除了上帝(天子诸侯)有份外,要以更多的食品养育圣贤(社会各阶层)。经济政策之争其实也就是政治之争。 (朱熹《本义》云:“鼎,烹饪之器。为卦下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有鼎之象”,简直是望符生义。真不知他是如何象的,圣人之圣在何处。) 以下《鼎·彖》再从“象”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木巽火的“巽”当为形容词,巽火就是文火;如果将巽视为动词,也应该理解为“适度烧火”、火烧得温和点、也即革命要温和点的意思。 巽火,就是以文火作用于鼎(革卦的卦象)。鼎无火,鼎无其用,所以要有火,鼎以火成功;火要文(巽),才不至坏鼎,所以火以鼎显能。在春秋时代,如果将大臣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政策比为火,这火是对国家有好处的。国家因之而生气蓬勃。但以不烧坏鼎为限度,要文火(巽火)。这是对春秋地主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时,儒家对地主阶级革命(烧火)程度的界定,亦是对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卫护。是对主宰国家命运的两大政治势力的政治调和,是医治社会的“和中剂”。 亨,通烹。亨饪就是烹饪; 烹饪的目的,“圣人烹饪以享上帝”,同时“大烹以养圣贤”,潜台词当是,天子诸侯不要把利益占尽了,要以财养育社会各阶层。其实就是要天子诸侯承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政策。 以下再结合春秋时代、特别是孔子在世和死后一段时间的鲁国、齐国的时事政治,解释“巽而耳聪目明,柔进而上行”两句,《彖传》打上了那一时代的烙印。 鲁国的季氏,在鲁国很能爱民。《左传·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齐国的陈氏在齐国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贷。《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齐景公(那时代的诸侯大都与齐景公相同)对人民又如何呢?晏子说(《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入)市,弗加于(贵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 是说齐景公将国人当成奴隶看待,实行奴隶经济制度,搜尽财利。三分资财,奴隶主占了两份,民占其一;奴隶主有陈仓烂米,而人民冻饿;法律严峻,动不动砍脚等等。 而鲁国的季氏、齐国的陈氏,人民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不能不说他们是先进制度的代表。而当时季氏实际掌握鲁国政权,陈氏实际掌握齐国政权。革命(实行地主阶级经济制度)是大势所趋,反对者(天子诸侯)受到孤立、为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 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摆在当时政治家们的面前,也摆在理论家们的面前,自然也成为《彖传》等周易注释不可避开的话题。 “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彖传》作者是将卦之六爻作为春秋时代的阶级标签来附会的。下卦代表民间,下卦之中爻则代表田邑主;上卦代表朝廷,上卦之中爻代表天子、诸侯。鼎卦的下卦中爻为阳,象意田邑主的勇武豪强(如鲁国的季氏、齐国的陈氏);上卦中爻为阴,表示天子、诸侯的柔弱无奈(如鲁昭公、齐景公),政治上对田邑主的屈服依附。既然依附,政治上就要柔和、适中(巽),才能元亨顺利。 或反过来说,尽管田邑主豪强,但他是臣;诸侯天子虽然弱,但是法权(处中)之君。君有强臣在下和应,还有什么不亨通的呢?事实上,季氏是历代鲁侯的好帮手、陈氏也是齐国的栋梁,只是政见不和而已。“得中而应乎刚”,应该是孔子之流对鲁昭公等出的政治主意,主张政治调和,并承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政策。 孔子对地主阶级政治应该说是支持的,他本人就是季氏的政治高参,其得意学生子贡、冉有是季氏之宰(总经理)。孔子对地主阶级的感情是深厚的,对他们的经济政治也是支持的。但他主张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应该在天子王侯的主持下进行,并以不烧坏鼎为度,要文火(巽火)。《中庸》曰:“子曰:‘……生乎今之世,反(返)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就是泥古有灾;但也不支持由下至上的改革。所以开出和中剂来医治社会病,要君谦逊一点,臣和软一点,同舟共济,国之依托。 经过这些疏导,《鼎·彖》就可以翻译如下。 【译文】《彖传》说:《鼎》是以火之于鼎为喻,说明革命有理,但要温和。鼎以火成功,火以鼎显能,相互依存,国之生气。 烹鼎煮食,上帝(天子诸侯)有份,而以更多的食物以养贤人。要让利于民,不要垄断财利,要像齐国的陈氏一样,多与人民好处。 君谦逊一点,耳聪目明,泰然为圣;臣柔顺一点,国家定能上进不已。君中道而臣和应,故国势盛大亨通。 《鼎·卦辞》是说鼎要厚重,国要鼎定。《鼎·彖》谈的则是如何鼎定我们(如齐鲁)的国家。所开的药方是和中剂。赞成革命,但要温和。还停留在《革·彖》和悦革命的命题上。 3.0 《鼎·大象》翻译 【原文】《大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译文】《大象传》说:下卦为木,上卦为火,木盛火旺,鼎当其冲。然鼎巍然而凝重,火再旺也不胜鼎。这就是鼎卦的象意。感此象意,君子当如鼎之于火,正位凝命,忠于职守。 《象传》都是以卦象的象徵取义,然后引出政治哲理。虽然都声称是《卦辞》的解释,但多与《卦辞》不相干,而是自成系统的政治哲理。不过是拉《周易》作虎皮罢了。
|